Monthly Archives: 10月 2009

旧作-奇思妙想

研究生期间,强制自己降低对学习成绩的追求,转而追求学习之外的成就感,在没有其他渠道的情况下,投稿欲大增。尽管那时还很心疼几毛钱的邮费,一旦稿件没有录用,邮费就付之东流了。但向外投稿的欲望依旧不可遏制,投稿既满足了雁过留声人过留痕的想法,也让毕业后的简历丰富起来。

初中末期看了日本翻译过来的有关创造思维的书,之后一直到研究生毕业,都在有意识地训练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新型拉线开关的想法成熟于高二前后,但一直没有机会让其有什么结果。本科,这个想法依旧经常萦绕在头脑中,后来在学校学生科协申请到几十元经费,终于自己手锉、胶粘做了个模型出来。但之后参加个比赛得个鼓励奖就没有下文了,研究生阶段心有不甘,遂投稿发出来,终于了却心愿。

记得本科时还设计过防风窗栓,与新型拉线开关一起参加过学校的科技发明比赛,后来防风窗栓参加了全国比赛,可惜也都没了下文。当时其他系很多同学都是基于实验室项目做东西用来参加比赛,要占很多便宜。可惜那时进实验室非常难,高考时高分的学习优秀生才有机会跟学校实验室的导师,之后再努力也很难有机会。不像现在,每个同学都有导师带。

工作以后发现清洁方便钢笔被《家庭生活用品》 转载。

里面最浪漫的当属高楼自动桥,构思时倒没啥想法,拿到刊物时惊讶于画出来的效果这么好,不免唏嘘不已。

——————–

《发明与革新》1994.5

image

 

《发明与革新》1995.2

 

image

 

image

 

《发明与革新》1995.1

 

image

 

《发明与革新》1995.7

 

image image

 

《发明与革新》1994.6

image

 

《发明与革新》 1995.9 

image                   image

 

 

新型拉线开关 《发明与革新》1994.6

清洁气压水瓶 《发明与革新》1994.6

清洁方便钢笔 《发明与革新》1995.9

百页雨伞 《上海科学生活》1993.8

气垫鞋 《发明与革新》1994.5

大脑管理器、思维跟踪器、大脑复印机 《发明与革新》1995.1

空中楼阁、漂浮屋、透明屋顶、伸缩楼、高楼自动桥、

变色楼、高楼新衣、变形金钢楼 《发明与革新》1995.2

自选语音盒、盲人帽、聋哑翻译机、基因器官、猫眼相机 《发明与革新》1995.7

名片 《服务导报》 1994.9.24

南京行

南京,匆匆忙忙,未能仔细流连。

幼时有我爷爷奶奶的记忆,大学有我叔叔婶婶的回忆。大学七年苦亦甜,酸甜苦辣全尝遍,孤身走遍每一条街道,感觉闭着眼睛也能走过每个大街小巷。在此之前,还没在哪个地方呆过这么长的时间,还没哪个城市留下这么多回忆。

现南京处处巨变,物非人是,一个月也游不尽,只能贴几个不算典型的图聊作纪念。

回首看南京站:

clip_image002

向前看玄武湖,造就了最漂亮的南京站。这些年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却也给玄武湖带来现代气息。

clip_image004

以前都是在市区看紫金山,从来没从这个角度看紫金山,看出山脉的效果了。

clip_image006

夫子庙的江南贡院,夜色夫子庙处处如仙境。比我读书时漂亮多了。

clip_image008

和平门/神策门。 南京的城墙值得流连,这里拍的是新修整的,以前没见过,不是最好的城门。印象中,玄武门、中华门都不错。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2

clip_image013

旧作-沙漠之花

92.12.22 校报《东大青年》,又是近17年前。

前几天有同学说希望自己的女儿初中两小无猜,高中心动,大学恋爱。可惜自己总是晚半拍。

写此文还没见过沙漠,今年暑假去了甘肃算是终于真正见到沙漠风光了。

文中最后一句至今看来仍含糊得很。

出差南京,正好发此文算作一个回忆吧。

 

image

旧作-奖品

 

92年底93年初临近毕业写的,又是近17年了,在系刊《哦,我们》做编辑时发的。当时从小学回忆到大学,如今则是对回忆的回忆了。

文中加入了少许想象,心底里的梦想中,是希望能有个老校长来发奖,但其实是我们的班主任在发奖。

初中升高中时,从农村考入城里的县中,城乡差异加上第一年眼睛近视没配眼镜看不清黑板,尽管一直刻苦努力,农村的尖子生到了县城依旧一直在中上游徘徊,一直到快高考了才不断攀升到班级里前几名。之前心中一直充满危机感,因为中上游的成绩按惯例高中毕业后能否有书念都比较危险。那时的班主任显然懂得赏识教育,每次排名时都会为我们发奖,发奖面很宽,尽管只是中上游成绩,还是能拿到个本子。现在已经记不得是不是文中所说的日记本了,也记不得本子派了什么用途、是不是确实拿来写日记了,但发奖这个场景仍旧依稀记得。

写这篇《奖品》时还带着些许遗憾,大学阶段从贴着最低分数线进大学努力到名列前茅,终以三年总评绝对优势保送研究生,但在学习上的巨大投入并没有带来多少荣誉感,总有些不平。

当初写这篇的主要动机还是这张卡片和日记本。这张卡片是系刊创刊多少周年时韦钰校长为系刊作的题词,高中时就熟悉韦钰的大名,校庆时也看到她和吴健雄谈笑风生,能看到她对我们系刊、对青年的祝福,当时还是很惊讶的。在随后不知多少次的搬家中,这张卡片一直没被漏掉。去年搬家时还特意想好收好,可惜搬完竟然找不到了。

在系刊做编辑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学业之外,积聚了我几乎全部的情感和热情,为抑郁的大学生活带来不少亮色。

 

image 

image

旧作-春牛首,秋栖霞

17年前的旧作,做校刊《吃住行》编辑时,写了春夏秋冬四季一个系列,春牛首,秋栖霞,夏季写的是清凉山,已经找不到了,冬季甚至记不得写的啥了。

旧作和老歌一样,每一篇都让人回味起写的时候的场景,回味起一起工作的编委成员。当时还是到打字的地方用打字机打印在油纸上,那个打字机不像英文打字机只要几十个字母就行了,中文打字机每个字都得有找到单独的字模打上去。校对时发现问题要用油墨整段涂掉重新打印。打印好再拿油纸到印刷厂去印刷。现在看看落后多了,但那时能变成铅字已经很让人兴奋了,因为再早些很多考卷也得用刻笔刻在蜡纸上再油印。

翻看着目录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