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1月 2009

Windows XP和Windows 7双操作系统心得1

以前经常重装操作系统,自从有了笔记本,并且用了Windows XP,系统比较稳定,一般问题修改修改就行了,很少要到重装系统的地步了。只有一次换笔记本,重装了一次系统,痛苦无比,很多东西都重新来过,也丢失了很多东西。去年换硬盘,终于聪明些,不再重装了,先将新硬盘作为移动硬盘,分好区,将老系统C盘分区用Ghost备份到移动硬盘C盘,并将老系统其他盘内容直接拷贝到移动硬盘D盘。然后新硬盘装入机器,用Ghost将系统从移动硬盘导入到新硬盘,一次性搞定。

 

最近安装新的Windows 7操作系统,痛苦地发现不能直接从XP升级到Windows 7,网上都建议安装双系统,否则得先升级到口碑很差的Vista,再升级到Windows 7,而且即使升级完,很多应用软件可能也不兼容了。没办法,只得开始痛苦的双系统生涯了。

 

1. 修改分区

 

原先分了两个分区C、D盘,本来XP装C盘,Windows 7装D盘是很好的选择。可惜我的有些软件是装在D盘的,D盘也有Program File目录,这样D盘装Windows 7肯定要破坏这个目录了。还好机器上以前安装了Partition Magic软件,这个软件陪伴我十几年了,每次关键时候就派用处。这次又是如此,不影响原有的XP,重新分了个分区,增加了一个E盘。这次冒了点险,没做数据备份就改分区,Partition Magic把分区改了一半突然不动了,心里非常紧张,当然更不敢关机,留着电脑准备睡一觉看它能不能挺过去,谁知睡了三刻钟突然就全部好了。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2. 安装Windows 7

光盘安装,本来应该很顺利,但又有虚惊。

装Windows 7时自动拷贝完必要文件后机器重启,本来重启后应该进入安装的,但因为之前XP用了休眠关机,结果重启后进XP了,措手不及没来得及干预,结果从XP退出后无法进安装程序也无法进XP。还好手头还有能上网的机器,网上查手工修改启动菜单的方法,最终重新安装Windows 7搞定,XP和Windows 7都能正常进入了。但盘符会变,进Windows 7后,原来XP中的CDE盘分别编程了DEC盘,这样XP中放在D盘的数据,到了Windows 7要到E盘找,很不习惯。之后很久想起来Windows中可以改盘符的,进Windows 7,磁盘管理器中删除盘符,将DE盘颠倒设置一下,终于顺手了,不管进哪个操作系统,都是C盘是当前系统,D盘数据,E盘是另外一个操作系统。

 

3. 安装显卡驱动

Windows 7的分辨率瞧着总觉得不对劲,原来显卡驱动得重新安装。找到电脑原来的安装盘,装了以后分辨率是上去了,但NVIDIA控制面板每次一用就错。到NVIDIA下载最新的号称支持Windows 7的驱动程序也无法安装。最后网上查啊查,终于知道原来直接运行Windows Update,它自己可以找到。终于可以用NVIDIA控制面板了,以前常用的nView Desktop Manager也能用了。只是QuickZoom一用就报错,怎么查也解决不了,后来找了个比QuickZoom还好的软件ZoomIt代替之。

 

4. 蓝屏

刚装好Windows 7,打开有些图片或视频时会蓝屏。Windows 7也蓝屏,很让人泄气。开始以为是显卡驱动的问题,但显卡驱动解决了仍有这个问题。查了很久也没解决,后来不知做了什么Windows 7自己把我导向到它的网站,显示出是不支持directx9的问题。最后好像是把一个更新安装了就好了。

 

自此,Windows 7终于真正好用了。只是很多应用软件还没装,用着很不顺手。尤其要考虑以前邮件、聊天工具等都要两个系统同时用,很麻烦。

 

5. OfficeXP

试了一下,XP中的Word可以直接运行了。不过Outlook不行,所以还是Office整个重装一下吧。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Outlook有很多设置要改一下。我的里面设置过好多个邮件服务器,不像自己再一个个添加了。邮件内容也得两个系统共享。

 

旧系统运行Outlook2007

1.看存储在哪里:从工具-帐户设置-数据文件,点存档文件夹或个人文件夹,点“打开文件夹”,看到 “extend”、“archive”和“Outlook”三个文件。关闭Outlook后,拷贝到新位置,如D:\e-mail

2.设置使用新位置:打开Outlook,从工具-帐户设置-数据文件, 点击"添加" ,选默认的Office outlook个人文件夹.pst,接下来选d:\e-mail目录将这几个文件依次添加进去。我以前有多个个人文件夹,选了一个点击“设置为默认值”,作为默认文件夹。

3.选择 从工具-帐户设置, 选中各个邮件帐户,点击“更改文件夹 ”修改,修改新的送达位置

以上在老的系统中以前做过,现在新的系统中将2,3步重新做一下,就可以两个操作系统共用相同的文件了。

 

邮件帐户的设置比较麻烦,Outlook 2003有专门工具备份,但outlook 2007没找到工具。后来找到注册表位置了,在老系统中运行regedit,展开到[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Windows Messaging Subsystem\Profiles\Outlook,下面有很多项,但只有两项有子项,我的是9375….一项下面有子项(其子项都是00000开头)。在93….上点右键,选导出,将注册表中的设置保存为一个文件。然后在新系统中双击这个文件,将导入注册表中的设置。

新老系统检查以前的邮件、联系人、日历安排等都在,邮件设置也在,不管哪个系统收发邮件,在另一个操作系统中都能看到。

 

我的outlook没有用个性化签名,网上说个性化签名在系统盘的Documents and Settings\[User Name]\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Signatures目录

 

PowerPoint有些自己定义的模板也要拷贝出来。

6. QQ

老系统装的是QQ 2008,新系统装了QQ 2009。两种版本聊天记录格式不同,为了两个系统能共享,将老系统QQ升级。

 

老系统中安装QQ 2009,本以为能自动升级,选择了覆盖2008。顺利启动2009后,点击QQ菜单图标,选择“数据导入工具”,自定义表情和消息记录都打上钩,选择导入方式“从指定目录导入”,QQ 2008数据在C:\Program Files\Tencent\QQ\QQ号码,指定目录找到MsgEx.db导入,本来应该挺顺利,但我QQ2008设置了聊天记录加密,QQ 2009的导入工具竟然没考虑这种情况,导入失败。

无奈只得重新安装QQ 2008,暂时把加密去掉,再重新安装QQ 2009,按刚才的做法,终于导入成功。

QQ 2009数据在c:\Program Files\Tencent\QQ\Users\QQ号码 目录,文件名是Msg2.0.db。将QQ号码整个目录复制到d:盘自己的目录,QQ界面中选择系统设置-基本设置-文件记录,设置新的目录。试验成功后删除老的目录。

新系统中安装QQ 2009,同样界面中选择系统设置-基本设置-文件记录,设置新的目录。

新老系统终于可以共享QQ聊天记录。

 

7. MSN

老系统中本已将聊天记录设置在D盘。

新系统中安装好MSN,工具/选项/消息 选自动保留对话框的历史记录,更改,选D盘新的文件夹
               工具/选项/消息 更改,修改接收文件的目录

新老系统可以共享MSN聊天记录。

 

8. 飞信

新老系统共享起来比较麻烦。还是分开,不过原有

文件传输设置:  我的资料/个人设置/消息设置/将文件传输到如下目录,设置到D盘自己的目录,以免以后找不到传的文件。

聊天记录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Application Data\Fetion\飞信号\history.dat文件,直接拷贝到新系统的同样目录。还算方便,就是不能两个系统共享。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7256118.html 找到修改注册表移动到自己目录中的做法,但不清楚是否有副作用。 飞信记录聊天不多,不追求两个系统共享记录了。

 

9. Windows Live writer

网上查到都是使用Windows Live writer Backup C1(http://wlwbackup.codeplex.com/),新老系统各装一个。老系统中运行后点击backup,将配置保存为文件,新系统中运行后点击restore,选择保存的文件即可。

碰到的问题是新系统中restore按钮是灰色的,没办法恢复。后来才查到原来是要windows 7中运行时应该在图表上点右键,选“以管理员身份运行”。之后一切正常,博客的设置在新系统中自动恢复。不过日志分类在选分类时要重新同步一下。

 

10. IE收藏夹

新系统Windows 7 在C:\Users\Xu\Favorites

老系统Windows XP 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xu\Favorites

尽管修改注册表可以修改位置,不过老的收藏夹已经很乱了,不高兴改了,新系统中要看老的地址就到e:\Documents and Settings\xu\Favorites去找好了

 

11. Maxthon

新系统直接可以运行老系统的,而且设置的代理服务器、收藏夹都在,不错。

 

 

12. Picasa

用过的最好的数码照片管理软件,并且可以和网上相册同步。只可惜网上相册被国内封了,不过在自己电脑里管理照片还是非它莫属。

新系统中还可以运行老系统中的Picasa软件,只是所有图片要重新扫描一遍。由于各个图片的说明、加星、标记、关键词等或者写在图片所在目录的Picasa.ini文件中、或者写在图片IPTC属性中,因此以前的设置都还在。

需要特殊处理的是之前本地整理的相册,以及所设置的监控目录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Picasa/thread?tid=7250eb144d049f84&hl=en 有备份

步骤比较复杂,最后我简化了一下,将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Local Settings\Application Data\Google\中Picasa2Albums目录和picasa2目录一起拷贝过来就行了。再运行系统,一切都在,也不再需要重新扫描。

 

经过多次试验,关键是Picasa2Albums目录,同时里面有隐藏的backup目录。picasa2目录则即使删除也会自动扫描生成,但picasa2目录如果不全部拷贝,运行picasa后Picasa2Albums中总有相册会自动消失。不清楚picasa2目录中哪个文件起作用,索性全部拷贝,没有发生问题。(徐迎晓)

 

Picasa2的本地整理的相册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Local Settings\Application Data\Google\Picasa2Albums目录,

其中watchedfolders文件是设置过的监控目录

还有一个名字很长的类似于eaf4740a04d6da6265f0a0ebceb3133d的子目录,里面有很多.pal后缀的文件,对应的是本地整理的相册

除了本地相册外,Picasa图片缓存放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Local Settings\Application Data\Google\Picasa2\db3,即C:\Users\用户名\AppData\Local\Google\Picasa2\db3,不过这个不重要,让Picasa自己重新扫描就行了。

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Local Settings\Application Data\Google\Picasa2Albums目录,Windows 7中C:\Users\xu\AppData\Local\ 和C:\Documents and Settings\xu\Local Settings等价,是同一个目录。

旧作-惜别

今年是个坎,进入09年,在各种机会中都不能算是年轻人了,开始奔四的进程了,也越来越怀旧了。

年轻时不惜代价做个好学生、好老师、好的研究者,但四处碰壁直至年初重新回到学生时代。报名时发现自己竟然属于全日制的学生,恍如进入来生,只是这一轮开始尝试做个坏学生了。逃课、迟到、早退、带着早点进教室、上课聊天、上课手机上网发短信、不交作业、考试才临阵磨枪……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做坏学生的日子是最值得留恋的时光。

这篇旧作是开始坚持写博客时的开篇之作,博客对旧作的回忆也正好回到博客的起点。对诗词没有研究过,全凭着感觉写了。不在于诗词本身的好坏,而在于对这一段最快乐时光的记念。万言凝于数行中,如今,又要到惜别的时候了。

image

我的上阕

余兄弟三人排行第二。
大学就读二系二班,学号恰恰二十有二。
山穷水尽来到上外,恰在二班学号第二。
今人走班散,往事成烟;不甚唏嘘,写博感怀:

image

初开,缘聚上外。
犹记得:
白日里,曦园花,春意融融游复旦。
黄昏间,落日余,人影依依上海滩。
斜阳中,风”“淡,摇橹泛舟碧边。
夜灯下,月光皎,歌声舞步留高点。

盛夏临,考试完,匆匆聚散人不见。
道别离,说再见,泪眼婆娑挂心间。

唯期盼:
待到来年归来,波微步舞上外。

image

引用CC的下阙:

乍暖还寒时分
野上一片新旺
群雄聚首黄浦江畔
入主鸣电闪不夜城

放眼天下 势均力敌
须眉不亚群芳
俊杰操练唇枪舌剑
当先厉风行
考场尘一比高低
如愿以偿
展翅翱翔
创辉煌

待到飘洋回归时
我中华大地
东方拂
山河无限

image

旧作-希望与哀亡

博士毕业之后,借着惯性,第一次出国,第一次晋升副高,独立编写的书也出版了,尽管远超出“而立”的要求,但未来已不再如读博时充满无限可能了,无边无际的彷徨不可避免地弥漫过来。

告别旧的福地,投入新的单位,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虽然新的单位有更完善的制度、有与国际接轨的理念、有充满活力的同龄人、有着梁祝的传承、有着老大文化,一切都充满着亮丽的风景。但抛弃一切,一切从零开始,既需要挑战自己的勇气,又需要挑战自己对职业的忠贞。

这两篇旧作离得很近,一篇充满希望,是为学生实践总结报告写的序;一篇满是哀伤,是在BBS上送别自己的学生。现在看来,冥冥中似乎预示着希望与哀亡交织的未来。

 

 

送别永峰

经常路过北宝兴路殡仪馆,看着它越修越豪华,却没想到今天要在这里送别我的学生永峰。

以前参加过追悼会的人常对我谈起对人生和生死的顿悟,自小看淡生死的我,在平生第一次参加追悼会后,却只有心痛,因为这是本不该逝去

的生命。

至今仍恍若隔世,不相信感冒也会将永峰从我们身别夺走。尽管病情受到耽搁,尽管发病危通知时心肌已经受损,但在换心脏早已不稀奇的今

天、在布满各种仪器全天监护的病房中,谁都没想到生命会如此决然而去,并且流逝得这么快。

2号沈父还充满希望地谈休养好了抓紧补习学业的事,沈母还说永峰很老实,要我在其复学后多多照应,永峰尽管面色苍白不能说话,但仍满

面微笑地向我和同寝室的傅XX挥手。2号晚上沈父还说病情好转了,大便出来了,能吃东西了,正在很不好意思地吃我送的苹果。谁会想到3

号会突然急转直下,直至4号凌晨的无法挽留。

逝者是生者永远的痛,何况这是本不该如此逝去的生命。如果我能在平时对其多些细致的关心,如果周围的同学和他自己能对病的凶险多一份

认识,如果XX医院在其刚开始看病时能多尽些责任,如果XX东院有最好的医生,如果不是处于国庆长假,一切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追悼会上老大沉痛的声音、同学哽咽的话语、李X断了线的泪滴、沈父哭泣地回忆沈永峰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的往事、沈母欲绝的痛哭,无不令

人动容。我盯着永峰的遗容,脑海定格着最后一面他的微笑,一切似乎仍旧是一场梦。花海中,愿永峰年轻的灵魂能在天堂中与我们相通。

 

写于2005.10.6

 

 

复旦百年青春万载支教  序

你我的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我的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当艰苦的革命老区的精神与繁华都市学子的知识相交换,结果将会是什么呢?

江西万载,一个有名的红色革命老区,穷乡僻壤的小县城。复旦百年校庆之际,当我得知我的几个城市里泡大的学生冒着酷暑要去那里支教的消息,不禁默默地为他(她)们祝福,期待着他(她)们的成长与归来。

接下来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让我对这些孩子们刮目相看:从前期的活动整体计划书、网站宣传到学校及当地媒体的联系、行程及住宿的安排,都周密有序。最难能可贵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们还细心地对当地学生及老师的计算机水平作了详细的调查,而后按照各人的特长分别担任不同的主讲老师。应该说,前期的准备让我对他(她)们这次的红色之旅有了信心,相信这次行动对他(她)们乃至其他的学生们会有很大的触动。

终于,他(她)们洋溢着欢笑和思考回来了。虽然风尘仆仆但却收获多多: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到与老区质朴师生的交流,从百年复旦精神的传播到老区革命精神的继承。其中最值得记忆的部分,都保存在这一百多页的实践报告中了。

当革命老区的精神与繁华都市学子的知识相交换,革命老区收获了知识。而这知识不是普通的用以果腹的苹果,而是一粒粒种子,播撒在老区每位学生和教师的心里,并将由老区的教师继续精心地培育。而这些种子最终将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发芽成长。在这同时,我们的学子开阔了眼界,历练了人生,收获了经历、友谊和精神,而这也将不断地滋养着我们学子今后的成长。

徐迎晓

2005.9.14

女儿语录-蒙被子

早上睡觉,我的胳膊露出被子了,女儿问为什么胳膊露在外面,我说因为衣服不够长啊。于是女儿体贴地帮我拉好袖子。我顺势问,脸也露在外面了要不要紧?女儿说不要紧。为什么呢? 女儿说因为脸蒙在被子里要闷牢的。我心想回答得都还不错。女儿接着又说,小孩的脸可以蒙在被子里,但大人不可以。我想这也倒是,我小时候就喜欢蒙着被子睡觉,大了就不喜欢了。但还是想听一下她的理由。为什么呢?女儿说,因为大人腿长,蒙着被子睡觉腿要露出来的,小孩腿短,蒙着被子不会露出来。

旧作-我心目中的电子图书阅读器

作为非纯技术的文章,这篇是读博期间唯一一篇正式发表在刊物上的,也是最后一篇。之后至今不再发表了。

本是一个已经拖了很久的约稿,甚至编辑都已经换了,但还是发了一篇过去。

当时读博已经近一年,此后,价值观不得不从技术文章转向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学术论文,非技术类文章彻底停了下来,技术文章也努力压着自己尽量少写,转而开始写书和写学术论文了。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0.12(上)

电子图书有很多优点,但我仍然钟情于手捧一本纸质的图书,细细品位。现在有电子图书阅读器,可以捧在手中阅读,尽管它有很多优点,但我觉得只有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能与纸质图书相比时,才可取代纸质图书。

1.书要可“翻”

电子图书实际上是不可“翻”的,它只能上下滚动,这种滚动和翻动的感觉是不可相比的。我心目中的电子图书阅读器和普通的书一样,有多张书页(手感和厚薄也和普通的书页一样),像普通纸张一样柔软而可以弯曲。当然其页数不可能像真的书那样多,但至少要像一本薄薄的手册。

一本书的内容有多有少,如何在这薄薄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中显示这么多内容?其实电子图书阅读器当于显示器,即使只有一张纸,也可通过翻页按钮显示其他页面。当我将薄薄的手册般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从头翻到尾之后,只要按动一个按钮,书中剩下的内容就又可以重新从书的第一张“纸”开始显示了。

这样,既满足了“翻书”的需求,又具有电子图书高容量的优点。在外观和手感上,它和普通的书一模一样,而本质上它只是一个阅读器,其存储器中可以包含上千本书,并可从计算机中拷贝新的书。使用切换按钮可以选择这个阅读器阅读哪本书。

这种书的所有技术难点实际上集中在这个既可显示文本、图象,又具有纸张一样手感、且价格不能太高的“书页”——显示器上。但只要这一点突破了,读电子图书的感觉和读普通图书的感觉已经没有区别了,而同时又具有电子图书的高容量、低成本、易于编辑和查找等优点。这时,电子图书取代纸质图书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2.书要可以“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但在电子图书上写写划划的感觉和在纸质图书上的感觉目前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我宁愿将电子图书打印出来,然后再在书上作笔记。

电子图书如果光实现了可“翻”,而不能在可“记”上有所突破的话,只能在一些消遣的书籍市场取代纸质图书,而在学习、研究类的图书中仍不可能取代纸质图书。而要实现可“记”,则对“书页”——显示器有了更多的要求,它应该像触摸屏一样可以感应电子笔的移动,读者在看书时可直接在“书页”上写写划划,而且所写的东西可以按照书写时的笔迹和在书页中的位置一起保存下来。这一点在技术上应该不算太难,实际上现有的触摸屏以及汉王手写笔等已经可以做到了。但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直接在如纸张般柔软的屏幕上写字,而且要能写精细的小字,就比较难了。

如果再结合汉字手写识别系统,在屏幕上书写的内容既可保存原笔迹又能够进行汉字识别,则这种书还会受到作家的青睐。因为它已经和作家原有的写作习惯一模一样,又同时具备了电脑写作的各种优点。

相信几十年以后,我们还像现在一样手捧着书流连在柳树下、小河畔、石桌旁,或坐在车上、躺在床上,时而在上面写写划划,其感觉和现在所读的书没有什么不同。但这本书的肚子里实际上已装满了我们所有的教科书、练习册、工具书,包括所有的各科作业、心爱的日记,甚至包括学校的整个图书馆。

而这一切,都依赖于那像纸一样薄而柔软,能清晰地显示存储器中的文字和图片,又可直接用电子笔在上面写写划划的“电子书页”的问世。(徐迎晓)

我的第一朵云

“云计算”是目前热门的技术方向,作为使用者,其实不需要知道云里面的细节,就像我们不需要知道电网里面的细节,只要知道接了插座就有电、能够用电就行了。电力不够时自有专业人员增加电网中的电力供应。

云计算提供给我们的不是电力,而是计算资源,当然在云的内部有一系列复杂的方式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虚拟化后提供给使用者,云中所提供的计算能力可以动态扩展。

以前的云计算听起来多比较抽象,现在则已经有很多云计算平台可以使用了,比如Google App Engine就是google推出的云计算平台。以前开发项目需要自己买一台服务器、安装操作系统、安装项目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并经常对这些软件进行升级和安装补丁程序,现在这些都可以由云计算平台来提供,开发者可以将精力集中在编写应用程序本身。

该云计算平台可以免费注册使用,可在其上部署用户自己的网络应用程序,所有应用程序都可以免费使用 500 MB 的存储空间,以及可支持每月约 500 万页面浏览量的,提供足够的 CPU 和带宽。每个部署的应用程序可以获得<Application ID>.appspot.com形式的域名,并且可以通过浏览器对CPU、带宽、负载等进行监控。到达存储空间及访问量限制后,可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云计算资源。

此外,云计算平台提供图像服务、网址抓取服务、邮件服务、内存缓存服务、Google 帐户和用户服务等,所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服务。

今天照着http://code.google.com/appengine/ 中的文档做了一个Hello World程序,并部署到云里,算是第一朵云吧。

1. 安装Google App Engine SDK for Java

可以作为Java开发最流行的工具Eclipse的插件安装,和安装其他插件没什么区别,做一次以后就可以一直用了。

选择菜单Help/Software Updates/Find and Install,在出来的窗口中选择Search for new features to install,点Next继续,在出来的窗口中点New Remote Site按钮,输入一个名字,  地址部分要输入的内容根据Eclipse版本不同而不同:

Eclipse 3.5 (Galileo)

   http://dl.google.com/eclipse/plugin/3.5

Eclipse 3.4 (Ganymede)

   http://dl.google.com/eclipse/plugin/3.4

Eclipse 3.3 (Europa)

   http://dl.google.com/eclipse/plugin/3.3

后面按提示操作就安装结束了。

2. 开发应用程序

 

用过Eclipse的话再熟悉不过了,这里选File/New/Web Application Project,出现下面窗口

 

image

窗口中输入项目名字、包的名字,简化点将Use Google Web Toolkit前面的钩去掉。点Finish以后就出现项目模板啦,如下图,还有个默认的HelloWorldServlet程序。这个就是普通的Servlet,开发过Servlet的看都懒得看了,即使对Servlet不熟,也很容易做个简单的修改,比如把println中要打印的字符串换成自己的。

 

image

 

3. 测试

点击那个甲克虫,选Debug As/Web Application,下面的控制台会显示

The server is running at http://localhost:8080/

 

image

 

打开浏览器,输入http://localhost:8080/,可以看到HelloWord的Servlet名字,再点击进去可以看到运行的结果:Welcome.

点击Eclipse控制台窗口中的红色方框可终止程序。

 

4. 申请ID

 

要将项目部署到google云上,得为每个项目申请一个ID. 目前每个Gmail帐户可以申请10个。

比较复杂,要有gmail邮箱,然后访问http://appengine.google.com/,用gmail邮箱的帐号密码登录,没有可以免费创建一个。

登录后出现下面信息,点击Create an Application按钮

 

image

 

接下来如下图,要输入手机号,试了几次,格式应该是+86 XXXX ,点Send

image

接下来等短信,得到一串数字,输入到下面的窗口,点Send

image

 

下面出现下面窗口,可以给项目起个名字(ID)和标题,输入后可以点Check Availability按钮检查是否和别人重名。填好翻到下面选择接受协议,就可以提交了。这样就得到一个自己设置的应用程序ID。

image

 

 

5. 部署

点击Eclipse工具条上甲克虫边上的部署按钮,出现下面的对话框。

image

由于之前的应用ID还没输入过,点击对话框中App Engine project settings文字链接,出现下面对话框,在其中的Application ID后面输入前面申请到的ID,然后在上面图中输入Gmail帐号密码,点击Deploy按钮就行了

image

 

至此,这个简单程序就部署到的google的云上啦,通过http://xuyingxiao888.appspot.com/  可以访问到云中的这个应用。 不需要自己配置服务器、安装软件,也不需要自己去维护服务器。

如果程序修改过,可重新部署,只要输入Gmail密码就行了。

 

用Gmail帐号登录http://appengine.google.com/,可以看到自己的应用,点击应用的名字,可以看到详细的统计信息(徐迎晓)。

 

image

 

image

旧作-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之双重标准

 

这篇写于99年,10年前了,当时是刚读博士时所交的政治课课堂作业,并在课堂上作了宣读,主要是角度挑选得好。后来投稿普通媒体没有回音,投学术刊物又不情愿交版面费,遂发于2000.5.11网上媒体e行为,不算正式发表,这个网站也早就连不上了。不过这篇文章还是被许多文科的学术论文所引用。有一篇说这篇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滥觞,当时看到其中有个“滥”字,吓了一跳,还以为说我不好,赶紧查了一下滥觞是什么意思。另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看到北大有个教授在北大学报上的论文引用了一下这篇,那时对名校还是有些崇拜的,不免有些得意。

写这篇前后正是事业、生活发展的最高点,二十六七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又经过三年工作磨练如鱼得水,之后不久又有了自己完全负责的项目。刚进入文理科院校读博,走在复旦的林荫道上,感觉扑面而来的都是人文气息,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荣誉上第一次被各种奖项包围,读硕士时所做的项目刚获省科技进步奖,参与编写的书也获奖了,工作上也刚获学校和上海市的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家庭上刚结婚领证又有了房子结束了十几年漂泊的感觉,人生终于安定了。

 

 

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双重标准分析

 

随着Internet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了这一新兴的团体中。正如加拿大著名传媒学家麦克卢恩所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Internet也不例外,它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团,其特殊的属性使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网络伦理观,而其“网民”同时又是社会人,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其社会伦理相互影响。本文分析了这种双重标准的存在,并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及其后果和对策。

一、 双重标准——客观存在的事实

1. 黑客与窃贼——不同的道德伦理观

在某种意义上,黑客如同我们周围的窃贼,他们往往在“网民”不知道的时候进入“网民”的“家”——电脑中,大肆破坏,或攫取隐私。

令人奇怪的是,对于窃贼,我们周围是一片喊打之声;而对于黑客,人们却表现出了过多的宽容。

在各个高校的BBS系统上,“黑客乐园”之类专门的讨论区比比皆是,“网民”们在此津津乐道地讨论着各种破解别人计算机系统的方法,并以自己破解技术的高明而自豪。而同样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却是对窃贼恨之入骨,更别说对偷窃技术津津乐道了。

在网络社会之外,人们对于黑客和窃贼也采用了不同的伦理标准:公开讨论和研究黑客的攻击方法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而对偷窃技术的公开讨论研究则不为社会伦理和法律所接受。事实上,BBS站点上众多黑客讨论区和各种黑客攻击方法的出版物的公开存在便鲜明地表达了社会对黑客更多的宽容。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讨论区可以增强防范黑客的意识和技术,但如果有人以增强防盗意识为名而公开讨论和出版印刷各种偷窃技术,无疑会招致各方的责难。此外,当某人被偷窃了,无疑会赢得很多的同情,而当某公司的服务器被黑客攻破,社会的同情心却很少放在受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技术报以敬佩。

黑客会获得人们的敬重,黑客们乐于公开宣称自己是黑客,并可公开聚会讨论。窃贼受到社会的唾弃,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绝不会以成为窃贼为荣。这就是双重标准的直接体现。

2. Web和书籍——不同的知识产权观

Web从其诞生起便迅速地成为Internet网络的代名词。一个Web站点就像一个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向“网民”出版着各式各样的书籍。

作为出版,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现在网上到处充斥着文学作品,很多作家的小说均在Web上发布了出来,这些小说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原作者的同意,而由某些公司或网民用扫描仪扫描下来,再用文字识别软件自动转换为文字,然后便在各个Web互相复制。而如果哪个出版社如此大规模地、不经许可地出版各个作家的小说,无疑早就被推上了被告席,并不会引起任何争议。

从法律角度,如果有哪位作家就此打起官司,这种官司必嬴无疑。但现在绝大多数作家保持沉默,只有最近我国文坛几个著名作家王蒙、张洁、张抗抗、毕淑敏、刘震云和张承志联手状告“北京在线”网站侵权,才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这个官司在法律上最后不出意外地赢了,但仍有很多作家持有不同意见。这表明了对待知识产权方面,人们存在着双重的伦理观。

3. BBS和大字报——不同的言论自由观

Internet中的BBS号称无纸化的大字报,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上发表言论。其实,比起大字报,BBS在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影响范围之广和发布言论的方便程度是一般的大字报远远不能比及的,而其隐蔽性也远远胜过大字报:任何人只要友好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便可以通过电话线在各个地方发表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言论。

刚从“文革”的余悸中白脱过来的中国人还远远不能接受大字报的死灰复燃,而社会对比之更甚的BBS却表现得十分宽容。很多高校和商业站点都纷纷开出BBS网站,而这些网站的欣欣向荣也的确构成了Internet上一个独特的风景。一个BBS站点一般都有几十个栏目,而大部分栏目都有上千篇文章。尽管BBS站点最初多是以学术讨论的名义开出来的,但事实上很多BBS站点都开设了新闻时事之类的敏感栏目,有些文章在公开的媒体当中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存在的,但这些却在BBS上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并未被强令删除,而同样内容的大字报恐怕连一个小时也无法存留。

这说明社会伦理与网络伦理在言论自由上有着双重标准。

二、 寻根究底——双重标准的原因

双重标准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因为网络本身是高技术、高智商的象征,而社会上本来就对高技术、高智商存在着盲目崇拜的意识,因而社会伦理往往对其网开一面。这就如同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尽管科学成就非常突出,但在婚姻道德方面却非常堕落,但因其杰出的科学贡献,人们并未对其鞭挞,反而津津乐道其传闻轶事一样,黑客以其高智商赢得了伦理上的豁免权。当然,这种豁免权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其行为给大多数人的利益带来损坏时,法律为无情地对黑客加以处罚。

双重标准还来源于立法的滞后。Internet刚进入我国时,相关的法律还未来得及对其约束,而人们在建设网络的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拿来注意,而很少会去考虑其法律问题。这就是网上未经许可的文学作品以等的根源。

而当法律终于跟了上来,针对知识产权的立法开始保护网上作者的利益,而有关部门也开始对BBS进行约束时,原有的网络伦理观已经成型,法律只能对其约束而很难改变人们已形成的观念。正因为如此,“北京在线”案虽然是以作家获胜为结束,但却并未阻止网上文学作品的泛滥。

双重标准还来源于网络本身的特点。Internet诞生之初便以其资源共享和学术讨论为其主要特点,计算机本身也为信息复制提供了便捷。“共享、免费等观念已植入网络伦理的精髓。而当Internet迅猛发展为全球网络,并逐渐商业化之后,网络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双重标准便显现出来。

三、 双重标准的后果及对策

网络社会不是封闭的,其社会成员同时又是现实社会的成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双重标准的客观存在,分析其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网民们可能不自觉地将网络伦理观念带到社会生活中来。如电子邮件系统管理员可能以安全为借口经常查看用户的电子邮件,在网络社会中这不足为奇,但若天长日久,管理员可能潜意识中将偷拆他人信件也当作小事一桩,当其行为付诸实施后,无疑将为社会所不容。

其次,网络伦理的宽容还可能直接危害社会利益。如国内目前越来越多的黑客时间和社会最初对黑客的宽容不无关系。尤其当黑客将触角伸向证券所、银行时,更是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是互相影响的。社会伦理作为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伦理标准无疑对新生网络伦理基本框架有着决定作用。双重标准在某些领域中将由于网络社会独特于人类社会的特点而长期存在,而在大部分领域中,双重标准的存在也反映了当前社会伦理的一些不完善之处,这将促使社会伦理进一不走向完善,从而消除标准的双重性。

而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网络伦理加以约束,以使其正常发展。

1. 加强立法。以立法约束和规范网络伦理,使之不至于触犯社会利益

2. 加强引导。大力宣扬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将其引导到与社会伦理大致一致的轨道上。以前有位科幻作家为约束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提出过机器人三定律,而针对网络伦理,也应制定出相应的伦理规范加以引导。如美国国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A·H·Rinal di)教授提出了电脑伦理十诫:

1.不可使用电脑伤害他人。

2.不可干扰他人在电脑上的工作。

3.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

4.不可利用电脑偷窃财务。

5.不可使用电脑造假。

6.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费的软件。

7.未经授权,不可使用他人的电脑资源。

8.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

9.设计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

10.用电脑时必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

这些都是一些有益的尝试。

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双重标准尚未引起关注,本文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粗浅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徐迎晓)

旧作-你会汉语拼音吗?

 

这篇写于硕士毕业刚工作不久。

读硕士期间自己凭兴趣发了几篇软件开发的小文章,有了转行到纯计算机行业的底气。不过后来所找的工作是完全换了一个行当,转到IT了,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Internet像是专门为我而诞生的,个人兴趣和工作完全统一,自己的才能和各级领导全都互补,正向激励之下,对事业的热情刹都刹不住。几年中每个小时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每天都感觉到自己努力的效果。

在极度繁忙的工作之余,投稿的欲望空前高涨,因为不再要花邮费寄稿件,只需要发个E-mail就行了。由于Internet在国内刚刚兴起,能够接受E-mail投稿的都是计算机类报刊,于是投稿兴趣自然全部转到了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文章。每月1-2篇,乐此不疲。

人文类文章自然就被迫停了下来,只有这篇,在读研时就想写,工作以后又有感触,于是将本科、硕士、工作之后的感概合并成一个主题投到了《大学生》杂志。读大学时就一直关注着这个杂志,终于在上面发了一篇杂文,也不枉做过大学生了。

 

工作以后的旧作终于不用再拍照贴图了,直接粘贴拷贝就行了:

 

《大学生》 1997.3

你会汉语拼音吗?

汉语拼音谁不会?可是数年前我在东南大学求学期间却轮到一位老外教我们汉语拼音。

这位老外给我们上英语外教课,她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笔记本,让我们每人在封面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并注上汉语拼音。我们都潇洒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注音——26个字母早就写得滚瓜烂熟了。谁知她看了却不满意,给我们教起了写汉语拼音的注意事项:

1. 不要把拼音字母写成英文字母,如“i”不要带上小尾巴……

2. 拼音要注上声调。“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写汉语拼音不标声调,没有声调怎么读?”她抱怨道。

……

我们无不郝颜:自从初中开始练习写英文,我们从来都是按英文字母的习惯来写汉语拼音的,而且自以为很潇洒。

同样是这位老外,我们交谈时说到“东南大学”时都称“Southeast University”,谁知她却听不懂,待解释明白后,她说:“中文校名翻译成英语时应采用汉语拼音,‘东南大学’应翻译为‘Dongnan University’。” 我们心中无不嘀咕:“Southeast University”早就在学校的各个正式场合使用了,怎会改成“Dongnan University?” 但是拗不过她的要求,我们在交谈时都称起了“Dongnan University”,久而久之,竟也觉得这个名称无论怎么说总比“Southeast University”来得上口。

幸而遇上这位老外,使我得以思考汉语拼音的未来:在英文日益普及的今天,汉语拼音在我们的意识中究竟还有多少位置?

我问一个高三学生:能将汉语拼音字母背全吗?背不全,试背了几次,每次总是在中途串读成英文字母了,而有几个字母单独拿出来竟再也想不起来怎么读了!或许我碰到的例子不具备代表性——但愿如此。

大学的专业课上,讲到“灰铁”一词,其代号是“HT”。老教授再三强调:“HT”是中文“灰铁”两个汉字拼音字母首字母的缩写,不要读成英文字母“埃区悌”。可是,在周围“埃区悌”的读音仍时有所闻。

现在学电脑的热潮方兴未艾,中国人学电脑免不了用到中文输入,中文输入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但最普及的无疑仍是只要会拼音便不需任何训练的拼音输入法。偶尔有个别的拼音拼不出,问周围的同学,回答无疑是一串英文字母的读音,没有人会象小学时学的那样读拼音:H-UI-HUI。

再看电脑内的软件,各种英汉字典、背单词的软件及百科全书层出不穷,但是从前人手必备的新华字典等中文参考工具却不见软件出版。或许已有这方面的软件,因我的孤陋寡闻而未见到,但在铺天盖地的各种英语工具书中难觅中文工具,这本身就已让人思考。

电脑中最热门的当属全球互联网Internet,现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已将国内一百多个高校连入Internet。Internet中最热门的服务之一是World Wide Web,如在浏览软件中输入“www.shu.edu.cn”便可看到上海大学提供的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的Web。在“www.shu.edu.cn”中,“www”、“edu”、“cn”都是英文简称,分别代表“World Wide Web”、“Education”、“China”。留给汉语拼音的只有中间的“shu”了,代表上海大学,按惯例,使用汉语拼音或其简称,“u”表示大学(“University”),有的省略“u”。如复旦大学为:www.fudan.edu.cn,上海交通大学为www.sjtu.edu.cn,厦门大学为www.xmu.edu.cn、南京大学为www.nju.edu.cn……不过,你要是以此类推找其他学校的话,可能要吃苦头了。初上Internet时,我想找北京大学,尝试了各种可能的组合:bju、beijingu、bj、bju……然而都失败了,后来才知道,北京大学用的是pku。很显然,这是为了迎合少数人的需要而沿用了“Peking”的旧称。同样,清华大学用的是“tsinghua”,而非规范的“qinghua”。

或许,在汉语日益受冷落的今天,在满街的错别字、繁体字仍屡除不尽的今天,在富裕地区的方言被当作时髦的今天,我所忧虑的太微不足道了。但是,当一届届没有汉语意识的学生成为社会的主角后,谁来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徐迎晓)

11.11光棍节略记

女儿要吃花卷,一早去买花卷和包子,顺手买了根油条。好久没吃油条了,买回一想,油条两根粘在一起不正像两个1么,光棍节的象征啊。又正像两个人粘在一起,象征着脱离光棍10周年啊。

早上送好女儿去幼儿园,开始干活,中午和同事吃食堂。

下午和老婆去图书馆、新江湾、徒步。顺手摘了个芦苇带上。

傍晚在学校一条街买了个“大人的科学——四季星空”作为纪念,这个系列不错,关注一年了,趁此机会买上,大人可以动手做东西,做好了小孩又可以玩,一举多得。付好钱让老板包装一下,先去接女儿,女儿看了芦苇很开心。牵了女儿去拿礼品,女儿很开心,一路唱歌,说“我今天没要买玩具,那个老板不要钱送了个玩具给我们”。到了家门口买几束花,让女儿挑,女儿又开心极了,抱着花说“可以去结婚(的地方)咯”。后来转念一想,说“我们不去结婚(的地方)吧,我要放在我们家花瓶里”。

到家女儿催着做玩具。晚上开始做四季星空,留了几个简单的零件和粘纸给女儿安装和粘贴,整个构思很有创意,尤其最后三个平面的纸竟然做出了一个满是星空的球,而且不是那种松松垮垮的球,很有刚性的。可惜有根线松了,让老婆锡焊,算是三人协力完成了这个作品。关灯开启星空,满屋的星星,转动日期,只觉斗转星移,很是浪漫。

Dell D620笔记本电脑拆卸手记

 

笔记本太烫了,已经过了保修期,只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google一下 D620 拆卸,大部分资料都是一个来源,如http://blog.163.com/lijun_9999/blog/static/196381420098894144828/ 等。但有些地方不是很明白,自己心里也吃不准能不能进行下去,准备能到哪一步就哪一步吧。

将网址发给老婆,以便拆了一半时还能照着网上的图研究。

0. 准备工作

拆电池、光驱、硬盘。没太多讲究,就是下图那个T形的柄,经常搞错。取下来时应该是按一下柄弹出来,再按一下将里面的卡弹出来。装上去时是先把柄按下去,再插卡自动卡住。

硬盘拿下后,图中的两个螺丝之前没注意到,拆到后面分离CD壳时才发现这两个螺丝必须拧下来。

光驱一开始也没拆,拆到后面分离CD壳时也发现必须拆下来才行。

(徐迎晓)

1.拆按钮面板

第一步卸下按钮面板,照着原来网站图中1的位置一撬就开了,但右端撬开后仍拿不下来,用螺丝刀在中间、左边撬了半天仍旧不行。后来胆子大点,右端往上抬,整个就下来了。事后发现图中有两个红色箭头,原来我的方法误打正着了。

 

image

拆好后将按钮面板反过来拍了张,里面有几个卡口。

(徐迎晓)

2. 第二步拆键盘,没费什么周折,借别人的图:红色的三个螺丝拧下来,键盘翻转过来。

image

 

image

 

 

网站中说在取下键盘前,先把键盘插座旁边蓝色的卡扣打开,然后拔下键盘排。这里打开蓝色的卡扣费了点周折,后来发现上图中红圈内是靠黑色的框卡住蓝色卡扣的,胆子大些将黑色的框向右掰,蓝色卡扣就能弹出来。还有拔键盘排时,上面那个金属框软软的似乎经不住力,还是得胆子大些,就是拔把金属框就行了。借用网站上的图,是下图红框中的部分。

 

image

 

 

自拍一张键盘拆好的样子,颇有成就感。

(徐迎晓)

3. 第三步拆显示器,网站上说拔下无线网卡天线、LCD排线后,向上拿出显示屏。

其实就是连显示器的各个线从槽中拨出来,研究一下发现笔记本背脊上两端有固定显示器的两根螺丝,拧下来,拔显示器倒是很轻松,拔完以后样子:

 

(徐迎晓)

 

4. 分离C、D壳

这一步最难,搞不清什么叫C、D壳,反正就是拿掉一层壳。按照网站要求,首先拧下固定VGA口和串口的4颗六角型螺丝,上图中4颗六角螺丝已经拧下来了。网站上接着要求用指甲弄开C壳和D壳之间的卡扣。但没说卡扣在哪里,经过研究,原来藏在光驱盒处,我一开始没卸光驱,就没看到。卸了以后,就是下面几个地方。没用手,就用螺丝刀顶开了。

 

(徐迎晓)

 

继续拆,还是拆不下来,发现下面红圈三个螺丝还得拧下来。

 

(徐迎晓)

网站给的图上是从右向左拆的,发现行不通,右下角怎么也撬不开。我拆的顺序是:

撬右边。

(徐迎晓)

继续撬右上角。

(徐迎晓)

 

继续撬上边(背脊)

(徐迎晓)

 

撬左边。

(徐迎晓)

右、上、左都撬起来了,红色箭头处两个插头要拔下来。左边这个比较麻烦些,左手中指拇指对捏过去靠指甲把它顶下来的。

(徐迎晓)

 

掀很高了,下面一条边还是下不来。偶尔发现往下推一下,下面卡口就脱离开来了。

 

(徐迎晓)

 

大功告成,把卸下来的壳倒过来拍一张,好看看卡口的位置。不过拿反了,卡口在背面。

 

(徐迎晓)

 

5. 至此,其他都是小儿科了。把排热的四个大螺丝拧下来,就找我本次行动的目标了,看,出风口堵了这么多灰,难怪啊。

 

徐迎晓

 

6. 尾声

键盘用剃须刀的刷子刷了好久,竟然刷子带出来几十根头发。

螺丝太多,长长短短,有粗有细,下次拆得先归好类放。

每个里程碑拍张照片,以免往回装时忘记原先的位置。这次派上用场的是主板照片,上面好多孔,往回装时记不得哪个孔有螺丝哪个没有了,对着照片才弄清楚。

开机,显示要设置CMOS时间,看时间是中午12点26,设置完系统启动好却是0点28。原来12点AM算0点, 重新进CMOS设置为PM,终于好了(徐迎晓)。

生命在于运动

 

今年一直肠胃不好,一次检查几次开药,西药中药吃了一大堆,用光了去年医保和今年医保积累的所有钱,但是依然肠胃不好,西药尽管吃的时候很舒服,但每天仍处于临界点,稍微不注意就不行。最近一周停了所有的药,每天步行去学校,却发现效果奇佳,立竿见影,而且即使不去太注意保养也没觉得不舒服了。想起大学时有老师说有同学胃病,结果让学生每天跑步,治好了胃病。看来果然生命在于运动啊,运动是最好的良药。

高中时有一次感冒,结果在学校医务室看了好几轮仍没看好,后来大医院去检查发现是鼻炎,自此也是各种药吃了都无法根治。大学时也是听政治课老师说有同学洗冷水澡治好了鼻炎,于是图书馆找来书研究洗冷水澡注意事项,洗了两年冷水澡,每次从夏天开始洗到11/12月份。结果不光根治了鼻炎,感冒也很少得了。

旧作-哲理

对哲理的兴趣始于小时候摘抄的名人格言,高中对哲学狂热,试图挖掘人生的基本原理,并想整理出整个体系。大学时有了免费读书的图书馆,面对如此众多的图书,世界广阔了无数倍,原有的体系再也容纳不了这么丰富的世界,面对庞杂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也没有将整个世界纳入一个完整体系的冲动了,不过对一些短句的兴趣依旧。读研时,自己想了些,也摘抄了一些角度独特的文字。同时那时非常相信理工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文科的细胞,在编辑的鼓励下发了一些,但没能坚持下去。

clip_image001

《中国漫画》1995.2

clip_image003

《中国漫画》1995.9

clip_image005

《中国漫画》1995.4

clip_image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