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2月 2010

OSU雪景

每天都在断断续续地下雪,入住自己房间后,再也忍不住大雪的召唤,今天一早去校园熟悉一下环境,借此看一下雪景。

公寓出门几步就是Neil Avenue,地图上看,我工作的地方和住的地方在Neil Avenue两端,但笔直走过10多个街区也就到了。当地人觉得比较远,其实我在雪地深一脚浅一脚边走边拍也就25分钟就到了。沿途可见学校的各色建筑,这一带只有学校周围建筑高一些,有很多四五层楼高的建筑。

Mirror Lake

ALIM8336

   ALIM8352     ALIM8353 ALIM8378ALIM8362

标着是个历史建筑。

 ALIM8391

石头上写着:IN HONOR OF THOSE SONS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WHO HAVE ANSWERED THE CALL TO THE COLORS IN THE YEAR 1917,尚不清楚典故。

ALIM8365

堆雪人

 

 ALIM8420

image

image

ALIM8434

image

24号:购物,注册,置家具

昨天早上、今天早上都下雪。早上Judith开车带我们去两个亚洲超市购物。沿途没有高楼大厦,都是一两层的平房,但每个房子都造型各异。放眼望去像农村,而局部观察每个个体又像进入了建筑博览馆。

ALIM8214

ALIM8225

ALIM8221

ALIM8224

最后这张是卖当劳的造型。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时,买个汉堡、咖啡等都不用出车门。车子绕房子一周,一个地方有对讲系统,告诉对方要买什么,第二个地方刷一下卡,第三个地方就将汉堡、饮料递上来了。

购物结束,雪停了,太阳也出来了,下午突然又大雪纷飞。

 

image 

 

     大雪纷飞

下午冒雪去注册,Judith将我捎到学校,顺带将老婆带到租的房子那里。在学校填了一大堆的表格,并第一次发现以前一直联系各种手续的Catrena原来是个年轻的黑人女孩,笑起来很豪爽的那种,填表的半个小时中不断听到因为各种事情在大笑。

还有两个手续并到下周一再办。临走拍几张校园照片:

ALIM8256

我的楼

ALIM8258

体育馆

ALIM8260

体育馆

Judith将我们接到家里,快到时Tim打电话来说找到床了,已经用铲雪车运往我们出租屋了,于是折返过去开门搬床。Tim力气比我们还大。

ALIM8264

Tim开来的铲雪车帮我们运他借来的家具

ALIM8266

Tim在自家门口演示铲雪

23号:租房,办银行卡

凌晨Tim带我们去他家,车灯下飘着雪花,果然从春天到冬天了。到了Tim家,给我们各种吃的,回想起来从上海离开后,昼夜难断,已经不知吃了几顿饭了。折腾到2点多钟,终于睡了。本想睡到中午,结果早上很早就自然醒了,算一算也没睡多少。

一早Tim为我们制作了丰盛的西餐。Tim是通过在学校注册的IFI(International Friendships, Inc.)找到的,这是一个基督教社团性质的学生组织,发封邮件过去后就会帮我们联系志愿者到机场接我们,并提供临时住宿。我们同时也联系了CSSS(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发封邮件过去后,也帮我们联系了志愿者Simon。由于联系得重复,最后和对方确认,Tim来接我们并住他们家,而Simon会中文带我们去租房。

Tim原来是个牧师,志愿做我们的Host Family。Tim非常爽朗又非常谨慎。会考虑到每一个细节,避免我们感觉到不方便。他们家V字形,我们和他们夫妇各占一条边,两间卧室、厨房、书房、客厅都给我们用。书房他们自己用的电脑甚至不设口令,我们随时可以用它上网。又把他80好几的老父亲叫来,把手机借给我们用。

本想下午去看房子,由于醒得早,和Simon联系一早就到Tim家来接我们去看房子。Simon也是个基督徒,也一直志愿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称为Helper。之前我们网上确定了几个房源,本想现场多看几家房子,结果看了第一家觉得满意就确定下来了。各种事务都是Simon在联系,感觉他既像一个中介,又像一个翻译。自己就不用动脑筋了,就听他安排就行了,各种表格也是听他说填啥就填啥,懒得自己看了。最后甚至每个房间的钥匙都亲自一把把演示给我们看。房东也是基督徒,两个基督徒一见就马上从陌生人变成兄弟了,Simon解释说以前我们所了解的不问婚姻、不问年龄的规矩等都是针对非基督徒的,基督徒之间很坦率的。他们下午刚认识,就已经知道房东婚姻的各种情况,以及结婚前房东摔伤致残但她老婆明知要照顾他一辈子仍毅然结婚的事情。

Simon开车带着我们来回跑,一直到下午。接下来Simon实在有事得回去了,交待我们办银行卡事项先走了,但说不能把我们扔下,走之前联系Tim,确认Tim可以过来接我们才离开。

去Chase银行,开个支票帐户就有单独房间专人服务。服务很细致,不过对我们这种人来说,就嫌时间太长了,而且英文交流真费脑子,心想如果Simon在就好了,就不用操任何心了。

办完支票帐户,Tim老婆Judith来接我们。他们上有80多岁的老父母,下有2男2女,再有10多个孙辈。定期聚会时很热闹,邀请我们参加他们下次的全家聚会。

晚上,Judith制作正宗的西餐主食给我们吃。

Tim并不多聊基督教义。但吃饭时和我们聊天时会谈起基督徒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感觉和中国传统的思维很相近,比如多生多育,养儿防老,丈夫养家妻子育儿等。Tim对我们毫不设防、尽心帮助,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像雷锋,但感觉境界更高。

 

ALIM8209

Host Family V型房子的一条边,给我们住了

ALIM8203

白雪覆盖的门进去,我们租了一楼,虽是一室一厅,但感觉比在国内住宿条件好

东方的东方是西方

以前从来再忙也不乱,如今发现原来人真的可以这么忙乱。日子越是临近,事情越是多,22号晚上工作到23日凌晨1点多,睡一觉醒来,还有无数早已想好要理的东西、要办的事,已然来不及了,出租车10点多就到了,只得一切就简,抓到什么是什么赶紧下楼,留下一片废墟似的书房,让我想起战乱逃难的场景。

23日下午2:50的飞机,按理应该第二天中午10:30左右(当地时间23号晚上11:30)到哥伦布。本以为是像夸父追日那样追着太阳向西行,度过一个最长的白昼,但上了飞机才发现是方向其实是向东。

坐上飞机后由于航空管制飞机排队等了很久,女儿一心等着起飞后空姐发好吃的,强撑着不肯入睡。等飞机到了跑道加速时,她终于撑不住了,倒头就睡。下午近4点飞机冲破云霄,太阳逐渐西落,下午5点,西方已经只剩一线红霞,随即迅速坠入无边黑暗中。女儿睡了一个多小时起来,正好赶上5点半吃晚饭。但后面就惨了,我们都困得不行,女儿却精神抖擞不肯入睡。还好飞机人不多,我占两张椅子蜷缩在上面,女儿把我当床睡着,两个人叠着很热,但一把她放下来她就醒。9点发了晚点心,几经折腾,近12点她还没睡实。

北京时间夜里12点不到,东方露出一线白光,想让女儿看日出,发现它已经熟睡。放下女儿,看着天际越来越亮,有生以来最短的夜晚结束了。舷窗左侧,但见一片通红,云蒸霞蔚,可惜我坐在右侧舷窗,怕弄醒熟睡的女儿,不敢翻过去看日出。天亮得异常快,太阳出来了,我们和太阳各自绕过地球碰头了,才7个小时,就经历了两次白昼了。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北京时间零晨1点吃了有生以来最早的早餐,北京时间3点飞机落地洛杉矶,但此时洛杉矶其实已经中午了,比预定时间晚点了一小时。转机时得换算时间,机票的时间是洛杉矶时间13:15,算成北京时间是24号凌晨5:15起飞。取行李,入关,重新托运行李。然后出门从另一个入口进去自助取登机牌,登机。约3小时的飞行,北京时间早上8点多飞机再次落地达拉斯机场。

达拉斯机场非常大,里面轨道交通好多站才从一个入口到达我们航班所在的入口。起飞时间是北京时间9:50,当地时间时差又不同了,是晚上7:50。机场麦当劳开始第一次消费,一人一个汉堡。女儿很高兴,一个陌生人送了她一个会发声音的玩具,当时她不敢要,陌生人将玩具放遍上的桌子上就走了,随后一对老夫妻做过来,再次将玩具给女儿,女儿欣然接受。

起飞时达拉斯灯火通明,绵延的灯光望不到头,非常壮观。又是3个多小时的飞行,北京时间24号12点,哥伦布时间23号晚上11点,飞机落地。Tim开车来机场接我们到他们家暂住。至此,一路向东到达了传说中的西方世界。

 

USA 迎接拂晓

 

ALIM8115

洛杉矶机场出门转机

ALIM8118

洛杉矶机场转机

 

ALIM8175 

达拉斯机场转机,在这家卖当劳店,一个陌生人送了个玩具给女儿

 

ALIM8199

暂住在哥伦布一牧师家中

ALIM8202

当地时间23号上午将这个房子一楼租了下来

女儿语录——剥核桃

本想多积累一些趣事一起写出来,不料和以前一样,这么多趣事都忘了,只记得一样:

老婆买了些核桃作零食,吃饭时想吃。

老婆:吃完饭剥点核桃吧。

我: 我不喜欢吃核桃。

女儿:这有什么关系的呀,让你剥呀,又不是让你吃咯。

亲子游戏——画故事、魔术故事

爱听故事是每个小孩的天性,但给小孩听的故事对大人来说太乏味了,于是隔一段时间就动动脑筋换种风格。

一日想到画故事,正好那天电视里放了陈香梅的专访,所配的画面里有飞机扔炸弹的场景,于是即兴发挥,给女儿编了个炸弹飞机的故事,一边想一边画一边讲,把女儿平时熟悉碰到的东西、接触的人和事都放进去。这样自己不觉得枯燥,小孩也听得津津有味。

女儿从小喜欢看魔术,一日想到将魔术和故事结合起来。在故事中,房顶的顶灯是月亮,找了个硬币扮嫦娥,女儿很认可这种抽象,于是边变魔术边讲故事,将嫦娥奔月和魔法等结合起来。随着女儿长大,魔术也越来越难变了,一直对女儿说我有魔法,女儿也一直很崇拜的眼神,以为东西真的被我变没了,然后自己也要变,拿着硬币往天上扔,结果每次硬币并没有飞到天上,总是落下来。给女儿边变魔术边讲故事时,整个故事就变得很有意境,感觉自己像大卫。

一日,女儿说到自己没有魔法,妈妈也没有魔法,我得意地问:那爸爸有没有魔法。女儿答:也没有。我问:那硬币怎么会被变到天上的呢?女儿说:是你趁我不注意收起来的。

 

春晚看完刘谦的魔术,女儿又继续崇拜起魔术来。自己拿着扑克,也像刘谦一样排开,找到大怪小怪,也像刘谦一样叫一声“扔掉”,一下子弹出去好远。

阿凡达IMAX 3D——科普之旅

徐迎晓

1. 做功课——IMAX

刚在报纸上看到介绍阿凡达时以为是歌剧什么的,一带而过。后来听小区里看过的人说是3D电影时,知道自己肯定要去看了。

网上大致一查,更是下定了必看的决心,而且知道了一个新词汇IMAX 3D。以前接触过3DMAX软件,想当然地以为IMAX就是3DMAX之类的了。现在发现原来是完全不同的东西,IMAX是Image Maximum的简称,是和电影有关的,十几米高的超大屏幕,胶片、放映机、音响系统、银幕等都和传统的不一样了。

据说大陆最早的IMAX影院是2003年上海和平影都的IMAX屏幕,2006和2007年,大陆又增加了5块商业IMAX商业电影屏幕。2008至2009年增加了5块,到今年1月无锡新增的一块,总共有12块IMAX屏幕。汗,2003年就可以享受的东西,到现在才借着阿凡达的宣传攻势知道IMAX是什么。

2. 数字3D——看剧情

接下来是买票了,票不是一般的难买,1月初的首映票买不到了,接下来风闻涨价,后来没涨而且整个1月份敞开了卖票,但据说还是很难买到。不追求完美先看个普通的3D版本吧。普通3D竟然也要110元的票,不过后来发现在学校周围买观摩券28元就可以进去了。而且有种35元的观摩券说是可以两张换一张和平影都的票,不过后来一查,发现和平影都对阿凡达早就停用各种券了。

之前网上看的评论,都说剧情一般,视觉效果一流。不过大概心里预期不同,真的进去看后,视觉效果虽然不错,但并没感觉到完全身临其境的震撼。倒是剧情方面倒真是入了戏了。受网上评论的影响,感觉和我们的拆迁真是太像了。最后巨树被摧毁,美好的一切无可抗拒地被摧毁,泪流。现实社会也确实如此,所有的美好都会逐渐逐渐被摧毁。而之后剧情突转,男主角被救出,此时也是整个剧情最扣动人心时。不过电影最后总体拍成了喜剧,总感觉如果是悲剧结束的话更符合逻辑也更感人。后期纳威人的反抗虽然场面宏大,但纳威人竟然能获胜有些不可思议,也有些感觉画蛇添足。

看的过程中感觉画面比较暗,好几个场景让人有闪烁,立体眼镜很重老是下滑,要手托着。不像以前在游乐场所用的是很轻的塑料偏振光眼镜。

 

3. 继续做功课——3D

原来3D电影有很多版本,在我看的是最差的单机3D数字版。

初中时研究过3D的原理,关键是让两个眼睛看到不同的图像,网上看到下面一段讲得比较清楚,直接抄来:

 

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这个用的是偏光滤镜法(Polarization filters),记得高中物理课上还给我们看过偏正光的镜片。用普通的线性偏振光时头不能随意转动,2003年出现的Read 3D技术通过圆偏振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解决这个问题,在放映机镜头加上电子滤镜器(Z-Screen)形成左旋及右旋偏光效果投映至金属银幕上,镜片也是圆偏振镜片。Real D系统使用的是电子滤光器,还有一种技术叫MasterImage 3D,使用机械式滤光器。

 

另一种是互補色立體法(Anaglyph)。如杜比3D(Dolby 3D),每个眼镜可以通过不同的光谱。高中时看过一种红蓝镜片,图片用红蓝两色,红色镜片只能看到蓝色,蓝色镜片只能看到红色,估计就是类似这种做法,但效果太差。不过电影院的比单纯的红蓝镜片要高级,可以看到彩色。它在普通数字放映机上加装滤光轮和同步控制器,将光谱中的红、绿、蓝三元色过滤成较窄频带,比如红色不再是完全过滤掉,而是变成不同波长,一个能被左眼看到,一个能被右眼看到,并且在镜片中通过滤镜进行校正。

 

前面过两种镜片是被动式的,第三种是快門遮影法(Eclipse method),用一种主动式眼镜,如XpanD 3D。我看的应该就是这种,眼镜很重、很贵,它用很高的频率不断切换左右眼镜片的开关,在镜片的开关切换的同时,由一台放映机在屏幕上按照同样的频率分别放映给左眼和右眼看的图像。因而亮度、对比度和清晰度都大大下降。

三种方法的原理分别是分光、分色、分时

网上照抄一段对比:

* XPAND系统
数字的3D从技术上分主动式和被动式。所谓主动式就是利用眼镜左右镜片的高速切换来实现3D效果,这个主要是使用XPAND系统nuvision 3D技术。主动的系统安装很方便,影院只要一个控制影院内所有眼镜什么时候切换的信号控制器就行。但是缺点是眼镜成本很高,一副一般要一两百美元。大家如 果去看3D电影,发现眼镜做工很好有XPAND的LOGO,接受信号的那就是用这种系统的了。中国影院采用的比较多,比如上海金逸中环店就是用这个技术。

* RealD系统
被动系统现在影院用的比较多,被动系统的眼镜很便宜。RealD就是这一类,在北美市场有80%以上的份额。但由于要专门的金属屏幕,不同于平常播放2D的白幕,在中国只有上海美罗城的柯达一家采用这个技术。

* 杜比系统
考虑到采用主动式眼镜及金属幕的不便,杜比3D技术的设计理念和实现优势就是采用被动式眼镜和适用于白色银幕。所以大部分中国影院用的这个系统。

以上这些3D技术现阶段都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亮度太低,无论使用主动还是被动的放3D时候的发光效率只有原来的10%。现在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双机3D分别放映左眼和右 眼内容,即双机3D 或单机双镜头3D播放,亮度可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成本问题国内影院使用的很少。IMAX 3D技术不仅使用世界最大的IMAX底片,并且使用双胶片分开录制、播放左眼及右眼的影像,使得影像更立体清晰,色彩也更鲜明。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电影中不常用的光栅法(将屏幕划分成一条条垂直方向上的栅条进行遮挡,栅条交错显示左眼和右眼的画面,如1、3、5…显示左眼画面,2、4、6…显示右眼画面),凸透镜法,和光栅类似,但不是通过光栅遮挡,而是通过柱状凸透镜对光线进行折射。这些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眼镜,可以裸视,但清晰度不高。

另外从介质上,又分为数字式和胶片式。数字版有不同的分辨率,胶片版则分为普通的35mm胶片和IMAX的70mm胶片,即使是70mm胶片,有一种叫IMAX DMR版,是35mm胶片扫描下来数字处理后再冲印到70mm胶片上的,虽然比普通的35mm胶片好,但还是不如直接用70mm胶片的摄影机拍摄的。

 

偏振光的立体影片在旅游景点看过几次,但都是动画的,一直奇怪为什么没有真人拍摄的立体影片。网上查到据说2008年才有第一部完全用3D摄影机拍摄的真人影片,叫《U2 3D演唱会》。这次的《阿凡达》,据说是将真人3D电影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网上看到一个对比表格:

版本

载体

语种

推荐指数

优点

缺点

tips

胶片IMAX3D

70MM胶片

原声字幕

★★★★★

银幕更大,3D画面更流畅精细;色彩更细腻绚丽。

场次更少,票价更高;胶片放久了亮度会减弱;有出现双机不同步而导致画面层次错乱的可能(不过极少发生)

极早订票,极早选座,作好坐第一排的准备(过个半小时会渐渐适应银幕的压迫感)

数字3DIMAX

数字

原声字幕

★★★★☆

银幕大,平滑流畅如身临其境的3D画面。

场次少,票价高,最佳观赏位置有限。

早订票,早选座,选择影院中后的位置。

普通3D

数字

中文配音/原声字幕

★★★★

CG特效几可乱真;3D画面自然。

银幕较小,亮度差,放映技术残次不齐会导致容易出现脱焦或画面闪烁的瑕疵;眼镜佩戴不舒适。

选配置3D杜比双机系统的影院(要选大厅);选择亮度稍高的Real-D系统;近视的影迷最好佩戴隐形眼镜进场。

普通2D

胶片

中文配音/原声字幕

★★☆

CG特效几可乱真;色泽艳丽,便宜,场次更多。

完全感受不到3D画面的现场感冲击力。

买不到IMAX和3D影票可先看2D版过瘾,待排片后期再去补课。

普通2D

数字

中文配音/原声字幕

★★

便宜,场次更多

完全感受不到3D画面的现场感冲击力。

买不到IMAX和3D影票可先看2D版过瘾,待排片后期再去补课。

网上看到比较主流的版本优劣顺序是:

IMAX胶片版(上海和平影都)> IMAX数字版(北京石景山万达)> 双机3D数字版(北京传奇时代)> 索尼4K 3D数字版(上海金逸中环也许是)> RealD单机3D数字版(上海美罗城柯达)> 其他单机3D数字版 > 2D数字2K版 > 2D胶片版

也看到另一个版本的,认为Reald3D看了更舒服。Reald3D数码影院> imax 3D胶片> 普通3D数码

 

 

4. 继续做功课——CG

Computer Graphics的缩写。以前没留意,看了解释:“真人CG是利用动作传感器,将真人的动作捕捉下来再做成动画特效,这样出来的特效与演员本人的相貌,动作等很接近”,明白了原来以前在科教节目中看过这种特效制作方式。只是以前看得只是捕捉基本动作,做出来的画面一看就知道是动画片。现在的技术先进多了,给人的感觉是演员化妆后的表演,快要以假乱真了。没看到CG这个词之前,还以为大部分镜头是演员化妆以后在表演。

据说“阿凡达只有25%的内容使用了传统的外景拍摄,剩下的全部都在CG世界结合表演捕捉和虚拟环境生成”。“舞台四周围绕了120台固定摄像机,能够以毫米为单位一次性录制所有演员的3D运动”。用“固定在头盔前面的小摄像头来追踪表情的所有运动,从瞪眼、鼻子抽动到皱眉毛,一下下颌、牙齿和舌头的复杂运动关系”

 

5. IMAX 3D购票

1月份试图网上购买便宜点的票,发现IMAX 3D的网上购票都停了。2月份的票何时开始卖一直不确定。后来突然得知1月29日、30日通宵售整个2月份的票,据说零时许排队买票的市民已有上千人,和平影都已开启5个I-MAX版《阿凡达》售票窗口,仍供不应求。整个2月份的《阿凡达》尽管每天有5场,但余票所剩不多。心想等到过了高峰再买吧,大不了买位置差一些的。

3号下午去现场购票,门口一堆黄牛不停问要不要票,说是1月份1000元两张,现在降价了,可以700元两张。不理会,直奔售票点,没看到预想中的长队,显示屏上显示周二、三全天半价,80元就可以买一张,平时每天早上8:40的一场也是80元,其他各个场次150元,但今、明、后天的IMAX 3D场已经全满。又看到一个告示,从1号开始不再是卖整个二月份的票,之前几天通宵售票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座次差的余票,以后每天提前两天出售。按照这样的架势,说是卖3天的余票,但前两天的之前就已经卖光,每天只能买一天的余票了,难道与IMAX 3D无缘了?

来回兜了几次,终于忍不住答应了一个黄牛。但我指名要半价的票,开价200,最终150元成交。就当没有半价票吧,这样心里平衡些。

4号一早,到电影院早了些,快8点出了地铁口,正对着一排长队,百来号人,不知他们何时就开始排队了,绕着他们走一圈,各色人等都有,不禁庆幸前一天买好,没抱着侥幸心理来排队。8点整,影院的大门徐徐升起,三个戴头盔的警察连同一帮工作人员全力维持秩序,进了门的人狂奔向售票口,队伍骚动起来人流几乎阻塞了大门,一片大呼小叫,地铁口好多人拿着手机拍照。我想看看到底有没有票,也在边上等了几分钟,但一直没见开始售票,于是出去兜一下,8点10分回来时显示屏已经全部打开,已经显示IMAX 3D场次全满了。工作人员用喇叭劝阻大家别再排队,一个白领与工作人员争论着,工作人员极力辩解。8点半,我的电影进场了,排队的人仍执着地排好队等待着。

 

6. IMAX 3D——看效果

进场了,拿了以前在游乐景点看3D电影时类似的塑料偏光镜,这个戴着要比上次那个沉重的眼镜舒服多了。

终于见到传说中的IMAX 3D,果然光看空的屏幕就足够震撼了,屏幕占据了整个一堵墙。但是是第一排,距离太近。周围几个也都是买的黄牛票进来的。单说几个体会:

之前看数字3D时,有时会有3D场景都在一个盒子里的感觉,现在则是沉浸在其中。几个平移的场景甚至给人恍惚间产生幻觉,觉得不是场景在动,而是自己在场景中移动。

音响很好,之前没留意音响问题,但现场中还是感觉到,尤其飞行器贴着水面飞行时,那低音让人感觉座位都在振动。音响的位置感也不错,有个场景让人突然觉得影院里好多观众在喧哗,接着才意识到原来不是观众在说话,而是电影中一堆纳威人在喧哗。

看完以后没有眩晕感。之前的版本看完后有些晕,很久才缓过来。

 

再说几个不足:

距离太近,尤其有个快速的场景只能看到晃动的腿脚,根本形不成整体画面。这超出了我的忍耐极限,于是开始想办法,结果发觉躺着看比较舒服,于是躺下来,结果带动我周围的人也躺了下来。

可能是之前看过一遍的缘故,也可能是距离太近的缘故,这次在情节上没有完全入戏,但在画面效果上明显优于上次。

立体字幕看着比较吃力,因为为了避免和立体影像重叠,每次字幕的距离不断在调整,而且眼镜看完字幕再回到画面时,需要重新聚焦。不像二维电影只要眼球上下动一下就可以从字幕移动到画面,三维的移动完需要再聚焦。

传统电影拍摄手法中会故意虚化某些图像以吸引观众将视线和注意力转移到导演期望的位置,但立体电影中很多场景也这么做,造成有些场景看起来非常吃力。眼睛正聚焦在某个人物上,突然模糊起来,只得到处找清晰的目标。有时这种变化很频繁,就有些无所适从,跟不上焦距的变化。有时大片的背景都故意虚化并晃动,如果视线正焦距在背景上,就感觉有些晕。这在普通3D中问题可能不是很突出,但在IMAX 3D中,人是沉浸在景中的,但沉浸在景中后却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想看的目标,而是得跟着导演走,这就不爽了。尤其是导演不是很自然地让我们跟随着里面的人物调整聚焦,而是在几个人物或目标上快速切换。

传说中的悬浮山在两个版本中都没引起我太多的震撼。可能因为之前有了心理预期,也可能是悬浮山拍得太虚无缥缈了,看不真切,没有去张家界、黄山看真山哪种震撼。

 

不足归不足,IMAX的效果还是无与伦比的。以后看电影,不管是否是3D,有IMAX肯定要去看IMAX了。

 

7. 后记

看完电影,参观对面的上海博物馆。博物馆早就免费了,但免费之后还没去看过。

顺带着回忆以前的3D之旅:

双镜头立体图片:

小时候, 一本报刊上刊登了高山峡谷的手绘图,说是中间竖一块纸板,两眼分别看两边的图,最后两个图会重合为一个,从而看到立体图像。不过那时怎么也看不出,图本身也模糊不清。现在网上有大量这种图,有各种方法来看,和以前的平面立体图类似,要把视线聚焦在远处。对看不出的人还有专门的观片设备。不过我想了个变通的做法:将图放在Windows的画刷中,将左边的图选中,水平翻转,再在中间竖一个镜子,左眼透过镜子看图,右眼直接看图,就可以把两个图重合起来了。

 

ny_010

红蓝立体图片:

高中时候看过,不过那时还是线条型的图,现在更高级了,但镜片没多大变化。几年前买了本立体书也附送红蓝镜片,很容易看出立体,不过效果确实不好。

106978_1144394180

 

平面立体画:

读研究生期间很流行,有各种观察方法,基本思路也是聚焦在远处,将两点汇聚成一点。不过各种方法试了以后看起来还是很费眼力,要看到眼睛酸痛时才突然浮现出立体的图。那时一个到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的教师到我们宿舍,见我们热衷于这些图,说在国外早看过,他眼睛一瞟就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我们考了他几个,果然如此,令我们非常惊讶。现在网上这类图片很多,也有专门软件制作此类图。前两年在图书馆还看到专门有一本书讲其原理和制作方法。

茶壶

光栅(Barrier)、凸透镜:

小时候玩过刻有光栅的图片,头移动时里面的图会动,大概就是这个原理。将它用到立体图上,就可以让左右眼看到不同画面,形成立体视觉。小时候大姨妈家的墙上有幅使用这种原理的立体图,看了很多年。前两天买票时在外滩地下小商品市场又看到大量的这种立体图,现在的图做得大得多、精美得多了,而且随着人的移动,狗的头会转动,马会奔跑,很有意思。

前几年在地铁车站上出现电视机播放的3D广告,估计也是这个原理。

网上的光柵式3D显示技术原理:

柱状光柵是通过遮挡,柱状凸透镜是通过光线折射,原理差不多。

 

观片机:

立体电影之外看过的最好的立体效果,像个望远镜,但其实就是两个放大镜将胶片放大。几年前taobao上买过,可惜片源很少,而且不同的胶片所用的立体观片机也各不相同,互相大小不一,不兼容。在一些旅游景点也看过1元投币的观片机,效果非常好。

image

3D显示器、电视机:

原理和前面差不多。

 

双镜头立体相机:

网上看过价钱,那时还比较昂贵,未玩过。也有人自制立体相机:

image

 

全息照片:

和之前的所有原理都不同,大学物理实验室时看过,尽管原理知道,但是还是觉得很神奇。

 

凹面镜反射:

看过几种玩具,其实是把实物在空中投影成虚像,很奇妙。

———-

 

 

http://zh.wikipedia.org/wiki/IMAX

http://c.chinavisual.com/2010/01/05/c64104/index.shtml

http://www.cia-china.com/news_content.asp?fnewsid=4166

http://entertainment.bowenwang.com.cn/question36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40164.htm

http://eportfolio.ncut.edu.tw/~59832010/blog?node=000000074

http://www.dmcc.gov.cn/index/asp/newstop/200811194713.asp

http://www.mtime.com/group/hollywood2009/discussion/815560/

http://www.cnetnews.com.cn/2010/0107/1590598.s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Dolby_3D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al_D

http://www.fpdwin.com/Article/TypeArticle.asp?ModeID=1&ID=1263

女儿语录:老和尚

女儿拉我的头发玩,我说:头发拔光了我就成了光头了。女儿说:不对,拔光了就成了老和尚了,要把你送到庙里去了。

 

说起和尚,以前给女儿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的故事时,女儿突然冒出一句:庙里有个老何为。自己觉得有趣,咯咯乱笑。原来她串到三字经里去了,三字经里有一句:幼不学,老何为。女儿三岁时可以背很多三字经,背得比大人还多,不过大人小孩都已经把三字经忘得差不多了。

取号纸

早上带女儿去银行,取号纸没用了以后就给女儿当玩具了。后来想起来取号纸和传真纸一样,有压力会有痕迹的。于是教女儿用指甲及钥匙在上面画画,画完了还可以当折纸。真是一物多用、减少碳排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