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4月 2010

世博碎忆徐匡迪

按日期明天世博开幕,但考虑到时差,其实今天晚上现在地球对面的世博就已经开幕了。而说起世博,不能不提老市长徐匡迪。

记忆中,世博是和徐匡迪联系在一起的。北京办亚运了,上海办了东亚运动会。北京申办奥运了,上海申办世博。而从战略上看,世博对经济上的拉动应该比奥运要高一筹。申博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基本上水到渠成之际,突然市长做不成了,2001年底没到任期就辞职了。2002年底申博投票,本来正是徐匡迪发挥其魅力的时候,但现场是陈良宇在作报告,倒是替徐匡迪有些惋惜。

不管台上台下,徐匡迪的民望倒是一直非常高。上海的老百姓中,哪怕出租车上听到的也到处都是交口称赞。能赢得如此民望的官员实在是不多。我刚工作时的老领导也多次推崇徐匡迪,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段子是徐匡迪一次会议上说: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当时还没有官员敢公开这么直率地说,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徐匡迪又重复了一遍: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另一个印象很深的是海纳百川,建设人才高地。这个是从收音机里采访徐匡迪时侧面听到。网上也查了一下:“徐匡迪当了市长后,第一次接受市长热线采访,谈到对上海有什么要求,他就提出上海人要改变观念,要有海纳百川的思想。”我刚找工作时,风闻上海排外思想还很严重。不过真的到了上海工作,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排外。刚工作时就像现在刚到美国,感到到处碰到的都是好人。

查一下他的简历,刚发现我工作时正是徐匡迪升到市长的第二年。而徐匡迪在台上的几年,也正是我最顺利的几年,从没这么运气好过,一生中一直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就那几年是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感觉那时的故校真是我的福地。不过这只是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其实并没有因果性。算来除了都姓徐算作本家以外,和徐匡迪能扯上关系的只是学校里挂着的为数不多的院士照片有他一幅,经常在照片下走过,那时对院士的崇拜情结还没有被摧毁,还是算有一点激励吧。再就是听收音机时总是感觉到那种儒雅的风度,这也是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

徐匡迪的伯乐是朱镕基,也是让人感慨的人物。

 

题外:除了世界工业博览会,国内还主办了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也简称世博,后来去参观时发现沈阳人都简称为世博园。世博这一简称又似乎属于工业博览会专用了。在世博网站上看到:

 

    说起世博会,很多人习惯把上海世博会和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注册类和认可类两种。注册类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从2000年开始每5年举办一次,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注册类世博会;另一类认可类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就属于认可类世博会。

  同时,国际展览局也认可一些园艺类展览会,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就是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并得到国际展览局认可的国际性园艺博展会。

点滴 女儿语录-黑人 亲子游戏-影子

今天带女儿在附近散步时,忽然有置身风景名胜的错觉,到处是参天巨树、绿树成荫。想到这里不光是天蓝、水清、人好、空气好,绿化真的也不错。处处草坪、古树和各种鲜花。

走过两条街来到一片草坪,正有人排练旗舞。女儿看了半天,说都是男的没有女的。我让她再仔细看,她说:“最后一排有人虽然是女的,但太黑,我不喜欢”。我说黑人也一样啊,她说但是晚上拍照片就看不见了啊。临走的时候,女儿又补充了一下,说:“我刚才说没有女的,是说没有像你一样的女的。”我吓了一跳:“爸爸可是男的呀。”女儿说:“是没有皮像你一样的女的。”

草坪上一边看旗舞,一边亲子游戏。看到黄昏下长长的影子,我想到做影子造型。配合手里的衣服,摆出各种姿势,让女儿看影子是什么数字、字母、汉字,“1,2,3,4,人、大、个、A、C、D、E、F…”,培养想象力。女儿也很有兴趣地摆各种造型,像跳舞一样,然后再双人组合造型。

草坪上传统节目是骑马、打滚、爬,骑马时轮流做马,女儿很自豪她能背得动我,全然不知道我的力道都在我自己的膝盖上撑着,跟爷爷奶奶视频时还特意强调她能背得动我了。昨天开始增加了训狗游戏,我扔东西女儿爬了去捡,感觉她爬得快时真像狼孩。今天增加了翻跟头。

昨天女儿在斜对面一家门口拍照,主人驾着敞篷车回来了,本来也没特别留意,忽然看到那家主人一按按钮,车的后背箱反向打开了。里面像变形金刚一样滑出三片车顶,很有节奏地移动着,一会儿就变成普通的车顶了。原来是折叠的硬顶敞篷车,不仔细看还以为就是一辆普通的车。尽管比真正的变形金刚差远了,但在身旁突然看到真正变形的汽车还是让人眼睛一亮。今天在老婆提示下留意了一下牌子,原来是宝马。

另一只眼看惠台、汇率和访问学者

地球村住着两大旺族,老龙家和小鹰家。老龙家历史悠久,人丁兴旺,但比较穷。小鹰家历史不长,人丁不多,但很富强。

 

惠台

老龙家的内部为谁做家长打得不可开交,最后一个叫湾湾的想当家长的娃被赶到了祖房中最偏僻的一间房里去了。但还是硬撑着说自己才是老龙家的家长。

闹了几十年,还是在为谁是老龙家的家长争吵较劲。突然一天湾湾变了想法了,仗着小鹰家撑腰,说分家了,我自立门户,不算老龙家的了。老龙家祖房我不要了,但我占着的这间房也不是老龙家的了。老龙家渐渐没辙了,说只要你承认我们都属于老龙家的,什么都好谈。为了挽留湾湾的心,老龙家说我们家底大,看你们家条件也不好,送点东西给你们吧。可湾湾还假装扭扭捏捏的,拿了东西还嫌不好,尤其心里嘴上都依然不肯承认自己是老龙家的。其实按人均算,湾湾家族每个人都要富多了,但还要老龙家的兄弟节衣缩食讨好湾湾,就这人家还不领情,老龙家也没什么其他好办法。

 

汇率

老龙家尽管穷,但人都很勤劳。老龙家出一点点称为¥的白条,就有很多人起早贪黑卖命做了很多衣服鞋子、挖了很多矿产给小鹰家用,小鹰家打了很多称为$的白条给老龙家就心安理得地享用老龙家的服务了。老龙家收了很多$白条,想买小鹰家的东西,但看中东西的人家不肯卖、人家肯卖的东西又看不中,只能把白条搁着。

老龙家一个孩子看中了小鹰家的东西,得用$白条去换,于是找自家家长用自己的¥白条换$白条。老龙家说,你拿7张¥白条我才换你一张$白条。本来老龙家的人就都很穷,这样一来就更买不起了。小鹰家说这不行,你多换点给他呀,老龙家说我家的事干嘛要你管,我自有考虑。

老龙家选拔理发师,手艺很高的理发师被留下来,他对老龙家衷心耿耿,每次为老龙家的人理一个发,老龙家就给他打20元¥白条,好让他可以用这个白条在自家换其他东西。

被淘汰的理发师去了小鹰家,每次给小鹰家的人理一次发,小鹰家给他打20元$白条。他可以用这个白条在小鹰家换其他东西。

时隔多年,去小鹰家的理发师带着小鹰家的一堆$衣锦还乡了。不过这个$白条要换成老龙家的¥白条才能换东西。老龙家说,你一张白条我换七张的¥白条给你吧。于是这个理发师就比老龙家的理发师富了7倍,一举跨入中产阶级了。

 

访问学者

二十年寒窗苦读,老龙家也培养了不少人才、高手,各怀绝技,都想为老龙家做些事情,报效老龙家。

先去找纵向爷吧,

“纵爷,我们有XXXX绝技,丝毫不比小鹰家的人差,我们想做XXXX,给我们一个机会吧”

“你老大是谁? ”

“呃,初来乍到,还没老大。”

纵爷眼睛一斜:“先学会跑部进京吧”。

等得头也花白了,还是去找横向哥吧。

“横哥,你们缺什么东西,我们啥都能学,啥都能做”

“你们和我们老大熟么,酒量大么。”

“呃,不熟,酒量不大。”

横哥眼睛一闭,“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不是人才,是岗位。”

老龙家家长发话了:“我们老龙家虽然到处都需要建设,但山头太多,你们没关系施展不开,还是去帮小鹰家干活去吧。”

众高手:“不行,老龙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得为老龙家的建设出力。”

家长:“我们老龙家项目都在各位老爷的手上,紧俏着呢,派一个活有好多人盯着抢呢,得有关系才能攀得上啊。”

众高手:“凭什么各位老爷呆在家里吃香的喝辣的,却要我们背井离乡去老鹰家去啊。”

家长:“这样吧,留爷那里的$白条是专款专用给你们去老鹰家长期干活的,没人和你们争,你们去领点到小鹰家义务干活去吧。”

众高手:“切,这点钱到到小鹰家还不到算贫困线。”

家长:“这样吧,你们到小鹰家呆个一年后如果还回来的话,再多给你们一点。”

众高手散去,于是出现了穷人家拿血汗钱送自己的孩子给富人义务干活的一幕幕。有人想开了,在小鹰家马放南山,四处游玩去了;有人不愿荒废绝技,真的义务为小鹰家干活了;也有的人干脆在小鹰家拿工资了;有的人则流连忘返,一心留在小鹰家了。不过换位思考的话,老龙家的家长其实也很无奈,这笔钱给留爷至少可以让一部分人开了眼界,总比留给其他老爷造一堆垃圾有用啊。

玉树

 

奥运,汶川。世博,玉树。每尝大喜大悲。

四川、汶川、上海、青海。总见海纳百川。

汶亦水,川亦水,海亦水,都是水惹的祸。

 

半旗致哀。

 

 

 

image

 

 

image

转摘《中国青年报》2008.5.28 地震预测的梦想与现实(方舟子)

    国人普遍相信地震可以被准确预报,而这种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1975年对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那次7.3级的地震发生的前一天,小震增强,政府部门据此发出了预警。但是只有少数大地震会有前震,而小震通常并不导致大地震,所以这次成功预报只能说是一个偶然。据《美国地震学会会刊》2006年7月一篇综述的分析,它是“混乱、经验分析、直觉判断和运气的混合”。但是它却让国人误以为中国地震专家已掌握了地震预测技术,即使次年发生的唐山地震的大悲剧也不过是让人以为大地震之所以没有被预测到,是因为地震局失职乃至压制“国宝”的预测。

    1996年11月,“地震预测框架评估”国际会议在伦敦召开。与会者达成一个共识:地震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不仅现在没法预测,将来也没法预测。他们认为,地球处于自组织的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地震都有可能演变成大地震。这种演变是高度敏感、非线形的,其初始条件不明,很难预测。如果要预测一个大地震,就需要精确地知道大范围(而不仅仅是断层附近)的物理状况的所有细节,而这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想通过监控前兆来预测地震,也是不可行的。所谓“地震前兆”极其多样,不同的地震往往都有不同的前兆,而且一般都是地震发生后才“发现”有过前兆,缺乏客观的认定,既无定量的物理机制能把前兆与地震联系起来,也无统计上的证据证明这些前兆真的与地震有关,多数甚至所有的“地震前兆”可能都是由于误释,令人怀疑“地震前兆”是否真的存在。
    东京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博洛尼亚大学的地震学家据此在次年3月美国《科学》联合发表《地震无法被预测》的论文,引发了一场争论。1999年2~4月,就地震能否预测这一问题,多位地震学家继续在英国《自然》网站上进行辩论。辩论双方的共识实际上多于分歧。双方都同意:至少就已有的知识而言,要可靠而准确地对地震做出确定性预测是不可能的。
    进入21世纪以后,这仍然是国际地震学界的主流观点。美国地质勘探局明确表示,他们不预测地震,而只做长期概率预报,对地震灾害做出评估。

 

转摘“为何地震无法预测”

     假如我们往一张桌子上一粒一粒地丢沙子,沙子将会逐渐堆积起来,越来越高,但是不可能一直高下去,随着沙堆变高,它也变得越来越陡、越不稳定,到一定程度,刚丢下去的沙子会引起沙堆的崩塌,让沙堆的高度降低。崩塌之后,继续丢沙子,沙堆又再增高,然后再崩塌,如此循环往复。

     巴克首先想要知道的是一个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沙堆崩塌的规模有小有大,什么样的崩塌规模是最典型的?能否预计下一次的崩塌会有多大?这需要堆许多沙堆进行统计,很费时间,所以巴克就改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巴克和他的两名同事研究了数以千计的“虚拟沙堆”,统计了数百万次的崩塌中的沙子数。他们找到了什么典型崩塌规模了呢?什么也没有。有的崩塌规模小到只有一粒沙子,有的则大到几百万粒沙子。什么样的规模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典型的崩塌规模,无法预计。

      这是为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巴克等人对其程序做了一些改进。

      设想从上往下俯瞰虚拟沙堆,然后根据沙堆上的每粒沙子所处位置的陡度着上不同的颜色:如果那个位置相对平稳,就着上绿色;比较陡峭,就着上红色。刚开始堆沙堆时,都是绿色的。随着沙子的堆积,红点也逐渐增多,进而形成网络。一粒沙子掉到红点上,就能触发周围红点的滑动。如果红点很少,新丢下去的沙子的影响就很有限。但是一旦红点多到连成一片,就无法估计新丢下去的沙子会导致什么结果:它可能只是打几个滚就停下了,也可能触发周围的沙子引起一场小规模崩塌,但也可能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像多米诺效应一样,导致几百万粒沙子一起崩塌。这种高度敏感的不稳定状态称为临界状态。由于它是在沙子堆积过程中自己逐渐形成的,巴克称之为自组织的临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规模的崩塌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即使是最大的崩塌的发生也无其他特殊的因素。它是完全不可预测的。

春游徒步

各色鲜花次第盛开,风吹过处,花瓣飘落如雪花纷飞,想起那首“花瓣雨”。如此美景,没有汽车到远处欣赏,只有靠自己的双脚在附近徒步了。好在美景到处都有,从家里出发,环绕四周欣赏各家各户门口栽种的各色郁金香以及各种不知名的色彩斑斓的花朵。以内尔大街为轴,向北推进沿途赏校园春色,向东南进军市中心,向西南、西北欣赏沿河景观。本周每天饭前或饭后带女儿徒步2小时,行行摄摄,一路风光无限。女儿也形成了习惯,看到哪里没见过的风景就一定要叫我拍下来。彻底歇菜的相机多次敲打后镜头又突然能伸出来了,尽管光学变焦不行了,色彩也不够鲜艳了,但总算能留住一些记忆了。

学校里露天音乐台上,第一次带女儿去时,尽管没有几个听众,几个黑人仍旧全副装备很认真地在唱很动听的RAP,后来又有非常悦耳的和声,可惜手机摄像的效果惨不忍睹。草坪上到处是海滩的景象,触目都是晒太阳的学生。镜湖边喷泉澎湃, 湖边草坪上布上了风车阵,风车转动,在夕阳的照耀下风车阵中处处闪光。

第二次带女儿到学校时,太阳西下,人少了很多。草坪上,风车阵中坐着一群老外在闲谈。给女儿拍完照,风车阵中闲谈的一个女孩突然起身说“Excuse me”,然后一大堆英语快速堆上来,一开始还以为她要推销适合小孩的活动,听她讲完才明白过来,是她赞助了这个风车阵,如果我女儿喜欢可以拔一个风车带走。女儿欢喜无比。玩得筋疲力尽之际,草坪上,碰到了一个在机械系读博士的同胞和其父母带了两个小孩在休闲,女儿有了玩伴又百般兴奋起来。

在家门靠近河边时,碰到一个钓鱼归来的热情的老者,他接触了好几个中国来的学者,很仰慕中国。

女儿也爱摆弄相机,经常要给我拍照,每次有老外经过,都会夸她几句。

今天步行去市中心的古德尔(Goodale)公园,草坪非常大,公园角落的湖边有很多鱼、鸭子和不知名的水禽,女儿对着鸭子一叫,竟然有三只鸭子以为我们给它喂食,很远地游过来。湖边正有新人在拍婚纱照,那个摄影师给女儿也拍了一张,他去年刚去中国旅行过,拍了很多照片。他有兄弟在中国教英语。阳朔、西安、河南、北京等地都玩过。过了公园就是高楼大厦林立的市中心了。公园里可以看到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公园1851年由Lincoln Goodale捐赠出来,公园内有其塑像。

 

家门口:

image

 

家周围: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奥兰滕吉(Olentangy)河畔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校园春色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进军Goodale公园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种菜

出国时在国外租块地开车到郊区种菜,以前只是听前辈讲过,如今我们也体验了一把。这个得不少开销,谢天谢地,Tim主动送了我们一块地,帮我们买好带肥料的泥土,并且准备隔两周开车接我们到他家种菜。这样我们既可以圆梦,有可以少些买菜的开销了。

前天第一次去Tim家种菜。Tim说他热爱生活、热爱上帝,所以他这么做。尽管他非常小心,不让我们觉得有信仰上的不舒服。但其实我们尽管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还是真心感谢上帝的,毕竟有了上帝这一概念、有了这么多信仰上帝的人,我们周围才会出现这么多热心人。

用金山词霸一查,Thank God的中文翻译就是“谢天谢地”,真是凑巧。

生于农村长于镇上,对种地并不陌生。小时候每年定期会有一个拖拉机载着一车麦子到我们家,父母说这是我和我哥的口粮。那时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父母和我弟弟都有粮票,只有我和我哥需要从村里运麦子过来。对周围同学说起我自己有土地,但周围同学很肯定地说我是把学校的自留地当自己的地了,结果弄得自己也不确定了,因为我从来没去看过自己的地,也从没到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过。只是模糊地听父母说因为我们的地离工作单位太远,只能请人帮我们耕种了。这里面复杂的关系直到上了大学才突然顿悟了。

真正的和土地零距离接触,还是学校的自留地。农村学校的好处就是土地多,每个教职工都可以分一点任意种各种蔬菜水果自己吃,这对小孩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大人干活,小孩只要捡自己有兴趣的搭搭手就行,同时又可以真正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看着它们开花结果,看着各种飞虫翩翩起舞,现在想来就像伊甸园了。另外家里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开花的季节非常漂亮。

学校班级里也可以接触各种农活,除了学校里经常组织割草、种树、搬砖头等以外,农忙季节会停课放“忙假”,让学生回家帮忙干活。小学一二年级时,会组织大家一起去收割麦子。到了高年级,对我们这些家里不是真正种田的孩子就更舒服了,停了课只要去满操场的厚厚的麦秆上打滚就行了。不过真正的劳动课还是很担心的,因为经常要自己带东西,像铁锹、镰刀等我们家还拿得出来,但碰到要带筐、带小树苗、带种子、粪桶粪勺的话,我们家就拿不出了,每次大家都带了农具而自己没借到,在班级里就一直提心吊胆、又觉得很没面子。

真正尝到农活的艰辛是初中时候,那时刚农村联产承包制开始盛行,学校里的农活也开始承包了。每个班级有一块地,尽管还是大家一起去耕种,但每次干活时每块地要细分到每个同学头上,再也没办法吃大锅饭了。干活本身倒不怕累,只是我们家不是专门干农活的,铁锹早就锈钝了,哪比得上周围同学那锋利无比的铁锹。再加上年龄比周围同学小些,每次劳动课挖地时经常比两旁的女同学还落后一大半。还好两旁的同学对我很照顾,经常越挖越宽,把我的地也顺带挖掉一些。印象更深的是挑粪,臭倒不怕,只是那厕所的坑深不可测,还好有高个子同学帮我们把粪水舀出来。但抬粪时还是吃了一惊,尽管平时经常帮家里拎水已经屡屡挑战自己力气的极限了,但和一桶粪水相比,重量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另一个印象深的是在医院看到一个同学在家干活时镰刀把手割破了,可能没有及时处理,浑身的衣服上都是血,很吓人。从此一直觉得镰刀割破手是一件最吓人的事情,一直非常当心。但一年暑假还是把小指割到了,不过事到临头也就自己涂上紫药水,纱布也没用,惊讶地发现原来不会浑身鲜血。只是太靠近指尖,那时经常感觉肉要掉下来,没事经常要用手把张开的伤口往中间捏一捏。

最纯粹的农活是一年暑假在大姨妈家住了一段时间帮忙做些农活,那是真正的农活,我们主要是除草,最大的感觉是太晒了,黑了一圈,但感觉还是很自豪的。

最完整的一次农活是种油菜,从挖地、播种、下化肥、收割、送收购站,全程经历,收割后还碰上连阴雨,差点全坏了。到了收购站,带队的蒋老师好不容易说情,才把有点泛黄的油菜籽按照全黑的油菜籽价钱收购了去。

上了高中,印象中没有农活了,只有捡捡砖头什么的,还有一些从来没见过的活,如班主任和大家一起拖地。再以后,大部分时间住在城里,土地逐渐变成奢侈品了。

 

Tim家种菜:

 

平整土地

 image image 

 

Tim买了种子

image 

撒种

image

 

打桩围栅栏,防止野兔钻进来。

image

 

浇水,刚围好的栅栏。后面两个人是Tim和他近90岁的父亲,和我们一起干农活

image

 

 

Tim家种玩菜,昨晚带女儿在我们租屋的前后院栽上大蒜,女儿很是兴奋,说“我和爸爸是农民伯伯,妈妈不是农民伯伯”。今天一早起来,女儿就去给大蒜浇水去了

哥伦布动物园

 

今天全家跟着Mary去哥伦布动物园和水族馆(Columbus Zoo and Aquarium )。动物园和空军博物馆是来这里必去的两个景点。

这个动物园建于1927年,以前一直位于San Diego动物园之后列第二,2009年初终于摆脱老二的帽子,在美国旅游指南(USA Travel Guide,maintained by Dallas-based marketing firm Worldwide Revenue Solutions)的评比中排到了美国第一。。

不过动物园看多了,也就没太大感觉了。但有几个有特色的,一些动物和游人靠自然隔离带隔离,人感觉不到和动物之间有分隔,好像就在路边,但其实动物过不来。不过这一点做得没有新加坡的动物园那么自然。另外其动物的说明常会有些有趣的内容,比如地球上所有的蚂蚁放在一起竟然比所有的人加在一起还重。此外里面儿童乐园、水上乐园等做得不错。

门票要三十多美元一张,但Mary买了家庭卡,可以无限次去,还可以免费再带一个家庭去。只是我们人数超过6个人了,所以还是得再买一张票,Mary网上买了一张,因为是附属于这个家庭卡的,只要7美元多点。

 

水上乐园,还没到开放时间。

image

 

进门

image

摸羊

image

 

 

ALIM9448 

动物园内的水族馆

ALIM9468

睡觉的考拉

ALIM9483

 

梦中的袋鼠

ALIM9481

 

 

猴子不在山中,住在水边

ALIM9500

 

能咬碎石头的狼獾(Wolverine)

Clip1

友情链接:

http://21baker.spaces.live.com/blog/cns!FB73A1A25BBBB4C3!3814.entry

哥伦布市自由行

拖到今天才去办社会保障号码,发觉市中心离我住的地方其实很近,只有2英里多点,骑车10多分钟就可以到了。春暖花开,哥城处处似公园,一路风景极佳,处处五颜六色,有时整个一条街的行道树清一色不见树叶只见满树繁花,非常壮观。

联邦大楼(Federal Building)大门口就有自行车位,安检、取号、等候、交材料,一会就办好了。接下来顺便到市区自由行了。

摘抄:

哥伦布(Columbus)是美国第俄亥俄州的州府,美国第15大城市。1797年白人开始定居,1812年建城,以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命名。1816年起为州首府,1830年以后随着俄亥俄河-伊利湖运河的开通及铁路的通达,发展为运输和商业中心。1834年正式设市。 与合肥、武汉、台南等是姐妹城市。

 

好久不见高楼大厦,初见还是很兴奋的。联邦大楼过去没几步就是莱弗克-林肯塔(LeVeque Tower)。这个塔47层,在1927至1973年间都是哥伦布最高建筑。1973年罗德州办公大楼(Rhodes State Office Tower)建成后取代了第一高楼至今。LeVeque Tower是Art Deco风格,这种建筑风格是在纽约、巴黎和上海最多,如上海的百老汇大厦、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大厦、和平饭店都是这种风格,是上海经典城市形象的象征。

 

关键时刻相机又彻底坏了,只能手机拍几张了:

IMG1477A IMG1471A

image

 

wikipedia上拷贝一张近景

 

250px-Columbus-ohio-leveque-tower-detail

 

 

塔的斜对面是俄亥俄州议会大厦。

 

 

IMG1482A

 

州议会大厦门口台阶坐了很多热情的人,每当我骑车经过,就有一群人向我挥手叫“Hi”。

 

IMG1481A 

 

议会大厦周围很多纪念雕塑,还刻有很多信件。

 

IMG1490A IMG1484A IMG1491A

 

高6.096米的哥伦布青铜像矗立在City of Columbus Ohio‎前。

IMG1472A

 

哥伦布市位于塞奥托河与奥兰滕吉河的聚会处,几乎位于俄亥俄州的地理中心。回去时换条线路从这里0英里标志处沿Olentangy River回家。一路很多跑步和骑车锻炼的人。

 

IMG1494A   IMG1507A

 

image

 

铁路桥很像上海的外白渡桥。

IMG1504A

 

前两日拍的Olentangy River

ALIM9310 ALIM9304 ALIM9303

 

友情链接: 到底是正式的相机拍出来的效果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949c850100gh33.html

 

下午搭Mary的车去公园(Columbus Park of Roses),里面有一万多株玫瑰,可惜花还没到开放的时间。

Mary自己有残疾,还领养了两个俄罗斯小孩,其中一个还有重病,基本上生活不能自理。虽如此,Mary还是一直在教会做志愿者,接送大家并帮大家带小孩。

 

IMG1512A IMG1541A

复活节,清明节

昨天早上是复活节(Easter),传说中耶稣在周日早上复活。按照绝对时间,下午则是我们的清明节了。

周日早上Tim来带我们去他任牧师的Maranatha Bapoitist Church参加复活节活动。这是我们第一次去他的教堂。

根据2周前在Rich的教堂听到的,耶稣的受难是自己自愿的,是为了让上帝宽恕人类的过错(sin)。这个sin常被翻译为罪,但其实和犯罪是两码事,根据牧师的解释,我感觉称为过错更好。为了受难,耶稣挑选门徒时特意找了犹大,并且早就知道犹大要出卖自己。这样好让自己能为人类赎罪。

传说耶稣预言自己被钉上十字架后三日复活,第三日,上帝宽恕了人类,耶稣于是复活。

Tim演讲得非常有激情,英语很纯正。Tim的教堂非常大,尤其后面到餐厅时,居然像一个很大的食堂。来这里的人不像我们家边上的教堂以老年人为主,他这里从90多岁的老人到几个月的婴儿都有。Tim领我们去认识餐厅里一个做饼给大家吃的男子,结果他竟然是上海朗讯的一个技术主管,同时还管理北京以及其他国家的团队,在这里志愿给大家展示手艺。

 

IMG1449A

带小孩的很多,好几个生了四五个小孩。

 

Clip4

教堂活动完毕去Tim家吃饭。也是一个大家族,好多小孩。我们在煮水饺时,女儿就和一帮小孩去草丛里找彩蛋啦。现在的彩蛋都是塑料做的,里面装了许多巧克力,女儿找了一大筐带回家。

 

 Clip5

 

Tim在草坪中给我们备了一块地,中间这块是我们的,以后要定期带我们来种蔬菜。

 

IMG1463A

受难日演出

受难日、复活节和感恩节都是基督教比较重视的日子。今天美国股市周五因耶稣受难日休市一天。

我们跟着IFI去另一个教堂:Radiant Life教堂观看演出,Joyce一车带了我们全家以及香港、台湾和广州三个学生。表演基本上按照圣经的主要场景,配以大量的合唱。有约100名演员,鸡、羊、驴等活的动物。 演出进行了两个多小时。

维基百科:
基督受难日,又称为:耶稣受难节,是基督教信徒纪念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日子,是复活节前一个星期五。据圣经记载,耶稣于公元33年犹太历尼散月十四日上午九时左右被钉在十字架上,于下午三时左右死去。耶稣唯独吩咐门徒要纪念他的死亡。(路加福音22:19,20)。

根据当前历法推算,耶稣受难是在犹太历尼散月十四日,按照当前的历法推算是儒略历公元33年4月2日星期四─4月3日星期五。

 

出生

 Born

 

施洗约翰见耶稣

施洗约翰见耶稣

 

最后的晚餐

Supper

 

受难

ALIM9235

 

复活升天

复活

 

 

上周五家对面的教堂演出的是类似的内容:

 

IMG1403A image

夏季健身,复活节彩蛋

      今天最高25度,明天最高27度,尽管刚春天,已经是一派夏季的风情了。日光下,人微微出汗,只有到了室内,才感到一丝的清凉。

      来到图书馆门口大草坪,眼前一片繁忙,恍然来到夏日海滩,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多晒太阳的人,满眼都是晒日光浴和赤膊锻炼的学生。各种肤色,各种姿势。有个残疾人开着残疾椅也上了草坪,还有一个干脆在草坪上支起了躺椅。更多的人一边晒一边做各种运动,或趴在地上看笔记本电脑,或三五成群地聊天,或直接戴着墨镜闭目养神。

      日光浴是很好的健身活动,我虽没正式宽衣解带也没俯卧于地,但也头顶蓝天脚踩绿地享受了一下暖阳。今天我的健身活动是骑自行车。自行车很早就由银行工作的Carol送给我们,但天冷的时候热衷徒步,就每天步行了,今天第一次骑行,顺便去超市买菜。发觉变速自行车健身效果果然不错,人比光步行累多了。

image

女儿、老婆去一个教堂参加免费的制作复活节彩蛋活动,除了可以把鸡蛋带回来吃外,还拿了一大堆礼物:

IMG1432A ALIM9190

 

============================

 

顺便贴一点网上的日光浴资料:

 

圣经里开篇神说的第一句话就是:Let there be light,象征着驱除愚昧。

1 起初神创造天地。 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光线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手段始于丹麦医学家奈尔斯·赖伯格·芬森(Finsen,N.R.1860~1904),屈指算来,不过百年之久。1903年芬森由于寻常狼疮的光学疗法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是丹麦历史上的第一个诺奖,芬森成为丹麦的英雄。但芬森自己却已病入膏肓,获诺奖一年后死于棘球蚴病,年仅44。

20世纪20年代,可可·香奈儿(CocoChanel)在乘坐游艇旅行时,偶然晒出一身古铜色的皮肤,随即在时尚界引起了一股日光浴的潮流,这是现代日光浴的流行的起源。

1927年7月,英国的《时尚》杂志封面首次刊登了用于晒黑的设备,标志着日光浴开始被时尚界所关注。

20世纪20年代,日光浴被认为是万能药。婴儿出生后父母就会给他们晒太阳,以预防肺结核和佝偻病。然而现在风气则大大不同,很多人认为幼儿接受紫外线暴晒是非常危险的,甚至出现避晒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