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2月 2010

2010 Nothing, 2011 Special?

去年2009,从绝望中寻找“西”望。

今年2010,漫无目的地来到西方,一下子就被希望所充满。

             盘点2010:

      • 接触了教会,接触了上帝。 上帝最大的神迹据说是改变人心,可以点石成金。
      • 在国内上了多年的一门课,在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准备放弃申报时,却神奇地借上帝之手冲进学校,又进而顺利地走上“市”界了。总算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也不枉以前每次花费这么多时间去备课。
      • 到了国外终于有项目做了,发现在国外自己无论宏观视野创新能力还是实际动手,其实都不输于周围的人。
      • 看到国外牛人的简历中列着一长串顶尖论文,重新有了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情了,只是加了个前提:如果我早十年出国的话。
      • 感谢上帝,尽管美国闹金融危机,但我还是挺吃香的。导师主动开价希望我延期,还有其他导师提高薪水竞争着要我去做博士后。如果真要进企业的话,按我现有的技能和年龄在美国也比较容易找工作,薪水比其他行业也要高很多。
      • ……

            不过神马都是浮云,未来准备回国的话,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用处,都是Nothing。

明年2011,是否会有Special?             

             俞敏洪形容出国的人说: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年近不惑,不再奢想俞敏洪所说的“辉煌”,不再单纯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不再一厢情愿地“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能回国挣得稳定的教职,有稳定的、付得起研究生工资的经费,能带带得力的研究生做做值得做的课题,就心满意足了。

             教会的人说:上帝不会让你空手而归的,你会带着大礼回国的。

             什么方面的大礼? 如果2011年上帝送大礼来了,或许2012年就是我回国之时了。

W同学的口头禅是“Nothing Special”,如果把它分开,从Nothing到Special,就应了“傻人有傻福”那句话了。

女儿语录:做人,下雪。镜湖滑冰,上帝的礼物

中午带女儿去学校的镜湖玩。

路上一段路在围起来修路,我们从边上穿插过去。女儿说:我们还是做人好,不要做汽车了吧。我说:为什么呢? 女儿说:做汽车的话碰到修路就过不去了呀,做人就可以绕小路过去。

到了湖边,想起前两个礼拜看到有人在湖面的冰上走,如今天气转暖了,湖的两头有喷泉的地方也消融了,不知道冰上还能走人不?于是用脚踹了几下,发现冰还是蛮结实的。自己先在靠岸的冰上走了几步发现没问题,于是放心地让女儿也上了冰。一开始还限制她在靠岸的地方,后来就放心让她走到湖心,再后来有很多人来走冰了,就放心地陪她穿越湖面了。女儿很开心地在湖面的积雪上留下自己串串脚印。湖中心还有一片铲除了积雪的冰面,可以在上面自由滑行,在上面滑行了一阵。

女儿是第一次走冰面,很兴奋,可惜没带相机把她拍下来。想起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的操场有个小水塘,每年冬天结冰了大家都上去滑冰。离开家乡以后就再难见到可以这么厚的冰了,如今在哥伦布重温旧梦了。

到了湖的一头,搬出几块正在融化的浮冰,竟然比切菜板还厚很多,贴水的一面光滑异常,让女儿摸着感受了一下冰的光滑,看着感受冰的透明。

湖边松鼠在吃树上的果子,我们站在冰面拉下枝头也摘了果子吃。

离开湖踏着积雪,女儿说:下雪了就不怕走丢了。我问:为什么呢? 女儿说:走丢了可以顺着脚印找到啊。

回家时走了一半女儿走不动了,这时突然路边树上悉悉簌簌不断有红色的果子掉下来。我说:“上帝给我们送礼物啦!”女儿见了礼物很开心,赶紧捡起来。我却疑惑为什么果子掉个不停,一抬头,发现原来三只松鼠在吃果子,一边吃一边掉,于是给女儿引申一下:你吃饭和松鼠一样也是一边吃一边掉了一桌子。再自嘲一下:上帝这次不是派圣诞老人送礼物给我们,而是派小松鼠送礼物给我们啦。

旧金山-省钱游后记

 

除去吃饭,其他开销两人平分下来合计约490美元上下。

   哥伦布到机场来回打的:打到了黑车,约38美元

   机票来回:260.8美元(尽管在圣诞高峰期间,又只提前了10天订票,但还是在www.aa.com网上订到便宜票。盯着网站看,一旦有了更便宜票放出来就先Hold住,最后买到了最低价109元的票,加上税,来回260.8美元。考虑到飞行里程单程就要3448.7公里,这个票价确实便宜。)

   旧金山6天交通:32美元(出机场时在信息台边上买了7天的Muni Passport,26元可以7天内随意乘坐Muni的各种公交车、游览车和有轨电车。旧金山与机场的交通用有Shuttle也可乘地铁,但我们用SamTrans公交转Muni公交的方式来回共6元)

   旧金山旅馆5天:155.93美元。旅馆名字虽然号称American Best Inn,其实是廉价旅店。地段还不错,虽然旧了些,而且没有桌子,但卫生间、电视、冰箱、咖啡壶、电吹风、电熨斗、免费网络等设施还是齐全的。

   旧金山门票:5美元。这5美元还是觉得花得冤枉了。大部分景点不要门票,少量需要门票但吃不准值不值得进去的景点,我们就只管外面拍照。金门公园的博物馆因为有梵高展本来准备买门票的,但正要买时有陌生人送票给我们了。

 

吃饭:超市买了三明治带着吃,一顿两个共五六美元吃饱,晚上下顿馆子。

 

导游:google+机场及宾馆的免费地图及景点介绍。“San Francisco guide”按字母顺序给出了值得去的景点。旧金山街道比较整齐,照着地图横看竖看就知道怎么转公交了,http://www.sfmta.com 中输入两点就可以公交线路,高级选项中可以对具体线路作出非常细化的调整。

 

后记1:中文

找唐人街的“天下为公”招牌时,网上查了都说是在都板街和Bust 街交汇处,但google map上怎么也查不到,也搞不清楚英文应该怎么称呼。后来终于查到都板街英文是Grant Ave.,而且也不叫Bust街,而是Bush街交汇处。

 

后记2:旧金山的名称由来(维基百科)

19世纪这里是美国加州淘金潮的中心地区,早期华人劳工移居美国后多居住于此,称之为“金山”,但直到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发现金矿后,为了与被称作“新金山”的墨尔本区别,而改称圣佛朗西斯科为“旧金山”。

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长期以来,这城市的中文译名没有明确的官方政策,用法稍嫌混乱,但主要以“旧金山”和“三藩市”为主。

 

后记3:

旧金山山好水好气温适宜,道路坡度很大,地处丘陵,距伯克利、斯坦福大学都不远,距硅谷也不远。与上海及台北是友好城市。

旧金山-公交游:世博遗址, Presidio公园,林肯公园,圣玛丽教堂

24号最后一天出游,过圣诞夜。25号一整天乘飞机,在芝加哥飞机晚点,26号凌晨一点才到家。旧金山23、24号开始放晴,芝加哥小雪,哥伦布则仍旧积雪满地。

24号一早去Presidio边上的Palace of Fine Art,是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遗址,有点像在圆明园的感觉。

 P1010562 

从Presidio看Palace of Fine Art

P1010576

Presidio里面的Walt Disney Family Museum,主要是迪士尼家庭及其生平。估计适合带小孩来看,要门票,没进去。回来网上查了一下,似乎大人也还是值得进去看的。

P1010586

Presidio的Innspiration Point风景

P1010592

Presidio的Innspiration Point风景:恶魔岛和世博遗址。

P1010603

林肯公园高尔夫球场

 P1010622

 

林肯公园的Palace of the Legion Of Honor及其中的思想者雕塑

P1010643 P1010644 

P1020016

 

林肯公园看太平洋至旧金山湾入口

 P1020031 P1020039

 

P1020050

林肯公园看旧金山湾入口,Cliff House

 P1020056

 

 P1020059

 

林肯公园下山结束旧金山之旅,离开前旧金山前与CC同学碰头,CC同学在唐人街请客,并叫来在钓螃蟹的你好同志。我与许博吃了来旧金山最饱最丰盛的一顿。之后一起去教堂过圣诞。

穿过联合广场:

P1020075

唐人街天下为公招牌,这里的是美国西海岸规模最大的唐人街,也是亚洲之外最大的华人社区。

P1020086

 

唐人街看到一个人举着牌子,以往看到这种场景的话都是和政府对着干的,但这个拍完一看发觉原来是我们的喉舌。

 P1020096

 

晚上没能在哥伦布过白色的圣诞节,不过CC带我们去圣玛丽教堂圣诞节听唱赞美诗。这个教堂很现代、很漂亮,和传统的教堂截然不同,贝聿铭是教堂的设计者之一。据说白天更美,是彩色的。里面的各个座位后面还可翻出供人下跪。

P1020105

P1020115 P1020121 P1020122 P1020131 P1020151

 

网上找到几张白天的照片贴过来,搜集自http://photo.21hor.com/viewthread.php?tid=3310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25号一天人在旅途,芝加哥机场转机:

 

 P1020186

旧金山-公交游:金门大桥,俄罗斯山,九曲花街,Grace教堂,金字塔,Coit塔,Yerba Buena花园,AT&T球场

23号继续公交游,一早去金门大桥, 旅店步行10分钟不到乘28路不久就坐到了。步行来回。

金门大桥和其设计者。桥桥墩跨距1280.2米,世界上第一座跨距超过1000米的悬索桥,全长2737.4米。桥塔高227.4米,横跨金门海峡,海峡一端是太平洋,另一端是旧金山湾。

P1010195 P1010206

P1010258 

大桥北端

P1010281

 

俄罗斯山顶的网球场

P1010310

九曲花街,坡度很大,弯度也很大,竟然还通车。据说是为了减缓坡度设计了八个连续的急转弯。

P1010346

 

Grace教堂,里面非常壮观,据说复制了巴黎圣母院。

 P1010354 P1010358

市区标志性建筑:泛美金字塔,高260米,48层,旧金山市最高的建筑。

P1010392 P1010398

Coit塔,消防水龙头的造型,为纪念消防人员而建。可惜这两个月内部建设无法登塔,要到明年1月19号以后才重新开放。在塔的一楼参观了一下30年代加州生活的壁画,再绕塔一周,海湾大桥(Bay Bridge)、金门大桥、恶魔岛、市区尽收眼底。

P1010431 P1010413

P1010418 P1010422

车上拍的海湾大桥(Bay Bridge)

P1010459

P1010502

芳草地花园(Yerba Buena Gardens)周围风景不错,还有不少游乐,适合家庭过来。

P1010464  P1010467 P1010468

P1010473 P1010476

P1010480 P1010497

 P1010474

 

AT&T棒球场

P1010518

球场对面的桥

P1010523

球场对面,China Basin

 P1010524

P1010514

晚上继续乘Cable Car,拍摄了车辆进站司机下来推车的全过程,并体验了吊在车外的感觉。感觉比较危险,但甚至有白发白胡子的老人也这么吊着乘车。身边的汽车贴着我开过,有一阵感觉有人在拍我,后来才发现我的脚刮到了马路上的隔离柱子,还好隔离柱子是软而有弹性的,一个个被我刮弯了再弹回去。观察了司机开车,原来司机是站着开车,手脚并用。

旧金山-公交游:渔人码头补遗,Civic Center,Alamo广场,日本街,金门公园补遗太平洋

今天本想去金门大桥,但公交没查准,改成公交市内游。继昨天晚上坐了很特别的Cable car,今天又坐了各种公交。来时在机场买了26美元可以任意乘七周的muni passport,乘公交就不用再买票了。今天乘的有一路车到站后门不开出不了门,原来需要人走下台阶它才感应到才能自动开门。今天还乘了N car,和国内地铁差不多,但很多地方没有明显的站台,司机也不报站,外面黑咕隆咚,只得跑到第一节和司机说一下到站时叫我们。更绝的是这个车感应的是人的脚,必须脚伸过去,给人的感觉是下车时得自己把门踢开。

晚上在金门公园南面Ivring街的20街21街之间找了个中餐馆吃猪手云吞面,味好量足又便宜。

 

渔人码头补拍:

住的地方离渔人码头只五分钟步行距离,这里面向海湾。

渔人码头金门大桥方向

P1000846

渔人码头市区方向

P1000856

 

渔人码头北面恶魔岛

P1000865

 

渔人码头bay Bridge方向

 P1000871

 

P1000884

 

Civic Center周围的Opera Build

 

P1000895

 

Civic Center周围的Arts Center

 

P1000897

Civic Center周围的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

P1000601

 

Civic Center周围的City Hall,是标志性建筑

P1000918

 

Civic Center周围的City Hall,门口是华人的雕塑:三头六臂。

 

 P1000925

P1000933

 

Civic Center周围的City Hall,里面金碧辉煌

P1000938

 

P1000947

Civic Center周围的礼堂

P1000912

 

Civic Center周围的法院

P1000914

 

Civic Center周围的Main Library

 P1000982

 

Civic Center周围的菜市场

P1000984

Civic Center周围的博物馆

P1000921

 

Alamo广场的Painted Ladies.

 

P1010002 P1010009

Alamo广场

P1010018

 

Alamo广场

P1010035

 

日本城

P1010056

 P1010067

 

金门公园西端太平洋

 P1010083 P1010093 P1010103

 

金门公园西端的标志

 

P1010129

 P1010147

金门公园Spreckels湖

 P1010154

P1010168

旧金山-金门公园,联合广场

一早去金门公园,门口47路公交车转5路。金门公园在foltun街和Lincoln way两条长长的大街之间,纵向的街则从2号编号到48号,5路车沿着foltun街开,看着编号比较好认。我们google来的线路下车后不在核心景区,步行绕了很多路,从Stow湖基本上兜了一圈,很漂亮,有很多海鸥在飞,松鼠不怕人,我凑过去想摸它时它以为我给它吃的,竟然也凑上来,远处山上的建筑很壮观。沿着Stow湖准备去日本茶园,并进而去最核心的博物馆周边,但结果走过了也没发现,只得往回走。

Stow湖

P1000638

日本茶园,要收门票,不进去了,门口拍几张照片。

P1000665P1000659

P1000662

博物馆,就在日本茶园边上。路上我们问路时有个老太太很热心地告诉我们里面有梵高画展,而且有些画只在这里展出,因为这里的馆长和巴黎的馆长是好朋友。以后要看得到巴黎去了。到了博物馆,是梵高、高更、塞尚及后印象派画展作品。博物馆要门票,画展要另外的门票。正在找什么地方在卖票,有个人过来问我们买票了没有,我们说没有,于是她给我们一人一张票,我们担心是黄牛,问多少钱,她说不要钱,而且是VIP票。接着又继续向其他人送票,边上一个人很沮丧地说:我已经买了票了。

进门可以免费寄包,我没寄包,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电脑包不让双肩背在身上(怕碰坏展品),得手提着。进去兜了一圈,各种艺术品和文物还是不错的,只是看不懂专业的英文单词。没找到梵高,下楼正好发现画展在地下11点开放,需要另外排队,寄包。我们时间正好赶上,而且我们的VIP票都不用排那长长的队,很爽。展品不让拍照,但http://hi.baidu.com/%D4%CF%D3%E8%D3%EF/blog/item/2acc679b6f76f3056f068c15.html 还是有人拍了部分照片。

看了画展,最大的遗憾是自己平时没多欣赏欣赏这些名画,结果只能看热闹,看不出门道。有些画以前杂志上看过,看多了,自己到有个冲动去学习一下艺术欣赏了。

P1000670

P1000715

博物馆主楼有观光平台,电梯上去到九楼,可以俯瞰整个旧金山,并看到金门大桥。

俯瞰对面的科学馆(Califonia Academy of Sciences),里面应该值得进去,要买门票,可以上楼顶,时间不够未去。

P1000696

 

 P1000684

再过去是Conservatory of Flowers,外观很漂亮,像白宫。五元门票进去,但里面很快参观结束,没觉得特别,只是最里面有个金门公园微缩景观不错,而且都是废物利用制作出来的。

P1000727

P1000736

公园微缩一角

P1000761

金门公园只玩了不到一半,据说IRVING ST, 从19TH AVE 到25AVE有很多中餐馆不错,但我们为了找超市,去了很远的联合广场。非常繁华,人很多,像上海的繁华路段。广场边上有个购物中心,顶楼是餐馆,可以上去看广场全貌。我们找便宜餐馆兜了很久,最后在星巴克边上找到一家泰国店不错,连税八块多点了个厨师招牌菜,味道很好。

P1000816 

晚上坐有轨电车回去,这里的特色是开车时人可以吊在车外面,另外车到终点站掉头时是推到一个圆盘上,司机要下车用手将车推着转个180度,再把车退出圆盘。

P1000783 P1000829

旧金山-渔人码头

与许博一起规划寒假出游,家人没有游兴,顾不上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趁还能跑得动多玩玩吧。

本来准备去夏威夷,但规划了一个月机票大涨,临时决定去旧金山。

20号,一个小时,哥伦布飞到芝加哥。5个多小时,芝加哥飞到旧金山。先逛渔人码头。

P1000409 P1000423 P1000435

P1000449 P1000452 P1000468 P1000512 P1000516 P1000569

再游科学馆(COSI)

周五雪中游科学馆,和之前的晴好天气对比:

 

P1050829

 P1050833

 

P1050847

 

科技馆内看市区。

 P1050862

 

科技馆中看雪中的市区

 P1000266

 

真人胚胎

P1000256

 

操作模拟眼科激光手术

 P1000261

 

科技馆中

 P1000276

 P1000291

驾驶宇宙飞船

P1000325

一字回忆——饿

女儿不识饿滋味,吃饭是我们求着她吃,甚至要用做题目作为奖赏来激励她吃饭,精神大于物质。虽然我自小也是看重精神更甚于物质,但本质却不同。女儿是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中,愁的是吃什么更好吃,我却有难忘的饥饿经历。

 

别人的饿:

小时候其实并没有挨过饿,有点饥饿感也只是因为煤球炉熄火了造成吃饭迟了。尽管小时候听到三年自然灾害时的惨状,但那是我们上一辈人的经历。虽然我这一辈也经常看到周围省份的人因为受灾一路讨饭过来,初中时则看到周围同学的艰苦,每天玉米粥加上卷子(馒头),连萝卜干或咸菜也没有,中午则只有米饭加上粉丝汤。但自己并没有切身体验。

 

自己的饿: 

唯一难忘的也最刻骨铭心的饥饿经历是在高中住校时。那时伙食定量配给,每人每月交十来元钱作为伙食费,食堂将饭菜按八个人的分量放在大盆里,开饭时学生每八人一组去食堂领到外面分了吃。十三四岁正是第二次生长突增期,农村里称为吃壮饭的时候,但食堂供应的饭菜量远远不足,于是饥饿就成了不变的主题。每天早晚都是粥配上一个馒头,但粥太薄,一碗粥看不到几粒米,馒头又太小了,名义上馒头有三两重,但只有巴掌大,实际分量应该不足,而且又没有油水,饿起来特别快。尤其冬天时最悲剧,一碗粥一个馒头吃完,竟然一点也感觉不到自己肚子里有东西,像没吃过饭一样。那时我哥哥总是觉得食堂的饭难以下咽,要掰一半给我。我虽然心里奇怪他怎么会不饿,但饥饿之下也管不了许多,虽然半块馒头解决不了饥饿感,但有总比没有好,来者不拒。多年以后想想,忽然觉得他不一定是真的吃不下。不管如何,正因为这半馒头,我的身高开始逐渐超过我哥哥。

 

父母看着我们挨饿着急,通过熟人买到了饭票。本来凭饭票可以从食堂窗口额外买些东西吃,但饭票按规定只供应教师,卖饭菜的一看我们根本不像教师,就拒绝卖给我们。还好那时改革开放已经有些年头了,不用粮票也能买到一些东西,尽管价钱贵很多舍不得买,但至少在实在不行时可以略微缓解一下饥饿感。印象最深的是店里的方便面,那时方便面还是奢侈品,价钱我到现在仍记得很牢:两毛八分钱一袋。虽然一袋方便面也填不饱肚子,但还是有精神作用的。舍不得一次吃完,一袋方便面掰成四块,饿得实在不行时就吃一块,自我安慰一下:这么高级的东西都吃过了,想象着营养都吸收在肚子里了。此外宿舍门口会有小商贩来兜售油饼、韭菜盒子等更是非常诱人,偶尔买来充饥。有时母亲进城来看我们时,就带我们去边上的饭店放开肚皮买包子吃,那时的包子确实做得很香,哪怕看不到多少馅,但连包子皮也一直透着诱人的香味。此外每隔一两周回家一次时会带些炒面到学校泡水吃些。

 

在外面买吃的犹如下馆子,只能极偶尔为之。吃得最饱的时候是星期天碰到搭伙的八个人中有人回家时。计划经济弄得很死板,每次八个人的饭量,哪怕八个人中有六个人都回家了,还是一盆八个馒头。这时就可以敞开肚皮拼命吃,我一个人可以吃掉五六个馒头。这时自己也禁不住感慨:平时每顿只吃一个馒头时要缺多少饭呀。

 

与饥饿有关的成语、童话:

最难捱的时分是上午的后两节课,早就饿得头昏眼花,看什么都想到吃的。于是将成语中“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应用进来,头脑中一边听课一边想像着诱人的饼,有时又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般幻想着喷香的烤……

 

与饥饿有关的电影: 

高中时学校包场看过孙道临自导自演的《非常大总统》,对里面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特写镜头:孙中山拿起饭勺,舀起一勺粥,然后把勺子倾斜,粥的水慢慢沥去,饭勺中剩下一点米粒。心中正疑惑着孙中山在做什么,后面的情节让人哗然:原来孙中山嫌粥太薄了,革命军的伙食这么差怎么打仗呢? 心中感叹:粥里有这么多米粒孙中山都嫌少,我们食堂吃的粥如果这样舀的话,能看到的米真是只有几粒、十几粒而已。

 

告别饥饿:

饥饿的生活持续了一个半学期,食堂的体制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开始改善,但终究未解决根本。经过大量努力,母亲终于首先调动成功,尽管放弃了事业单位进了企业、尽管一家人要过一段两地分开的日子,但总算让我们彻底摆脱饥饿了。1988年3月6日星期天,家搬到了学校后面的出租房,到学校只需要五分钟步行。那时我感慨道:

             背起绿书包,跨步上学校,走读的生活开始了!
              …
             操起家务活,劳逸相结合,有松又有驰。
              …
             走读开始了,我的腾飞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走读结束了我动荡的学习成绩,尽管第一个学期学习成绩仍旧没有起色,在班级里属于中等,依旧为自己高中毕业后能否有机会继续读书而担心,但之后的整个高三学年成绩稳步上升,直至到高考时班级前三名,不但不愁继续读书,还考上了不错的高校。

 

大学:

大学里虽然仍旧用粮票,但可以自由买饭吃,起码白米饭可以敞开吃,不会挨饿了。但进大学那一年正好碰上所有高校开始收学费,过惯了艰苦生活,总觉得在有限的生活费下应该优先保证精神生活,不应该追求物质,于是自己将吃饭的定额限定在每天一块钱。早晚稀饭馒头,中午只买一个便宜的菜。哪一顿奢侈的一下的话,下一顿一定把它节约回来。有时中午就一只肉圆作菜,让卖菜的师傅多舀一些菜汤好下饭。

 

后续:

经历过饥饿,我一直胃口大开,只有在上吐下泻消化不良的时候才会没有胃口,其他的即使发烧到四十度也依旧可以吃很多饭。

在食堂吃饭看到有人和我一样总是把碗里每一粒米饭都吃掉时,我就会想是不是他也一样经历过饥饿呢?

饥饿经历最让我后悔的是影响了长高,虽然在同龄人中不算矮,也没到二等残疾的地步,但我本可以再长高好多。当时也没有意识饥饿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还觉得和三年自然灾害吃树皮以及初中同学比起来已经很好了,还为自己艰苦奋斗的意志力自豪,还觉得精神远远重于物质。

更让我后悔不迭的是读大学时依旧把精神看得远重于物质,虽然没有挨饿,但也没有抓紧补充营养,失去了最后的长高机会。那时以为进了大学就成了大人不会长个子了,谁知大学四年又长了一厘米,早知道对加强营养的话还有机会再增高。

年纪大了才明白,身体最重要,为了健康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尤其在物价飞涨的年代,高中时觉得奇贵的物价,现在早已涨到不知多少个数量级了。心中尽管依旧顽固地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价值观,但其实心底也早已明白,我们的环境和生活经验早就无数次否定了这个价值观了。

LoadLibrary failed with error 998

Problem: Several games have error message “LoadLibrary failed with error 998”

Solution:

  • Go to device manager
  • Right click on your display adapter
  • Select “update driver software”
  • Select “browse my computer for driver software
  • Select “Let me pick from a list of device drivers on my computer
  • Choose other driver marked as mirciroft-corporation -WDDM …
  •  

    一个游戏软件没法运行,一直提示LoadLibrary failed with error 998: Invalid access to memory location。本以为是哪个软件没装好,由于不影响工作,也就没去管它。这周因工作需要装了另一个游戏软件,结果还是碰到这个问题。遂google了一下,结果发现很多论坛从几年前到这个月都有人提到这个问题,不少人提到了显卡驱动的问题,但后续的帖子看上去更新显卡驱动或是删除后到ATI网站上重新下载最新的驱动都没有解决问题。查了几个小时,终于看到有一个帖子提到安装DirectX SDK临时解决了,照着下载了一下耗费了1个G的空间安装好,结果问题照旧。联想官方论坛上年初RSaalmueller抱怨视频放不出,顺便提到运行google earth时也有这个“LoadLibrary failed with error 998”问题。RSaalmueller花了半个月找到解决方案:强制T500使用Intel驱动,而不是使用联想提供的ATI驱动。毕竟花了这么多时间,RSaalmueller怒气冲冲地又发了个帖子发了一通牢骚,但官方回复还是认为是视频播放器解码的问题,而不是ATI驱动的问题。

    既然RSaalmueller这么怒气冲冲,人家肯定是有把握才这样的,于是还是相信RSaalmueller了。方向有了,探索起来就有底气了。虽然RSaalmueller没给出换Intel的哪个驱动,我摸索出如下步骤,试了一下,虽然驱动程序名称上写的仍旧是ATI,但重新启动后变成了Intel。终于成功,几个游戏都没问题了。

     

    Go to device manager

  • Right click on your display adapter
  • Select “update driver software”
  • Select “browse my computer for driver software
  • Select “Let me pick from a list of device drivers on my computer
  • Choose other driver marked as mirciroft-corporation -WDDM …
  • 一字回忆: 冷——指甲都冻掉了

    哥伦布:

    哥伦布的雪如国内的梅雨一般零零星星地落了一个多星期,这几天突然增大,像刚来时的大雪了。但天气却不似梅雨季节那样一直阴沉,偶尔还露出蓝天白云飘起了太阳雪。

    上周去河边走一圈,发现河水一望无际都冰冻起来了,想起了那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而河中的人工瀑布却从冰层中涌出一如既往地流着,瀑布上游,一片冰封,瀑布下游,则流水潺潺。

    出门时还穿着夏天穿的单皮鞋,也没觉得冷,回来一查,发现最高温度零下三度,最低零下十一度。暖气的效果果然惊人,又穿着夏天的凉鞋在没脚的雪地里走了一走,很有成就感。

    这几天零下十三度了,尽管以前没经历过这么低的温度,但由于房间有暖气,给我的感觉仍旧是有史以来最温暖的冬季。

    小学:

    小时候生于江北长于江北,由于地理上不属于北方,虽然严寒却没有暖气和热炕。但似乎幼时不怕冷,没有寒冷的记忆,只记得虽然不像北方有炕,但外婆的家里有土做的盆,里面烧上碳烤脚。而我们家则是晚上将煤球炉封好放在卧室里取暖,现在想想倒是后怕:竟然没有煤气中毒。

    小学时有一年冬天手上生了冻疮,听大人说,一旦生了冻疮年年都会生。果然,以后每年手都冻得溃烂。久病成医,摸索到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旦手上冻出了很痒的疙瘩,就每天时时用力揉。 但尽管有些疙瘩能够没揉到消失,却禁不住此起彼伏的疙瘩不断涌现,每年总是有几个地方冻到溃烂。

    小学的课间,男生都到教室外面沐浴在阳光下靠着教室的墙拼命往一起挤来取暖,也有在黑板前排成一排挤着取暖,这个游戏有个名字的,不过已经想不起来了。

    初中:

    初中时,面对严寒的教室,我们的班主任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让大家从家中带柴草和绳子,然后教大家一起扎窗帘。班主任很精确地说:有了窗帘以后,教室里的温度可以增加多少度。虽然不知道他如何计算得这么精确的,但窗帘挂好后,尽管教室很暗,果然比室外暖和多了。

    虽然如此,长时间坐着听课还是寒冷无比,手冻僵了拿笔用不上力气手不听使唤,我找到的土办法是把手垫在屁股下取暖,需要记笔记时再拿出来。尽管不解决根本问题,但还是有一点效果的。

    印象最深的是初中有一年指甲根部也溃烂了,皮和肉都没了,露出了指甲根。然后指甲就逐渐泛白,心中开始害怕指甲会掉。尽管小心翼翼,但有一天在校园里走路摔了一跤,摇摇欲坠的指甲 就彻底掉了下来。从此心中有个阴影,觉得自己只有九个手指甲,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那时《参考消息》有一篇文章讲美国人有多少不是原装的,不是骨头用钢钉接过,就是哪个器官切除过,对比之下心里才平衡些。

    春天到了,记得清清楚楚,一次清晨做操时,捏了捏没有了指甲的手指,发觉有点发硬。心想大概这皮肤逐渐角质化以便代偿指甲的功能吧,果真这样倒也不错,总比肉直接露在外面强。以后每次都捏捏这里,发现越来越硬,一日反复检查后发现这硬硬的竟然是新指甲!心中的惊喜无以言表,只是担心它能否逐渐长长覆盖到指尖。每日检查看着它向前推进,直到全部长好,终于彻底放心了。没想到指甲可以再生,再生后的指甲和正常的指甲没有任何区别了。

    高中

    高中考进了城里,住校,吃不饱,住不暖,体验到真正的饥寒交迫。除了冬天冷水洗脸洗脚以外,印象最深的是宿舍的门有很多破缝,有一次夜里睡觉时下雪,一觉醒来发现床边有积雪,原来 雪从门板的破缝里飘进宿舍积起来了。严寒之下,用上了父亲小时候读书的做法,把被子靠脚的一头扎起来,套上一个塑料袋,总算能够聚一些温暖。

    大学:

    大学考到了南京,地处江南,有一年又正好碰到暖冬,竟然手没有被冻得溃烂。心中还记得一旦生了冻疮就会年年生,现在这一年没生冻疮,只要保护好肯定就可以年年不生冻疮了。从此以后每年一旦冻出疙瘩就加紧揉捏,至此以后再也没有冻到溃烂过。

    但仔细想想,大学里其实还是有寒冷的经历的。九十年代初计算机还很稀罕,每个学期只有几个小时可以到计算中心用一下小型机,大部分程序只能纸上谈兵写在纸上,没有机会输入到电脑里实际调试一下,而PC机就更只有研究生才有机会用。正好同宿舍的一个同学认识一个研究生,就带上我夜深人静时等研究生都走光了偷偷进去通宵调试程序。第一次没有经验,房间里如冰窟,又没带热水,也没带吃的,一夜下来整个人都要冻僵了。以后每次做好充分准备,并把所有棉衣都穿上,结果就好多了。

    北京

    工作以后一年到北京出差一周,没想到北方下雪很早,正碰上下雪,自己还穿着单薄的毛衣和单裤、单鞋。不过竟然也没生病。

    上海

    从气温来看,每年在上海过的冬季是温度最高的了,这些年甚至下雪也不容易见到了。但上海是湿冷,又经常要骑车,给人的感觉还是非常冷的。更重要的是高中、大学时落下了病根,一旦受 凉胃也不行、咽喉也不行,不像年轻时怎么冻就只是寒冷的感觉,最多感冒发烧一下,不会牵出其他病出来。所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保暖装备越来越多,骑车时护膝、护胃、手套、围巾、口罩、帽子保护得严严实实,只有耳朵在冻,但对上海的寒冷反而是印象最深的。这两年看到上海在讨论供应暖气,如果真能实现,对提高生活质量帮助会很大。

    不管多寒冷,我对季节的喜好一如既往是春秋冬夏。因为冬天再冷,只要多穿衣服、多跑步,就会暖和起来;而对于热,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甚至没有尼龙蚊帐的时代,除了身上淋上水用扇子猛扇以外,再无好办法,但一直扇扇子怎么可能睡得着呢?

    从W的读音看科学的流程

    杜克林在新语丝发了《中国人读英文字母W与外国人读中国人名字》一文,引来负重的青牛和xslidian的补充和更正,我发觉这个过程正好体现了科学的自动纠错机制,于是也凑个热闹分析一下:

    第一步:现象的发现

    杜克林的小孩在加拿大上幼儿园,发现把字母W发音为“大伯尤”,而不是我们读书时所学的“大伯刘”。

    第二步:猜想

    W 其实是两个U放在一起: UU,读作double U。所以“大伯尤”应该是正确的。

    这个猜想让我们耳目一新,并感叹我们怎么从来没往“double U”上面想过呢?

    第三步:查证

    杜克林查了英文电子字典《金山词霸》,觉得从音标看读音为“大伯刘”,但金山词霸的喇叭仍然读作“大伯尤”,遂认定“大伯尤”为正确读法。

    杜克林又作了非正式的调查,发现中国人全部读作“大伯刘”,连儿童骑的电子玩具马都读作“大伯刘”。

    第五步:推而广之

    杜克林给出结论,“看来这次是全中国人民都错了,还是中国人民发明了英语的一个新的方言?”

    进而研究中国人读英语时容易读错的英文音标,又推广研究外国人读中国拼音时常见的错音。

    第六步:发表

    虽然不是学术研究,只是自己茶余饭后的心得,杜克林没有去电台做节目做憋气表演,也没有直接召开新闻发布会吹嘘自己有了能获诺贝尔奖的发现、只是诺贝尔奖评委歧视中国人没选中他。杜克林选择了“新语丝”这个平台发布了自己的心得,把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都给出来,既在一定的圈子里宣传了自己的发现,又可以接受公开检验。

    后续1:

    xslidian查阅了牛津系列词典、Google字典和维基百科,甚至日语中W的发音。猜测“或许只是各地人群连读习惯的问题”。

    网名为“负重的青牛”查证,从金山词霸网络版进入网络爱词霸,发现有两种读法,英式发音读“大伯刘”,美式发音读“大伯尤”。

    至此真相大白,我们读书时学的都是英式英语,这一点大家都清楚,听其他英文单词时我们对美音和英音的不同早就习以为常了,但讨论单个字母W的发音时很多人就没往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方面去想了。

    启迪1:

    杜克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以尽管结论有误,但他的论文还是有价值的。

    启迪2:

    杜克林没有抡起铁锤,争论双方也没有人身攻击和粗话谩骂,也没有上升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高度作为护身符,而是就事论事,理性分析,使得大家逐步接近真理。

    启迪3:

    杜克林犯了一个可以原谅的错误:资料查证没有做全。但由于他有意无意地按照科学的流程做事情,这个错误在合适的圈子里自动得到了纠正。按科学的办法做事情不能保证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对,但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错误可以得到纠正。

    后续2:

    我进行了部分重复试验,发现杜克林文中所说的“金山词霸的喇叭仍然读作‘大伯尤’”也不够完全,至少我手头的金山词霸2009企业定制版很清晰地发音“大伯刘”。当然杜克林不会是“学术造假”,很可能软件版本不同。

    后续3:

    进一步的疑问:

    1. “大伯刘”其实比“大伯尤”读起来顺口多了,但“负重的青牛”查出美式发音是“大伯尤”,这一点比较奇怪:大部分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不同时,都是英式发音固守传统造成读起来拗口,而老美在美式发音中则常常根据读起来方便而改掉英式发音(未作统计,纯属个人感觉)。但W这个发音却反过来了。

    2. W的读音真的是来自double U一说吗?虽然这个说法让人耳目一新,但查金山词霸2009企业定制版时W的词条下有一个解释是:“【double-u】①加倍的,两倍的,双重的。②复式的,重叠的(源于W与double-U读音完全相同)”。如此看来,谁源于谁应该是反过来:似乎是先有W的读音,再因为其发音碰巧和double-U相同而衍变出W新的词义的。

    圣诞演出

    周五晚上,Fellowship of Grace Brethren教堂,”The Living Christmas Tree” 音乐剧。10到15美元一张票,但IFI从Grace Brethren Polaris得到大量免费的票,遂由志愿者带领大家去观看。

    两旁十几层的圣诞树坐满了演唱者,舞台上下骆驼、马、羊等动物参与,恢弘的宗教音乐和古装、现代装的表演,免费点心饮料,出门时每人发最新的中英文版圣经。

    没带相机,从其网站上贴两张宣传照片:

    image

     

    image

    月亮是方的

    来美头半年一切都激动人心,对别人会感到Boring难以理解。之后三个月却也渐渐感觉乏味,从高处看自己发觉自己其实一直碌碌无为,诸事不顺,做什么也就渐渐没劲了。尤其四季轮回到刚来的时候的冬季,对环境的新鲜感也不再有了。

    导师推荐我到一个不愁经费的导师那里寻求做博士后的资助,上周一顶着大风跑了一趟,没想到还要面试,题目主要是实现一个启发式装箱算法。

    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天上掉馅饼:尽管是导师主动反复提出要我做博士后,而且主动帮我拉资助,但还是要我纯粹为了面试而浪费不少时间,况且我博士毕业以后就不再碰算法了,算法向来是让我头大的事情,装箱算法更是从来没听过。心中不爽,但之前已经被导师吊足了胃口,到了这一步也舍不得往后退了。于是向导师隐隐抱怨一下后还是准备起来了。

    这一周碰巧很多事情,都是很花时间的。忙里偷闲Google了一番装箱算法,总算弄清楚它是怎么一回事了。原来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而且各个领域都能用到,尤其搜到了这个导师的博士论文,粗读了一下发现原来和我在读博士期间带着同事做的东西很像,虽然我的博士论文没写这个,但当时凭自己的兴趣确实也做了不少工作而且实际在故校用起来了。只是他考虑了并发处理并且结合了一下这个算法,结果做得有声有色,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做。

    这个导师的面试题只是一个很粗的框架,周日中午我自己把细节补充进去Email给这个导师确认,然后开始考虑编程。编程总是让人很兴奋的事情,就像一个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要雕刻出自己理想中的物体。从一片茫然到逐步清晰地调理出每个细节,中间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感觉自己从研究的角度可以做这个、可以做那个,又不断想到以后回国上课时这个可是个经典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上课时可以这样讲、那样讲……

    周一一天又有事情,只得周一晚上周二早上抓紧赶,临时决定给它加上个界面,还好经过一段曲折后终于调试通过了。周二中午,雨水很大。一身是水去给这个导师看代码做演示,途中想起硕士毕业找工作时冒着大雪到南邮面试路上的狼狈。不过对自己的代码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里面会有很多让他眼睛一亮的东西。

    演示效果很好,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让他发出几次惊叹,最后听到我实际编码只用了两天后更是惊讶。资助我一两年没有问题,剩下的就是他和我的导师讨论如何分享我的时间了。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高兴,对我而言,努力过了,努力又能得到认可,这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周三下起了今冬的第一场雪,一早,导师发来邮件:我之前告诉过他你很棒(但他不相信),现在即使我对他说月亮是方的,他也准备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