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月 2011

郎朗练习《我的祖国》

 

刚看到郎朗在白宫演奏上甘岭主题曲的新闻时还不大相信,及至看了视频,才确信是真的了,只是感觉处理得太柔了,不像电影中那么大气。然后各种评论蜂拥而至,各种角度都有,我却联想到很久以前赵薇的国旗装事件,直觉上感觉郎朗是真的不知道这首歌的背景。国旗装让我们觉得受辱,而这首歌却让我们精神胜利了一回,但追究其本质其实差不多。当然如果郎朗是故意而为然后装作不知情的话,那这水可就太深了,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思想越来越多元化了,连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施琅是汉奸还是英雄都在争论,但是具体到郎朗这个事情,还是可以理出几个绝对正确的论断的:

1. 郎朗看来是真的不知道或忘了这首歌的背景,但这首歌的背景确实是不该忘掉的。郎朗自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大环境。

2.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看,不管起因如何,从最后结果上看都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弹了一首正确的歌。即使是故意而为之,从战术上来说,当天各方面分寸可以说拿捏得恰倒好处,不动声色地达到了目的,又把副作用控制在最低。

3. 从我们的做客之道来看,不管有意还是无疑,还是有所不妥的,毕竟我们的传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好在人家不在乎,或者事后有点在乎但出于内部外部原因也不便从官方明着说出来。

4. 其实等我们眼界更开阔些,胸怀更博大些,则不管我们是占便宜或吃亏,这类事情本身也许就不那么敏感了。毕竟,爱国主义不在于这些形式,而在于我们的内心和每天的具体行动上。“美国人可以把独立战争时英国人讥讽美国人的《美国佬》当做最喜欢的歌曲之一,《夜来香》也不会因在歌厅给侵华日军唱过而遭到国人的厌弃”。“理查德·克莱德曼与12名小朋友在中国同奏《我爱北京天安门》”。而我们一直以来传唱的“《北国之春》其实是当时复兴军国主义情绪的一面精神旗帜”。

5. 从公关的角度看,郎朗事后接受采访的过程显示显然没人给他做过危机公关。其实不管之前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后来接受采访时最后还是可以将事情进一步升华一下的。除了《美国佬》、《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例子外,《我的祖国》这首歌的词和曲都不像那个时代其他的歌那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反倒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只要国家还存在、军队还存在,这首歌就不会过时。接受采访时把歌词的普世价值乘机推广一下,倒是具有一箭多雕的作用。

 

看到一篇文字介绍他10多年前练这首曲子的情形,倒是很感动,理解更深了。郎朗与这首歌的故事早有渊源。

 

这首歌1956年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演唱。后来的钢琴曲是由沈阳音乐学院的钢琴系教授蒋鸿和她的丈夫尹德本(国家一级作曲)“共同改编的,但署名只署了蒋鸿的名字”。“郎朗的父母与这套曲库的组织者和编写者蒋鸿、尹德本夫妇的关系甚好。1997年的一天,也就是在郎朗获得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 (金牌)不久、又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时,郎朗随父母去这对夫妇所住的辽宁歌剧院内的家里做客,这对夫妇将这套曲库送与郎朗。郎朗看到《我的祖国》钢琴曲非常喜欢,也是因为准备去美国,很想能多一些中国的钢琴曲,于是就到辽宁歌剧院的排练厅试弹”。(赵炬——郎朗与钢琴曲《我的祖国》《新民晚报 数字版》2009年12月3日星期四)。

1999年7月29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刘元举的《一条大河》(http://www.gmw.cn/01gmrb/1999-07/29//GB/GM%5E18132%5E1%5EGM7-2913.HTM)(后来收入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七年级下的语文教材)。2001年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刘元举的报告文学《爸爸的心就这么高——钢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亲》,其中记录了1997年的日记,有关描述如下:

 

郎朗的“一条大河” (http://www.tangben.com/WYmanbi/04/langlang84.htm)  (http://www.sstlp.com/news/show.asp?ClassID=2&ID=49)

 

    跟郎朗在一起是件愉快的事情,而听他弹琴更是一种享受。他特别愿意练琴时,有人守在身边,他可以边弹边与你聊天,这样一点也没有练琴的枯燥与寂寞。1997年,从春到夏,郎朗在沈阳度过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我经常去听他弹琴,可以算得上他忠实的听众。我曾随手记下几则日记﹕

……

   1997年8 月12日

……

                                                 

    他准备弹最后一个曲子——《我的祖国》,但是,我却总喜欢把它叫作“一条大河”。郎朗的父亲也喜欢这么叫,把这首民歌改编成钢琴曲的作者也爱这么叫。那是一对挚爱音乐的夫妇:沈阳音乐学院的教师蒋泓和尹德本。他们是我的朋友也是郎朗的朋友。他们也有一个弹钢琴的儿子,在沈阳音乐学院钢琴专业,他们一家人都和郎朗很亲。郎朗在辽歌排练厅的那台三角钢琴练习这个曲子时,蒋泓和尹德本都曾指导过他。然而,对肖邦音乐感悟得那么深透的郎朗;把李斯特的乐曲弹奏得令美国听众目瞠口呆以至于不敢相信顶着一头乌黑的中国头发的郎朗;居然弹不好这首中国的一条大河了。

    起初,他很不喜欢这首曲子,他在处理上总觉得别扭。我在台下看他练这首曲子时的表情充满了无奈。他不想弹,但是,他父亲让他弹,他不爱弹也得弹。他父亲跟我跟曲作者都是对这个曲子情有独锺。我们怎么能忘记那个纯真纯情的时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多纯,人们爱国爱得有多真呀!尹德本在郎朗身边尽情地挥舞着手臂,他大着嗓门唱着一条大河的主旋律,他让郎朗再高亢一点再增加一点力度再多一些激情,可是,也许是郎朗练琴的时间太长了累了,也许他对于中国的那个时代没有感觉对于中国的这首曲子他认为太简单,所以,他总有点打不起精神头儿。他弹得不感人。我听过几次,包括独奏音乐会上我都充满期待地聆听着,却总也觉得不赶劲儿,不能像《塔兰泰拉》那么激情澎湃,也不能像《离别》那样柔情万转,更不能像《匈牙利狂想曲》那样狂放不羁,横绝四海。我总渴望被这首一条大河感动却总也没感动。他演奏技巧肯定没问题,但是,为什么总觉得声音在漂,就好像那条大河上聚着一片迟钝的驱不散的雾气。我觉得郎朗没有找到这条大河的灵感。他怎样才能找到呢?他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呢?今天晚上他终于找到了。我们跟他一起找到了。郎朗在沈阳逗留的最后时刻——最后一次告别音乐会使他突然有了深深的离情。“一条大河”就是在这种深深的离情中找到感觉——

    钢琴那乌亮的板壁在灯光下反射的光泽在我看来都具有了强烈的离情色采。郎朗静静地面对键盘,我无法知道他此时在想什么,或许他什么也没有想,只是让自己更深地进入一种意境与感觉中。我们都在等待着那首我们熟悉的“一条大河”。

    郎朗的手像气功状态中的起式,缓缓地飘落在键盘上。像灵巧的船浆划开了宁静了许久的河面,那清凌凌的波纹舒缓地荡漾开来,我感觉到那柔荡的波纹正款款地朝着我的心灵漫过来,层层浓烈着我的记忆,我的情感,那种中华民族熟悉的主旋律是从一种由弱渐强的缠绵演奏中,排箫般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的内心随着清脆的琴键而合唱起来: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住在岸上边

  …………

    情感追逐着旋律起伏还是旋律追逐着情感起伏?郎朗进入了状态,他的头大幅度地朝后边伏着,他一定觉得他到了大河边那温暖的沙滩上,他渴望仰面躺下去接受故乡诗意的阳光。他的手充满灵性,他把一条大河揉出万般离情让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等他弹到结束时,他竟重新又开始了“一条大河”的旋律,那是更柔更弱更宽阔的声音,让你感到这条大河画轴般正在你的眼前铺展开来,伴着迷蒙的雾气,有一条小船颤悠悠地飘曳而去,小船上乘坐的人已经看不清了。当年肖邦就是乘坐这样一艘小船离开他的祖国去飘向巴黎的,从此,他再也没有回来。郎朗不会坐这种小船走的,他会坐现代化的飞机,飞机速度太快,没有更多的时间给你提供感伤的氛围。感伤是需要氛围的,大河小船这是多么诗意化的氛围啊!一个艺术家必须要有伤感的情怀,天才的艺术家更需要如此。而一帆风顺的郎朗平时总是那么热情似火,总那么兴高采烈,我真担心他的情感世界是否太饱满了。我希望那里边能够有一处清幽的芳草地,有一汪幽深的泉水,有一条能够承载苦难和忧伤的河流,他的发源地一定是在他的祖国。就像殷承宗心中装着的那条汹涌的黄河,什么时候演奏起来他都激情澎湃,荡魂摄魄。任何国度的艺术家都得有自己的根呀!霍洛维兹在八十高龄时颤颤微微地回到离别多年的祖国演奏,他登台时的颤微微的步履在我看来不是因为他的老迈,而是因之他那颗无法平静的颠簸的心。

    人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不能不爱自己的家。我在郎朗的深情的如泣如诉的演奏中,泪水潸然而下。我注意到了身边的女儿,她的眼泪也悄然而下,在她旁边的还有几个弹琴的孩子,她们的眼中也蓄满了汪汪热泪。

    郎朗结束了他的演奏。他这次不像以往那么立刻起身,观众也不像以往那样马上给他掌声,都陷入了一种回味,都浸淫了一种酸酸的离情。

    终于,郎朗找到了感觉;终于,他爱上“一条大河”。他饱醮着他的情感,用他最拿手的“粘连”技巧把这条大河表现得极其感人。改编者那对夫妻也围向了郎朗,他们感谢他,感谢他弹得这么淋漓尽致。这对夫妻瞅着郎朗时,眼圈也是红红的。随后电视台记者采访了郎朗。郎朗说,他不会忘了家乡这片土地,他还会回来,他还会把这条大河拿到美国、拿到世界各地去演奏,他坚信这首曲子可以感动外国人的。

    当所有的人围住了郎朗和郎朗的父亲时,当这对父子被簇拥着去赴宴时,我注意到了郎朗的母亲。他没有去凑热闹,她一个人打的士回家了。她的眼里始终盈着泪水。我问她为何不去赴宴时,她说,她得回家为郎朗收拾东西。还有好多东西要收拾,没有时间了。

    郎朗,当你在盛满亲情厚谊的杯盏交错中饱受赞美时,你可曾想到你的母亲此时正在家中为你流着眼泪打点行装吗?她一宿都不能睡觉,她睡不着啊!你知道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吗?但愿你能时常重温一下: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国际化大Party

 

按照国内时间过了一个生日,再按照美国时间过一个。

活动时间:晚上5点到9点,难得见到如此人挨人人挤人的场面,像是回到了国内。学生来源多样化就是好,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美味,看到世界各地的表演。

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团体的表演:

  • Taiwanese Student Association – “TWSA Choir Performance”
  • Pilipino Student Association – “Sayaw sa Bangko (Dance on Top of a Bench)”
  • Korean Student Association – “Kpop Mix”
  • Ukrainian Club at OSU
  • Bangladesh Student Association – “Roots in Bengal”
  • Vietnam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ociation – “Vietnamese Leaf Hat Dance”
  • Indian Students Association – “Aaja Nachle”
  • Pi Delta Psi – “Lion Dance”
  • Indian American Association – “Bollywood Bonanza”
  • Pakistani American Students Association
  • Lebanese Student Organization – “Lebanese Dabke”
  • Sri Lankan Association – “Sri Lankan Wedding Celebration”
  • Indonesian Student Association – “Tari Piring (Plate Dance)”
  • Japanese Student Organization – “Finger-style Guitar Music”
  • North African Students – “Belly Dancing”
  • Dance Coalition – “Bollywood Throwback”

 P1020759P1020761

image

 P1020780

 

P1020790

 

世界各地的美食:

P1020714

P1020717

P1020721

 

P1020724

P1020734

 

不管是谁都可以免费入场,表演不错。但吃东西每份小吃要1美元,一份的标准是3-5口,对我这种胃口大的人来说要吃穷了,而且挤到各个国家的小吃摊头还是要费不少力气的,没吃饱,回家了又烧了点面疙瘩吃。

这是学校的2011美食文化节,权当是自己的生日party了 🙂

纪念自己三八周年诞

先纪念三八,下次五四,再下次就六一了。人是越活越小的,趁自己还有兴致,从三八开始,自己给自己纪念一下。

以前听越剧沙漠王子,最感动的是那句“自己的命儿自己算”。如今,我是自己的诞来自己赋:

 

经历:

五年半:无忧无虑在乡村,

十一年:寒窗苦读伴孤灯。

四年:   群英汇聚龙蟠地,

三年:   一剑磨成出师门。

三年:   满腔热血学术梦,

三年:   几许华发土鳖成。

八年半:  痴心教学志终灭

一年:   游刃异国梦始真。

 

长期居住地:

最梦回的土地:

      将才韩信,相才周恩来,一将一相,都是我的榜样。童年青年的回忆都很多,可惜童年的伙伴都没有联系了。

最恋恋不舍的城市:

      虎踞龙蟠,六朝古都,童年探过几次亲,青春七年留记忆。每一片土地都留有我的足迹,可惜那时过得太不快乐。

最充满活力的城市:

      十里洋场,海纳百川,曾经是我的福地。上帝首先赐我事业上的绝对自信,之后又在生活上赐给我幸福的另一半。心宽体胖,奔向五子登科。可惜自从我违抗上帝不愿出国,曾经的恩典便逐步收回。当所有的门都关上,只有一扇门留下一丝门缝时,我下定决心挤了过去,上帝的恩典终于逐步回归,带给我一片新天地。

最具宗教色彩的城市:       

      和上帝抗战八年终于以我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早说告诉我你是上帝,我也不用徒然浪费这么多年了),神奇地踏上了哥伦布的土地,住进了被无数教堂环绕的大房子,过起了被基督徒和牧师包围的新生活。无论如何,上帝已赐我信心。

 

草草盘点一下旅游地:

大连:浪漫之都,第一次携老婆坐飞机,虽然海滩的沙子咯脚,但去了两次都印象深刻。

苏州:本科出于节约不出城,苏州是本科毕业设计时假公济私玩了一下。

镇江:硕士毕业前夕和同门师兄弟假公济私去了一下。

工作以后开始有钱又有机会玩了:

浙江:上海的后花园,主要工作以后跟着单位去,每次都去浙江。第一次见过这么多群山,第一次跟着旅游团出游,第一次看溶洞。杭州,宁波,绍兴,千岛湖,富春江,严子陵钓鱼台,天门目山……大大小小的地方已经记不住还去过哪些地方,也搞不清楚它们是什么关系,。

三峡:印象中出了三千多块钱,但三峡的名声太响了,不去不足以了心愿,一狠心还是掏钱了。船顺着长江开,一趟玩了最多的地方,也记不得玩了哪些。依稀记得武汉,四川,重庆,湖北,……  去了以前只在书本上看过的乐山大佛、峨眉山、渣滓洞、白帝城、丰都鬼城、巫峡、瞿塘峡、神女峰… 最遗憾的是黄鹤楼没去成。

昆明:第一次做飞机。

丽江、泸沽湖…:当作补度蜜月了。

南宁:秋高气爽

桂林、阳朔:从小学开始就梦想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去了一趟知道阳朔山水甲桂林。

沈阳:不同时机有机会去了几次。故宫,张学良故居,怪坡,世博园…

北京:不同时机有机会去了几次。再去时得重游长城,因为听同学说起长城可以一直走到荒芜人烟的地方的。

无锡:灵山大佛、太湖

深圳:太热,但玩的地方还不错。

甘肃省:去过一次,记忆深刻。

黄山:跟同事自助游去过一次可惜大雾,一直梦想着能再去。看过的最雄壮的山。

湖南:去过一次,每天爬山很舒服。

台湾:去过一次。

香港:从深圳跑过去一次。

济州岛、釜山: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去海滩。

新加坡:探亲游。

黄石公园:壮观的地热景观。

旧金山:感觉气候人文最舒服的地方。

…其他暂时想不起来了。

博文,文章,论文,书

 

 

  博文 文章 论文
频率 几天一篇 几周一篇,戒了很多年了 一年几篇或几年一篇 几年一本
作用 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用处,同时记录了自己的生活 对读者有用,对自己只是满足一下发表欲 核心,权威,EI,SCI都是浮云,只有学校规定的会议和期刊才算数 对读者有用,对自己只能当作资料库。
何时写 有感想又有时间时 发表欲太强时 有人替我出发表费时 被编辑盯得不行了时
命中率 自己的博文自己审,只要不被和谐,100%录用, 有退稿,但最终总找得到地方发表 有用的期刊会议难于上青天,
没用的期刊会议随便发
写之前就被录用了
费用 0 正数,有稿费 负数,要交出版费,要参加会议 正数,有稿费,但与消耗的时间相比太不合算
花费时间 零碎时间随想随写 想很久做很久才能写,生女容易嫁女难。 几个月到几年,有创新思想、动手实验、再有经费才能写 积累几年才能写,最难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得有大段空闲时间才敢写。
一稿多投 可以,狡兔三窟。QQ空间给朋友看,访问量个位数到十几,算是内部刊物。搬家到科学网给陌生同行看,算是公开出版刊物,访问量几十到几百。再来个访问量为0的空间作备份。 不可以,需要有特色,但不需要创新 不可以,每篇都得有新的创新 不可以,每段文字都得自己写和组织,但不需要创新
开心程度 写完很开心,主动写 曾经写完很开心,曾经主动写 被动写 被动写
重读体会 读自己的博文很温馨,很有回忆 读自己的文章有回忆,但技术文章大都过时了 读自己已经发表的论文是件痛苦的事。 编程时需要时经常回头翻自己书中的对应章节粘贴下来
反馈 QQ空间每篇大都有朋友跟帖,科学网偶尔有同行跟帖 大部分文章没反馈,个别文章有人寄信、发邮件、打电话。 个别论文有Emai反馈。也会因为论文之故被邀为权威期刊、Rank 1国际期刊审稿。 Email反馈比较多

厚雪

 

门口的树成了圣诞树。

P1020581

 

门前院子的两个馒头。

P1020584

 

 

后院的桌子上厚厚的积雪。

P1020593 P1020591

 

公园的雪人融化了。头掉在椅子上。

P1020623

 

公园的椅子:

P1020627

 

草坪:

P1020646

 

滑雪

P1020672

 

P1020670

P1020675

 

P1020667

 

 

 

P1020678

 

图书馆顶楼风景1:

 P1020699

 

 

 

图书馆顶楼风景2:

 

P1020691

 

图书馆顶楼风景3:市中心高楼

 

P1020698

 

镜湖:

P1020703

遵命文字:魔方

女儿知道我在写她的故事,对我说:“现在你把我的事情写在电脑里,以后等你老了我帮你写你的事。”

今天,女儿对“躲”字诀会运用了,能将魔方转好一面了,尽管只是一些基本操作,但已经蛮成功了,特意嘱咐我记下来,遵命记下此事。

女儿语录:被打

前几天女儿诸事不顺,睡觉前老婆转身时指甲刮到她脸了,哭了一阵;睡觉时自己不小心让被角戳到眼了,又哭了一阵;第二天我开冰箱时她在后面跟着张望,我不知道,结果关冰箱时冰箱门撞到她的头了,又哭了一阵。

哭完了,女儿想了一下,对我说:“爸爸,如果爷爷奶奶在你小的时候经常打你,你长大了就不怕人家打了,即使人家打你也不觉得疼。”

“为什么呢?”我问。

“小时候疼习惯了呀。”

为了一个牧师,今天放假

今天是法定假日,不用上班。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读书时知道那脍炙人口的演讲:I have a dream,似乎大学里还节选了作为听力材料。知道他为黑人权利而奋斗的事迹、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事迹、并为他的遇刺而唏嘘。但有了网络以后却没想到再进一步搜寻有关他的其他信息。

法定假日还是起作用的,让马丁·路德·金又回到了我的视线,并且上网简单搜索了一下,发现一些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也以前知道的事情也有了些新感触。

首先惊讶地发现他原来是个牧师,神学院学士、博士。再看他的演讲,也四次提到了上帝。

其次那个著名的“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因拒绝给白人让座位”的案例,原来从法律上来说那个黑人妇女是有违法嫌疑的,因为按照当时的法令,黑人区和白人区是分开的。但马丁·路德·金不是规劝黑人们要遵纪守法,而是组织了罢乘运动,号召大家“不与邪恶的规章制度合作,不要再给汽车公司以经济上的支持”,直至最高法院宣布州法律违宪。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只顾着遵纪守法不一定就是个好孩子,法律法规都不是一定要无条件遵守的,法律是为人心服务的,如果法律有问题的话,可以采取非暴力行动进行抗争,直至修改法律。

再次通过Youbue看了I have a dream演讲现场,果然是很有气势。还有很多其他演讲,留待以后再看吧。

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针对个人的法定假日呢?一开始想不出,后来把历代名人头脑里面过一过,忽然想到了屈原。现在我们的端午节也是法定假日,纪念的正是屈原。

小土鳖堆雪人

今年下了几场雪竟然忘了堆雪人,周六带女儿堆雪人,捏了个雪球却滚了半天也滚不大,最后只将就堆了个拳头大的雪人。

周日再带女儿堆雪人,一开始仍旧滚不大,后来换了个办法,一开始就用手团一个大一些的雪球,结果稍稍一滚就把所有的雪都卷起来了,一直露出地上的草。这正是我小时候滚雪球的感觉,这时雪球就滚得很顺手了,随便滚,它靠着自重就可以一路粘起所经过的雪。不一会,雪球就滚得很大了。遂堆了记忆中最大的一个雪人。

事后想到这很像土鳖和海龟。小土鳖就像周六滚的雪球,费了很大力气都滚不大,就是因为本身不够大,周围环境中的资源粘不到自己身上。不过小土鳖如果能傍上大佬,则不需要花费多大力气就能滚大变成大土鳖,进而赢者通吃了。小海龟之所以占优势,是因为在国外好的环境中把自身做大到足够程度了再回国,这样也不需要多大力气就可以席卷资源做大做强。不过斗转星移,后来大土鳖、大海龟太多了,新的小海龟回国也没有多少资源可以往身上粘了,有些甚至变成了海带,连在雪地里试着滚一下的机会也没有。如今,只有大海龟和大土鳖,可以像我周日滚的大雪球一样,闭着眼睛滚就行了。

 

IMG2148AIMG2153A IMG2155A

雪花是花

漫步雪中,雪花如慢镜头般缓缓飘落,无边无际。忽然想到了春天的花瓣雨,只是花瓣雨不会漫天飘来,也不会降落得如此轻盈。心中陡然一亮:怪不得叫雪花,原来它真的像花。不是因为雪落枝头如白花朵朵,也不是因为放大镜下美丽如花的六角形,而是因为这如诗如画的花瓣雨。

枝头的一阵骚动打乱了雪中的宁静,四只松鼠在同一个枝头追逐打闹着。

银杏如杏:

路边的银杏树结满了银杏,成熟时分地上散落了一地,黄色的果食看上去和我们平时吃的杏子一样,只是小了点。这才猛然想到怪不得叫银杏。以前没看过成熟的果实,倒没想到它和杏子的关系。

洋葱是葱

买来的洋葱在冰箱放得发芽了,在网上看到它可以像水仙花一样养在水里,结果后来长出许多叶子,掐下来吃,和葱的味道差不多,才发觉洋葱其实是一种葱。以前只吃洋葱的根茎,没看过它的叶子,竟然没意识到。

松鼠为鼠

刚看到松鼠时很新鲜,如今看了快一年,尤其在夏秋季节地上到处都是松鼠在窜,不经意间还以为满地的老鼠。转念一想,怪不得叫松鼠,就是生活在松鼠的的老鼠啊。

橄榄球是球

第一次拿着橄榄球时惊讶地发现它竟然很轻,富有弹性。这才意识到橄榄球和其他球一样,只是形状像橄榄而已。

圣诞

女儿一直把圣诞节称为耶诞节,圣诞老人叫耶诞老人,追问一下发现原来是从看台湾版的动画片学来的。忽然觉得台湾的翻译也还是蛮有道理的,耶诞节就是耶稣诞生的节日嘛,圣诞节虽然也是这个意思,但一般人就不会往耶稣诞生上面去想。不过再一想,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翻译成“圣诞节”倒是更有内涵点。

但如果考虑准确性的话,Christ 基督,Christian 基督徒,Christmas圣诞节,都是Christ开头,要翻译得有对应关系的话Christmas准确地说应该是基督做弥撒节(Christ mass),只是后来当作耶稣诞生来庆祝了。

在医学中心做学术报告随感

我对做学术报告向来不感兴趣,总觉得浪费时间而收获很少。不过昨天还是被迫做了一个学术报告,而且是第一个有压力的学术报告。

一个多月前二老板就极力想把我推销给医学中心,虽然二老板亲自坐镇,但也没能立马成功,事实上我也没得着多少机会说话,连我一个晚上赶制的有几个亮点的PPT也没来得及展示,于是对方安排了这场报告。倒是大老板把我推销给超级计算机中心时对方通过具体干活来考察,单刀赴会两天就证明了自己。

刚参加工作时,故校的二老板对我有精辟分析:刚见到我的人都不会觉得我怎么样,但一旦一起干了活,就知道了我的与众不同。如今的二老板说我用三个月证明了自己,大老板则说“月亮是方的”,这都是通过干活考察出来的,现在要通过学术报告证明自己,压力还是有的。

虽然有压力,但远没到背水一战的地步。超级计算机中心早就答应可以给全额资助,只是二老板觉得医学中心的项目和实验室的方向更吻合。于我则好坏参半,一方面这样得同时做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项目,而收入却比只做一个项目少,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多一条后路总是好的,以后回国了接不到项目的话,帮医学中心打打工也是一条活路啊。两方面犹疑之下,斗志就不足了,报告的内容一直无法进一步梳理出头绪,旧金山玩了一趟更是心也散了。

4号终于写了份报告的摘要发了过去,没想到不是那种小范围的面试,对方居然是做成了海报的形式邮件群发了出去,还配上了照片。这么一来,为了自己的荣誉也得努力准备一下了。正好对方在申请基金项目,碰到了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难题正是我的拿手好戏,与二老板磨合一周,终于在演讲前一天把PPT弄得差不多了,没时间把整个PPT完整过一遍了,状态最重要,睡觉。

早晨起床想把PPT过一遍,但过了一半时间就差不多了。在超级计算中心面试时大雨,这次则是下雪,在雪中深一脚浅一脚步行到医学中心。快进大楼,突然有些心慌起来。心中默默祷告,上帝啊,让我一切都顺利吧。

接好电脑,脑子里面是空白的。中文作报告时不怕这种情况,因为一讲起来就会进入状况了。但用英文作报告,则还是没经验,又要考虑英语,又要考虑演讲内容,心里还是没底的。尤其这次的PPT有一部分是二老板的思路,两个人的思路其实还有冲突的,讲的时候如何能糅合起来自成一体,其实一直到讲之前还是没完全考虑妥当。

有个听报告的教授带了一个新鲜的笔,以前在书店看过,但不清楚如何用。他在演讲前给我们演示了一下,原来一边听一边记一边录音,事后只要将笔指向所记的内容,就可以回放当时这一段演讲的内容。原理感觉很简单,但很实用。

开始报告后,讲完一张图后开始完全进入状态,甚至和中文演讲一样一边讲一边就产生了不少新的想法加进去,讲到后面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知道自己在讲话,但每讲一句已经记不住前面一句在讲什么了,只是头脑中产生思路,然后嘴巴就说出来,虽然有些不常用的词的发音还会卡一下,但我的大脑基本上只聚焦在思路上,而不用担心从思路到英语的转换了。

至此我基本上感觉到报告蛮成功了,结束后很多人从不同角度问了一些技术问题,反应还比较热烈,不像在国内做学术报告时会冷场,我也没有被难倒,只是有几个问题没听清楚,追问了以后基本上也猜出问的什么问题了,没有答非所问。一个小时时间到了还拖了一会儿才结束,中间只有一位老师因为下一个会议时间到了而说明情况后告退。他们所提的问题对我也还是蛮有启发的,也是我在国内国外做的为数不多的学术报告中真正感觉有学术上收获的一次。二导师也向我祝贺了一下,二导师的感觉和我一样,看得出对方还是挺满意的,对方事后发的邮件中也说enjoy我的演讲。我也对自己挺满意了,努力过了,努力又得到认可,而且证明了自己另一方面的能力。

下午,老婆第一次演讲,面向IFI的志愿者,效果也不错。一天顺利。

美国的雪比中国的更干净吗?

 

哥伦布的雪花像国内梅雨季节的雨丝绵绵不绝,昨天我冒雪出门散一圈步,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美国的雪比中国的更干净吗?

小时候以为白皑皑的雪很干净,读书以后看到报刊上科普文章说别看雪很白,但其实里面很脏。当时照着文章中的说法将雪化在水里,果然里面很多泥沙,非常脏。如今突然有这个念头:美国的雪也这么脏吗?

猜想:美国空气好,污染少,应该雪也会更干净。

实验验证:马上取出一只碗,从门口台阶上抓几把雪放进碗里,自然化开,观察了一下,没有想象中的黑泥沙,但仔细端详,也还是能看到几粒非常细的沙粒。

分析:初步验证了我所在的美国城市的雪比几十年前我呆的中国乡镇的雪更干净。其原因可能和空气污染有关系,也可能和这里的雪已经下了很久、即使空气中有污染物也早已被之前的雪裹走有关。

如果要进一步得到普遍结论,则需要在中国和美国挑选几十个典型地区进行多次采样分析,并且要考虑到第一场雪、下雪的密集程度、在开始下雪之后间隔同等时间采样……最后的得到的大量数据如何分析也是大有文章可做。

进一步分析:美国的雪种那几粒很小的沙粒仍旧牵挂着我的心,它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一尘不染。忽然想到以前看过雪的形成要考什么核的。网上一查,是凝结核,雨雪的形成都需要微小粒子作为凝结核,像尘埃、岩石微粒、花粉、盐粒、烟粒都可以。

引申:

这个问题套用了我初中时做过的命题作文:“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的圆吗?”那时我还处于盲目的民族自豪感中,以为一切都是中国的好,还奇怪为什么有人会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随着年龄增长,眼界变宽,见识增多,逐步知道了外国的很多“月亮”确实比中国圆,这是事实,不承认不行,和爱国主义是两回事。刚工作时,我还设想了一个小小说意淫一下:公元4000年,考古学家发掘到一份2050年的泰晤士报,上面的头版头条是“中国的月亮一定比美国(英国)的圆吗?”

如今很多人在网上比房价、比油价、车价、电子产品、化妆品、名牌衣服鞋子的价格……竟然都得到外国月亮更圆的结论。其实哪怕比人才,土博士也确实没有洋博士吃香啊。弄得我也很郁闷当时读博士时没下决心出国来读。

一直以为但就月亮本身来说,应该哪里的月亮都一样的。但随着想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发现单就月亮本身来说,其实不同纬度的人看到的月亮应该也是有差异的,只是这种差异不知是否肉眼可以分辨出来。另外还有人从空气的纯净度、周围的建筑参照物等来论证哪边的月亮看起来更圆。

再咬文嚼字一下的话,还得看时间的定义并考虑时差。比如如果从中国的农历十五傍晚某个时刻来算的话,同一时刻美国是临晨,月亮肯定不一样圆。

在科学馆(COSI)做实验

每次去科学馆都会看到不同的亮点,周六再去科学馆,体验了几个实验活动。

组装电脑:

进入实验区域,没戴眼镜的大人和小孩各发了一个保护性的眼镜。今天的实验是拆电脑,每个桌子上都放了台废弃的电脑,发一套工具让大家随便拆卸。很小的小孩就纯粹拧螺丝玩了,大一点的应该可以弄懂电脑各个组成部分了。没想到小孩玩这个还得要戴眼镜,避免螺丝蹦到小孩眼睛里去。

拆了一阵子,又玩了一会儿场外的激光反射、人力发电、电磁炮等动手活动,剧场的科普表演开始了。

剧场布置得非常儿童化,主持人非常幽默,中间是个旋转舞台。以前在这个剧场看过两次科普表演,但今天还是看到了有很多新东西。

肥皂泡一样的雾气:

干冰:我知道干冰经常用来制造云雾效果,也实地看到一些表演中干冰的雾气。但总以为干冰一定得放在专门的容器里,潜意识中还是把干冰想象成一接触常温就瞬间汽化的。如今看到主持人手中拿着一大块雾气腾腾的干冰,才知道干冰为什么叫干冰。原来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冰比起来,除了雾气很大之外没多大区别,甚至可以用布包好用榔头砸成小块。主持人将干冰放入盛着液体的玻璃容器,于是整个容器笼罩在蒸腾的雾气中,接下来灯光变暗,只有玻璃器皿泛着绿色的光,整个氛围像大卫魔术,主持人用了根细线在玻璃容器口上刮了几下,容器上腾腾的雾气突然收拢成一个半球,就像硕大的肥皂泡一样,直到逐渐变大到破裂,重新云雾缭绕。这个表演以前从来没见过,

香蕉锤子:

液氮,液氧。主持人从台下招了个小孩上去,拿出钉子和木板让小孩砸进去,小孩当然只能无奈地笑笑。没有工具当然不行,主持人拿出一个香蕉,香蕉怎么做锤子?主持人又将香蕉一切二,戳起半截香蕉,像个锤子的形状了。随后放到存有液氮还是液氧的容器里,几分钟后就硬了。果然可以将钉子砸进去了。

接下来的表演大部分看过了,在倒有液氧的容器里投入燃烧的火柴,观察燃烧的变化。在汽水瓶中放入液氧,摇晃后观察瓶盖冲上屋顶。最后,表演在三声巨大的爆炸声中结束,尽管事先让我们把耳朵塞住,但还是整个人都被震住了,座椅也在打颤。

餐馆点菜一样做实验:

实验区域第二轮实验开始了,每个家庭做到自己的桌子旁,感觉像到餐馆聚餐,每个桌子备有洗手液、餐巾纸等。拿起菜单,上面列了各种实验名称,挑选好想做的,向洋娃娃般的工作人员招手,于是工作人员像餐厅服务员一样拿来全套器材和说明书,照着做。做好了再招手,工作人员将器材收走换新的实验。

一开始没经验,挑的第一个实验名字很好听,但拿来后发现就是将饼干上的巧克力用工具剥离出来,分成几堆。让我想起国内有些餐厅菜的名字天花乱坠,但菜一段上来发现就是一个家常菜。这个实验对女儿来说太简单了,做几下就没劲了。

换一个,是写密信,大家蘸着密水画各种图案,几分钟干了以后就什么都看不出了,然后用玻璃水一喷,大块鲜艳的紫红色就出来了。尽管早就知道结果,但还是有惊喜的,尤其没想到色彩这么鲜艳。

再换一个,三个容器加水加食用色素,挑两个加上不同比例的盐,用勺子的柄作导引按照盐多到盐少的顺序加入试管,观察分层以及逐步的融合。应该有彩虹一样的效果的,可惜没观察到。

最后仓促的5分钟做了个小型的发射火箭的实验,倒入水,中间搁上苏打片一样的药片,盖好盖子,倒置,水和药片接触产生大量气体,瓶子就飞到天上去了。

四十五分钟一晃过去了,还有很多实验留待以后来做吧。

感想:

对小孩来说,科普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现在小孩的书大都已经做得像玩具,看书像是玩玩具、做游戏了。从好玩的角度看,只要有心,科学实验更容易设计出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

低廉的费用和不断变化的、有吸引力的内容对留住科普对象很重要。科普本身面前人人平等,尤其对于小孩,不分户籍和收入。这里的家庭年卡88美元(现在涨到95美元了),大部分人都能承受,而且全世界300多个科学中心都可以免费出入。如果有孕妇或5岁以下小孩,而收入上单人月收入小于1670美元或三口之家月收入低于2823美元,则不光有各种生活补助,COSI年卡也只要25美元。

此外这里的人普遍有闲有车,不像国内的大人小孩都忙忙碌碌又交通不便,这也为整个家庭带小孩参加科普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甚至越是雨雪交加的季节,由于小孩无法参加户外活动,科学馆门口的车子就越多。

可惜没带相机,只手机拍一下拆电脑的场景:

IMG2121A

女儿语录:与女儿辩上帝

女儿要玩做题目的游戏,于是出几个难题考考她。

 

我:你是谁创造的。

女儿脱口而出:上帝创造的。

我:你不是妈妈生的么?到底是妈妈创造的还是上帝创造的?

女儿:是上帝先把我造好然后放到妈妈肚子里。

反应还挺快的,但我继续追问:“上帝为什么不把你造好直接放地上,还要放妈妈肚子里让妈妈这么疼地来生?上帝不是爱我们的么,他为什么要妈妈疼?”

女儿:“不然我们就要变成猴子了。”

我:“为什么呢?”

女儿:“不放妈妈肚子里就是野的,猴子都是野的呀。”

 

换个话题再考考她。

我:“我们为什么看不见上帝?”

女儿:“看到上帝的话我们眼睛就瞎了。”

这倒是圣经里的说法,继续追问:“上帝不是爱我们的么,为什么看一下眼睛就会瞎掉?”

女儿:那么,如果不小心看到的就不会瞎,故意看到就会瞎。

我:上帝爱我们,为什么不让我们看见? 你看我爱你,但我不会躲起来不让你看见。

女儿:那么这么多人要看上帝,每家就都要有个上帝了。

我继续追问,直到把她逼急了,说道:“你这个问题应该是大人问大人的,不是大人问小孩子的。”

 

后来不知怎么扯到耶稣身上,问女儿有没有见过Jesus,女儿说见过baby Jesus。问她哪里见过,她说上次在剧院的时候。我说那是人表演的,不是真的。女儿又问:那为什么他长得那么快,一下子就变成大人了?我说那也是演的呀,先用个小孩,然后换个大人演Jesus。女儿恍然大悟:那么那些士兵打他的时候他是装作疼咯,那么那些钉子是真的么?那么他是先假装死掉然后再活过来的咯,那些病人也是假装生病再病好的咯,…… 原来她以前一直以为剧场中的是真实的,今天算是她第一次醒悟过来,不过搞不清她这样算是理解了呢,还是已经走到另一个极端,以为剧院表演时大家都在做游戏。要向她解释清楚表演时的假装和所表演的事情的真实、更进一步解释清楚真实的历史和传说的历史甚至是宗教中的历史,那可太难了,索性不再进一步解释了。

 

吃完晚饭,对女儿说自己是上帝创造的感觉意犹未尽,心想女儿应该是听到创造就想到上帝,于是换个问法:“你是什么进化过来的?”

女儿:什么叫进化?

这个比较难解释,以前对她说过她肯定记不住了,于是还是换个不够准确但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慢慢变过来。

女儿:猴子。

我:为什么呢?

女儿:不是你以前说的么。

我:那你到底是上帝创造的还是猴子变过来的?

女儿:大部分人是上帝创造的,但有的人是猴子变的。

2011,五多五少

 

1. 少奉献,多赚钱。收入倍增赚美元。

2. 少上网,多锻炼。只把上网当工作,不以看博文为休闲,休闲只靠散步和锻炼。

3. 少学习,多创作。尽最大可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无限的创造中,创造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

4. 少看博文,多看论文。

5. 少听中文,多听英文。

总而言之,不虚度每寸光阴,得把每一个时间段都用在有用的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