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4月 2011

新桃花源记(2)——辛苦的传话人

自从我在《新桃花源记(1)——通过空气连接电脑网络》通过空气把计算机连网后,桃花岛的岛民们连网的电脑越来越多,于是我开了两个隔音的房间,每个房间只放少量电脑。房间里面的电脑按照以前的办法互相说话没问题,但如果老王和老徐分在两个不同的隔音房间里,老徐要找老王要林徽因传记的话该怎么把话传到老王那里呢?

 

对了,加一个传话人就没有问题了,这样各个电脑不需要做任何改动,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传话人左耳朵接个耳机可以听A房间的对话,右耳朵接个耳机可以听B房间的对话,再有两个麦克风,可以专门向A,B房间分别讲话。

 

一开始,传话人什么也不知道,就听着而已。按照新桃花源记(1)的对话过程,传话人听到A房间有人说:“老王听好咯,我是老徐啊,把你小说文件夹中的《林徽因传》传给我吧。Over”

 

一听有人说话,传话人就笑了,原来知道A房间住着老徐,记下了,以后有人找老徐就把话传给A房间就行了。

 

只是老徐要找的这个老王是在A房间还是B房间呢? 传话人自己也不知道。保险一点,还是各个房间都传一下吧。于是对着麦克风原封不动地传话:“老王听好咯,我是老徐啊,把你小说文件夹中的林徽因传记传给我吧。Over”。

 

这下不管老王呆在哪个房间,也不管有多少房间,老王都能听到这句话了。老王和新桃花源记(1)中的做法一样,听到“老王听好咯”就开始回答:“老徐听好咯,我是老王,没问题,我要传给你咯。Over”。

传话人听到这话,知道老徐在A房间,于是向A房间传话。

另外传话人一听老王发声,就知道老王住在哪个房间了。比如原来老王在B房间,从此不管哪个房间的电脑找老王,就只需要向B房间传一下话就行了。

 

通过传话人,老王和老徐按照以前同样的方式完成对话。

“老王听好咯,我是老徐,我准备好了。Over”,

“老徐听好咯,我是老王,我开始传给你了:林徽因传……”

老徐电脑中语音识别软件识别着每个汉字,并保存到一个文件中。

 

这样,不管有多少房间,传话人通过听大家说话,经过一段时间就知道每个房间有哪些电脑了,可以准确地把每个电脑说的话传到合适的房间。当然,如果某个电脑要做广播,说:“大家都听好咯”,则传话人就每个房间跟着广播一遍。

 

完美多了,每个房间内部各个电脑的对话不会影响其他房间,可以同时进行。需要时又可以和其他房间对话或所有房间广播。这个传话人功不可没,它在两个房间之间建立起友谊之桥,我们叫它“网桥”。当然如果有更多的房间,就不像桥了,而且人的耳朵有限,这个任务有很繁重,得造个专门的机器来做这事。这台机器其实是把声音从一个房间切换(交换, switch)到其他合适的房间,所以就叫它交换机吧。

 

有了交换机,A房间的老徐和B房间的老王在通话时,C房间的老赵和D房间的老李可以同时通话。只要交换机能力足够强,管它有多少电脑同时说话呢。

 

记小时候看过电话接线员的工作,外面有电话打进来时,总机就问找哪位,问清楚后就把线插到相应的分机的插孔里,分机的电话就响了,这个电话接线员其实也是做类似的事情,只是后来的历史一样,人被程控电话交换机取代了。

 

接下来的问题:

如果哪台电脑发了神经病,拼命地说“大家都听好咯”,这样每句话都得传话到所有的房间,这种广播很多时,就把大家正常说话都堵塞了,这叫广播风暴。电脑越多这种概率越大呀。

如果打仗时一颗导弹正好命中这台交换机,所有的电脑就都瘫了。

如果棒槌岛也有人弄了电脑网络,但和我们的不一样。棒槌岛和桃花岛的网络想连起来。

……

下回,如果我有时间的话就得把路由器、网关发明出来了。发明路由器时分层的事情再也不能拖了,此外校验问题、分包、出错重发……真是任重道远啊。

 

路由器其实是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发明,只是写起来就更难写了。

复活节找蛋及鸭子游行

 

周日复活节,周六玫瑰公园有免费的找蛋和鸭子游行活动。

 

草地上的白点都是藏着各种糖果的塑料蛋。按不同年龄组分割了几块草地。

P1040403

和兔子合影。

P1040398

 

 

大人小孩有很多兔子。

P1040405P1040407

 

盛装的小朋友在等候。

 

P1040417

P1040420

 

 

P1040423

 

冲刺

P1040428P1040447

 

盛装。

P1040460P1040464P1040467P1040468P1040477

P1040480P1040483P1040484

 

 

鸭子伞。

 

P1040493

 

公园边上是哥伦布都市图书馆的一个分部,鸭子游行的起点。每个小孩发一套鸭子面具和鸭嘴哨子。游行绕图书馆及相邻的娱乐中心一圈,然后进图书馆做鸭子手工和看鸭子剧场表演。

 

P1040507P1040509P1040515P1040530

 

P1040539

 

P1040542P1040557P1040563P1040570P1040575P1040577

 

P1040586P1040587P1040588P1040594P1040593P1040607P1040636P1040640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乱动

 

年轻人估计大部分已经看不懂这篇博文了。

 

22是我本科的学号,22年前的今天我正在又红又专地复习高考。22年前的事情,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很多老年人也不会去想了,只有博文中至今仍旧自动把一些词替换为星星,像星星之火一般眨着眼睛。

 

回顾历史,自从有了博客和微博,网民们从此站起来了。自从有了科学网,教师网民们就当家作主了。不管青椒还是领导,人气够旺就是好猫,点击数才是硬道理。

 

但是,今年春冬之交,科学网改版,于是好多教师开始乱动起来,有的休博,有的搬家,后来大家逐渐熟悉了改革后的新系统了,大部分博主都安居乐业了,但还是有极少数名博在计划有预谋地把博文搬到新浪博客。事实表明,这是一场乱动,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要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团结起来,旗帜鲜明地反对乱动。新浪博客虽然财大气粗人气旺,但如果不是微软关博客送给它大量移民,哪有我们科学网这么又红又专?

 

这里,借QQ空间的樵夫同志到科学网访问之际,我就科学网改版问题透露一个消息:猫总编一直是我们公认的领导,尽管猫总编不是博主委员会成员,但博主委员会曾经郑重作出决定,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仍然需要猫总编掌舵。我这是第一次公开透露博主委员会的这个决定。

 

乱动的博主们,由于你们乱动,樵夫同志三十年来第一次访问科学网,结果都没能好好参观参观。我们都老了,无所谓了,你们还年轻,来日方长。你们应该健康地活着,看到我们的高校成为世界一流的那一天。

 

乱动其实是Too Naive,人家饶毅,比你们牛多了吧,人家在科学网谈笑风生。所以啊,在科学网闷声发大财才是正道。科学网是代表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一流高校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教师网民的根本利益的。我们要以服务学生为荣,以背离学生为耻;以多发博文为荣,以观贴不语为耻。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

新桃花源记(1)——通过空气连接电脑网络

 

千禧九年,XYX梦游为业,缘校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岛,桃花岛上住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不知有民国,也不知有新中国,但每人都有一台上天赐予的电脑。

 

我看了看他们的电脑,竟然和我们的差不多,内置话筒、喇叭,只是没有红外、没有“猫”、更没有有线和无线网卡。想拆开来看看硬盘,却发现浑然一体,竟无从拆卸。岛民从未听说过电脑网络,亦无网线、U盘,甚至软盘都没有,共享资料着实不便。

 

回想网络三要素:两台或两台以上的电脑——这里是完全具备了;共享信息——这里确实有这个需求;通过某种介质连接在一起——惟缺这一点了。但这里没有电话线、网线、红外、微波和光纤之类啊,得把思路打开点,只要把电脑通过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就行,以前老外还研究过通过普通的电源线连网呢。这里的电脑只有话筒、喇叭,对了,就可以通过空气传递声音来连网!

 

手指在键盘上翻飞,不一会,两台电脑上就都编好软件了。我在我的电脑软件中输入:下载://老王电脑/小说文件夹/红楼梦,就听得我的电脑中的语音软件开始说话了:

“老王听好咯,我是老徐啊,把你小说文件夹中的红楼梦传给我吧。Over”

空气振动,声音传到老王电脑的麦克风。老王电脑里语音识别软件理解了这段话,开始读取电脑里保存的《红楼梦》这一文件,然后老王的语音输出软件开始工作:

“老徐听好咯,我是老王,没问题,我要传给你咯。Over”

“老王听好咯,我是老徐,我准备好了。Over”

“老徐听好咯,我是老王,我开始传给你了:红楼梦,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Over

我的电脑中语音识别软件识别着每个汉字,并保存到一个文件中。

……

 

桃花岛岛民们看了神奇的电脑网络,纷纷要我给他们编软件,于是,一屋子的电脑整天都在吵吵嚷嚷呢,老赵、老钱、老孙、老李,声音不绝于耳。

 

就这么,只借助话筒、喇叭和空气,各个电脑连成了网。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不管是通过电、光还是这里简陋点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每次信息传递都包括了“头+要传的信息+尾”,头中包括了源地址(发给谁)和目的地址(谁发的)等,尾中包括了结束标记等。每个电脑只关心给自己的信息,比如老王的电脑只有听到“老王听好咯”,才会去关心后面说了什么话并去处理。当然还有一些是广播信息是发给所有电脑的,就用“大家都听好咯”开头。这些都得大家事先约定好了才不会乱掉,称为“协议”。

 

电脑说话的速度越快,一秒之内传递的信息就越多。但电脑说话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声音就糊了。不同房间的回音不一样,温度及空气密度不同,话筒和喇叭的质量也不同,所以说话速度的上限也不一样。以前我曾疑惑外表看上去差不多的网线,为什么有的传输速率只有10兆/秒,有的就可以达到百兆/秒呢? 看来和这个房子的道理一样啊。

 

有些电脑的语音软件我用男声,有些用女声,有些声音尖一些,有些低沉一些。这样一间屋子的空气可以同时多个人说话而不会互相干扰,这叫“频分多路复用”。

 

有些电脑隔得远了点,说话声音听不清楚,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递时衰减了,于是我把一台电脑放在中间,负责把听到的话原封不动往下传话。就像以前的房子太大,皇帝来时佣人们从门口一个接一个大喊“皇上驾到”,就可以把声音传到里屋了。这叫“中继器”。

 

电脑越来越多,声音干扰得厉害,我准备限制一次只能一个人说话。约定好:每个电脑说话之前先听听有没有人说话,没人说话了再说。当然这样做还是有可能发生两个电脑不约而同一起开口(这叫发生冲突),所以再约定开口后还要再听一下是不是有人碰巧和自己一起开口。如果有冲突的话,就随机等一会儿再听有没有人说话。这样就保证了房间里每次只有一个人说话啦。这叫“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按照这种方式来说话的网络就是传说中的以太网(Ethernet)啦,这个最常用了。

 

找我连网的岛民们越来越多,一个房间电脑太多,只要有两台电脑说话,其他电脑就得等着。等得让人心焦啊,我就把他们分到不同房间去,每个房间只放一个或少量的电脑,房间之间隔音,互不干扰。但是问题来了,老王和老徐如果分在两个隔音的房间里,老徐下次找老王要林徽因传记的话该怎么把话传到老王那里呢?

 

该轮到交换机华丽出场了,再之后,就得造路由器了。网络分层也得提上议事日程了,不能再像我现在编的这个软件,各个层次纠结在一起不愿分开。

复旦的于娟,同济的邓宜红

三八节刚在博文中杂感乱弹了一下最近的不幸消息:一个网友的奶奶过世了,一个同事的姥姥过世了,学院的一个司机病逝了,同济李老师的老婆病重,复旦的于娟老师在与晚期癌症作斗争。总以为尽管晚期癌症,总可以挺个几年,没想到最近就获悉于娟老师已经过世了,不禁唏嘘一番,感觉人生无常。

于娟交大本科,复旦硕士博士,进而赴挪威,回国在复旦做讲师,丈夫是交大副教授。2009年底确诊患上乳腺癌,几天后确诊已经晚期了。看她的博客,她是“给医生拍了桌子逼他给我开核磁共振检查单。检查单开出来,竟然要排队排到3个星期以后。” 还好她留学时结识的死党在挪威使馆上班,当她满腔愤怒地给死党打了电话后,死党一个电话搞定,五分钟后告诉他后天可以做检查了。结果查出来已经晚了。看其博文,乐观向上,明知正在赴死,却不时拿自己的病情开玩笑,遗憾的是这么快就撒手人寰,留下年迈父母和年幼的小土豆,还有未竟的家乡的公益事业能源林。

再看同济的邓宜红,所幸生命危险已过,已经有吞咽动作了,有时有些意识了。2000年12月28号在德国留学时发病,在国外被耽误了,脑部出血,心脏手术、开颅,一系列折腾本已好转只是偏瘫在床,可惜今年年初病情恶化,同为同济老师的老公的博客就变成了每期感人的病情报告,但至今她仍未苏醒。看她同学对她的回忆,当初她和她老公谈恋爱时,导致李老师没能通过教授评审,于是她就直接找校长质问,宋庆龄可以和孙中山结婚,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和李老师恋爱。校长说你怎么好和宋庆龄相提并论,她反问:你怎么知道我不能和宋庆龄相提并论?可见当初的风采,可惜这么多年被疾病拖住了。据熟悉的人说她的老公也是有侠,有义,有才气,敢担当,只是命苦,从小到大该有的不幸都赶上了。

上海的三大名校都感慨完了,再感慨一下家乡的一个中学。之前在联合早报网上看到转载凤凰网的消息,一个中学教师砍伤女生,再跳楼身亡,真相众说纷纭,绯闻、在公安局工作的强势家长、屡经坎坷备受羞辱的教师、受雇的打手,让真相更是扑簌迷离。但无论如何都是几方面都输掉的最坏结局。

 

三联生活周刊也做了详细的报道。热点链接中两个报道正好放在一起:

郭艳东之死:一个老师的内心绝境

于娟和她的生命日记

雪至寒则捏不成球

雪一捏就成雪球本事天经地义的事情,小时候看到书中画的雪花都有很多角和毛刺,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雪花加上压力一捏,这些角和毛刺互相咬合,就绞在一起了。小时候玩过一种植物的果实,是带有很多毛刺的球,往衣服或者头发上一搓就很难取下来了,道理是一样的。

刚到美国时便碰上下雪,发现这里的雪很难捏成雪球,不管怎么用力捏,一放手便呈粉末状散开了。当时以为这里积雪时间太长反复融化后变成冰渣和雪的混合物了,所以捏不成团。但有时这雪又可以滚雪球了,只是不像小时候的雪那么好滚,于是怀疑是自己的技术问题。

今年滚了一个大雪球,总结经验觉得是要有足够的压力把地上的泥土一起卷起来。但后来又下了一场大雪时,发觉即使新下的雪,用力捏也捏不成球。

看来以前的假设都不对,新的假设是:天太冷了,等温度接近零度时就很好捏雪球了。分析一下:捏雪球其实是给雪花一点压力,根据中学时学的,压强变大溶点降低,于是雪花的会有些融化,然后手放松后压强降低又冰冻起来,从而把雪花粘结在一起形成雪球。看来压力的作用不是把小雪花的毛刺压在一起,而是让雪局部融化。

只是一个猜想,等后来天暖和一点后,验证一下,果然,哪怕是陈年的积雪也一捏就成球了。

以前滚雪球的经验也找到了依据,将地上的泥土粘起来之所以就更容易滚雪球,是因为地表温度更高些,雪更容易在压力的作用下融化。之所以雪球滚得大了以后更容易滚,不是因为重了以后更容易吸附周围的雪,而是重了以后产生的压强更大,使得雪更容易融化。之所以小时候的雪球更好捏,是因为小时候的天气很少到零下七八度,而这里动辄零下十几度,太冷了,就很难通过压力让雪融化了。

经验教训:很小的时候不可能理解压力、溶点这些问题,但对各种现象还是会给出自己的解释。长大以后学过这些原理以后,尽管学得也很透彻,也会用这些原理分析绳子割冰、溜冰等问题,但平常熟视无睹、自己又朴素地解释得通的现象就成了盲点,不会想到用科学的原理重新解释一下。但当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发现了新现象新问题以后,原来的盲点就会暴露。一开始总是会试图修正原有的解释,但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全新的解释。或者用已有的理论解释新现象,或者产生新的理论。

想想科学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Google了一下,发现正解到处都有。只是当原先的朴素的解释没有碰到新问题时,连就这个问题Google一下也想不到呢。

烧开水的气泡从哪里来

烧开水的气泡从哪里来?以前一直以为是因为水中溶解了气体,加热以后气体从水中浮出。以前养鱼玩时也得到旁证,看到资料说冷开水不能养鱼,因为水烧开后水中氧气不足。

 

前两天烧开水时忽然想看看水沸腾的全过程。打开锅盖,看着锅底逐步冒出很多小气泡,小气泡逐步浮上来,在浮起过程中合并成大气泡。随着温度上升,冒气泡的点越来越密集,每个点冒气泡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直至每个点都像机关枪一样不断地喷出气泡,心里不禁想到:这么快的速度,是不是什么时候会把水中溶解的气体全部蒸发掉?

 

想到这里,心里一惊:如果水中溶解的气体蒸发完了,就没有气泡了。一锅开水怎么烧都波澜不惊不会沸腾,这倒是很吓人。但现实中却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况,一定是哪里错了。

 

于是做思想实验:如果这火一直烧下去会怎么样? 很明显,最后烧干了。在烧干的最后一刻,可以想见那几滴水是如何沸腾着变成热气的。

 

于是豁然开朗,原来烧开水时的气泡大部分不是溶解在水中的气体,而是过热后蒸发的水气。

 

仔细一想,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发现,每天烧水不是看过这么多水汽么。而且高中学习过高山上的水由于气压低不到100度就沸腾了,这些都是和水的汽化有关。

 

只是,从小到大却一直以为烧开水的气泡只是水中溶解的气体。

咏春

去年四月,鲜花盛开。主要拍远景。

今年四月,鲜花又开。刚看了说明书,会拍背景模糊的特写了。拍特写最体会到没有三脚架的痛苦了,

P1040221

P1040229

P1040235

P1040224

花蕊中的昆虫

P1040215P1040218

 

P1040242

 

 

P1040243P1040248

 

P1040156

P1040210

P1040212P1040225

院子里满地蜂窟。

P1040193

又见校园风车阵:

 

P1040175

 

树洞上封了铁皮,铁皮上的绘画

P1040176

我的考试作弊经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考试不能抄别人的,所以我一直极力遵守着考试不抄别人、也不让别人抄自己。但其实我的学生时代还是有几次作弊的,有时候会想:连我这种人都作弊过,一生中从来没有作弊过的学生能有几个呢?

 

最没有负疚感的作弊:

小学,本来是保持作弊零记录的,但在最后的小学毕业考中晚节不保。毕业考和升学考不同,升学考比较正规,决定着是失学还是后面可以继续读初中、以及能否读乡里的中心中学。而毕业考大家都知道肯定都能考过的,因为不可能读了五年小学却拿不到小学毕业证书。既然毕业考是形式一下,就因陋就简,没有大教室,就让大家把课桌搬到操场上露天考试。场地太大,监考老师太少,同学们考试就不安分起来,开始相互跑动,相互串门,老师也管不住。面对诱惑,我顶住了,坚持独自考试。

 

考了一半,天上突然下起雨来,大家都很兴奋地再把自己的桌子往教室搬。这么多班级、每个班这么多学生,一窝蜂地冒雨搬桌子往教室里挤谈何容易,场面乱作一团。我们很兴奋,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玩的考试。教室里太乱了,大家搬着桌子挤得动弹不得,在长久的等待中,我终于没能坚持原则,和边上的同学对了一下试卷的答案。

 

这次作弊,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环境所逼的问题,心里也没有任何负疚感。

 

最名副其实的作弊:

初中,一次历史小测验,很多填空题都答不出,心里慌了,算一算要不及格了,那时很难想象自己考不及格的场景,于是在临交卷时瞟了一下同桌,填了几个历史年代上去。至今仍对当时的心理活动、场景细节、坐在哪个位置历历在目。

 

这次作弊,是无法作任何辩解的作弊,是“吾日三醒吾身”时常要分析的。

 

不作弊的最高境界:

高中,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没有一次作弊过,连这个念头都没动过。倒不是我学习成绩怎么好,那时其实一直在一二十名徘徊,觉得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都成问题。没有作弊也不想作弊是因为有一个最高目标:考大学。所以即使考试时把答案放在我眼前我也不会看的,因为那时感觉高考是最公正的考试,平时的考试只是一个自我检查的手段,作弊对达成高考目标没有任何用处。不过其实压力还是挺大的,我的成绩一直到高三上学期还在十几名的位置,还好上帝保佑,高三最后一个学期,期中考到第11名,期末预考考到班里第五名,高考考到班里第三名。终于进了日后还算是985的大学。

 

本科,我没有考试作弊,因为我将考试当作证明自己的一个机会。既然要证明自己,抄袭的话考得再好也不会提升自己的价值感,所以考试作弊同样完全失去了意义。

 

看来,预防作弊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作弊失去任何意义。

 

作弊的最高境界:

不作弊并不妨碍我研究作弊。读大学时虽然还想不到日后高考竟然也有林林种种的高科技作弊手段,甚至形成作弊产业,那时也没有网络爆出各种千奇百怪的作弊方式,不过我还是想到过一些有创意的作弊方式。尽管没有必要去实施,但还是给自己带来一些成就感。

最让我觉得有成就感的一个方式是利用计算器的存储功能。学工科考试时要做大量计算,因此规定要大家自己带计算器。我就在想,计算器里其实有存储功能的,那些要我们背的各种常量如果存储在计算器里的话可谓神不知鬼不觉。更进一步,如果把这些常量作些运算,比如开两遍根号再存起来,这样即使监考老师看到计算器里存了个数字,也不知道它是和考试有关的。然后自己计算时做两次平方就还原了。再进一步,把一些简短的文字用汉语拼音写出来,再把拼音转成数字,再作几次运算保存在计算器里……不知不觉应用了密码学的原理了。

如今我研究电影里的植入式广告,惊觉我本科灵感突现想到的作弊方式竟然和植入式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处。植入式广告的最高境界是将广告和电影溶为一体,哪怕告诉你这一段有广告,你都很难发觉里面植入了什么广告。作弊的最高境界是把作弊和考试溶为一体,不用偷偷地看小纸条,不用带着隐形的无线耳塞——这些一旦抓住就再也抵赖不掉。按照最高境界的做法,考试时按照要求用计算器解题时,就是作弊的过程,一点都不用偷偷摸摸。监考老师哪怕盯着你的一举一动,哪怕他告诉你在作弊,他也无法知道你哪步按键动作是作弊。哪怕监考老师知道了这种作弊手段,翻出了里面存储的常量,也可以轻松地说这是以前计算的中间结果而推脱掉,不会有人想到这个看似随机的数字经过只有你心里知道的几个运算步骤后会和哪个常量有关。这里面其实也有不少密码学的原理在里面。

写这些有没有诲淫诲盗之嫌?其实我的观点是很多东西就不该去背,而是应该在用的过程中自然记住。所以在我对所上的课有绝对的自主权后,全部开卷考试,这样就自然让很多为了记忆而作弊变得没有意义了。

 

不拒绝别人作弊:

本科之初,我一如从前,考试时谁要想看我的试卷,马上将试卷遮住不给看。但之后我逐步放弃了这一原则,最直接的原因是评三好学生。我们班的学生成绩都不错,成绩超过三好学生要求的人数比分到的名额多,于是每次都是全民公投决定谁是三好生。我一方面比较内向,一方面又拉不下面子去拉选票,所以尽管成绩不错,也乐于助人、参加集体活动,觉得自己道德够完美了,但每次都票数不够。那时三好生是我内心中证明自己、取得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最重要标杆,几次落选后,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原则,谁想考试时转头看我试卷就看吧,我只坚持自己不抄别人、也不主动参与别人的作弊就行了。用Google的话来说,就是“不作恶”。

 

 

思考题:

如果我是教文科的老师,可以出如下两难的思考题给学生讨论:

1. 就事(作弊)论事:

XYX的博文说自己考试作弊过,考试作弊有追究的时效吗? 从法理上看是不是以后需要诚信的事情都不能让XYX插手了? 但如果大家都作弊过,已经找不到几个没作弊的人了,该怎么办呢?  ——一方面,如果XYX可以逍遥法外的话,如何警示后来人? 法理的权威如何维护?  另一方面,如果XYX从此就诚信破产再不能原谅的话,那么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够存活?那些需要诚信的事情找谁来做?或许只能找那些善于伪装自己但其实更没有诚信的人来做。如果需要一个赦免机制的话,对哪些事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赦免? 谁来制定这个规则? 如果这个规则不和国外接轨,那将是国际笑话,让人看到天朝的诚信已经差到了什么样触目惊心的程度。如果和国外接轨,最终可能又是把天朝的人悉数打尽,没人可以做事情了。

XYX作弊过,以后XYX如果揭露谁谁谁作弊了,是不是就没有任何公信力了?如果某某某作弊被XYX抓了,某某某是不是只要说XYX也作过弊,就可以免除责任了?如果某某某作弊被XYX抓了,私下拿XYX也作弊过找XYX私了。XYX将陷入一个讽刺性的境地:如果坚持原则做好人的话,XYX就会变成坏人,身败名裂。如果接受小恩小惠做坏人的话,就会继续成为好人,保持好人形象,你好我好大家好。XYX该何去何从?

XYX最后允许别人作弊,是情商提高了、更像正常人了、值得鼓励,还是为了私利放弃原则同流合污、需要批判?

 

以上问题请跳开考试作弊,从更高的角度结合当前多个社会热点来讨论。

 

2. 就事(博文对他人的影响)论事:

XYX的小学毕业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是一个教学事故。是否应该追究当时的老师的责任? 这些老师可都是认真尽职的老师,只是限于当时办学条件再碰上突然降雨导致了混乱。就像去年东莞东站列车员春运时做好事帮乘客爬窗,结果该反省为什么春运年年紧张的有关部门没事,反而是东莞东站站长书记被免职,免职的理由也是十分充足、无法辩驳的。XYX的博文如果导致好人遭殃的话,XYX是不是又犯错误了?

从更高的角度看,正直的人揭露有问题的事,经常会牵涉到本质上不错的好人。最终结果往往导致好人被处理,真正该对问题负责的人却总可以无恙。这样,正直的人还应该揭露问题吗? 就像XYX连揭露自己考试作弊,都会牵连到n年前的老师,XYX该何去何从?

——XYX对此的做法是只写对好人无害的博文,否则坚决不写。比如XYX的小学老师们早就退休了,不会有问题了。

进一步的思考题:XYX不勇于揭露社会问题,是不是不诚实、懦弱? 从道德的角度看,连高知人群都对身边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批评不批评透,社会的改良还有救吗? 但从现实的角度看,好人遭殃了,对深层次的问题却仍旧没有真正的推动作用,只是满足了自己的道德观,这样是不是很自私?

 

补充许仙同志的博文作为进一步阅读材料:

前天学生面试,有一个老师迟到了,本来这也是一件小事情,迟到5分钟。谁也不想迟到的,既然迟到了,领导说几句话,过去就好了,下次不要再迟到。可是这位先生确是在有面试的间隙不断地在问到底是几点钟开始?怎么还开会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说,下午面试结束在填表的时候还说这件事情。我彻底晕倒。

工作、生活不能太随性,但是也不必要太苛求,偶然犯点小错误也是生活增加点调味料。于是,我实在耐不住我那臭嘴,我说了他几句,想想后悔,不应该这样说同事啊。结束后,我说,这点小事,你还纠结啊,过去就过去了。他说,终归不太好,人家会想的。我说,你又没有影响整个工作的进程。到这里,我就应该闭嘴。可是我的闸门没有关住,又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起来:你这个人太追求完美,太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样子生活的太累了。这时候我还是没有关闸门,继续:你看,你小时候肯定特别漂亮,很乖的,学习成绩又好,肯定特别讨大人老师的喜欢,然后又考上一个很好的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这一路走来肯定特顺利。可是你这样太累。我真是38,13啊,跟人家又不熟,呱唧呱唧说这么多。

不过,从他身上我也想到自己该怎么教育兜兜,不能管孩子管太多,允许他调皮,允许他耍耍他的小狡猾,不要去点透他,允许他经常犯点错误。不要等到长大了连犯错误都不会,犯点小错误纠结老半天,岂不是很累?

我给许仙同志的博文留言说: 还说别人呢,你自己不也在纠结么,后悔应该早点闭嘴。

许仙回复我说:我写过就算结束了,垃圾算是倒给你了。

许仙看了我这篇博文,该取笑我了:你看,你当初还说我呢,你可是比我纠结多了。

我看了倒是有点恍然大悟。每个人都应该有犯错误的权利,如果我初中时不把考试不及格看得那么严重,也就不会犯错误了。这倒有些辩证法的味道,小错误不断,才会大错误不犯。更重要的是,人可以活得更轻松些。“吾日三醒吾身”,只适合少数圣人和少数不反省自己的凡人。对于大部分活得不轻松的好人,还是应该更人性化一点。按照上帝的观点看,人生来就有罪,即使信了上帝,也会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就像做父母的允许小孩犯错误一样,上帝理解人们的软弱,先认错、再得赦免就行了,这样人反而能活得更轻松。信上帝的人常说人不是靠自律、不是靠不犯错、不是靠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来得救,而是靠信而得救。不管从科学上看是如何的不科学,这种教义倒是符合心理学上的某些道理的,能给人更好的生活。这点上倒是和前面的思考题那样有很多两难的问题。

 

博文写完,垃圾倒完。虽然我的垃圾多了些,倒完以后还是一样干净的。

老外考汉语

 

周六下午,学校里举办汉语桥比赛,属于第二届美东地区大学生中文比赛,第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纽约预赛。一年多没看中文表演了,哪怕听着音调很怪的中文,也比听英文放松呀。

 

女主持人应该是个中国人,男主持人虽是老外,发音异常标准,让人想到大山。

P1030972

 

中间的游戏环节:外国人汉语水平测试。这么多有中国特色的“意思”是什么意思?真要换个词解释一下对我们中国人都还是蛮难的,不要说老外了。前面几个“意思”还有人能答出,到了后面就只有发呆的份了。到了后面考“神马都是浮云”时,主持人只得跳过去了。

 

P1040020

P1040021

 

 

开始几个选手的名字听着雷人:爱财女、喂蔬菜…… 打出字幕发现其实是艾才女、卫素菜……

背景投影的巨幅中国话很有中国味。高级组的演讲还是不错的。笑料最多的是有个老外编了他和阿Q及孔乙己的故事,非常幽默。最感人的是有个老外讲了他和中国农民工的故事。

 

 

P1030975P1030977

 

 

中场休息,校长接受客串的湖南卫视采访。

 

P1040009

 

校长讲话,一分钟不到就讲完了。

P1040017

 

最精彩的是才艺表演:

 

剑术:

 

P1040034

 

水袖舞蹈

 

P1040056

 

 

舞蹈,有三名选手都用《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故乡的民歌,刚成为敏感词。

 

P1040057

 

P1040106

 

绘画

P1040064

 

演奏:

P1040077

 

舞蹈:

P1040081

 

两个老外选择了《童话》

 

P1040087

 

武术,练武到底不一样,之前演讲时就中气十足。

一直没明白 Pi Qua是什么拳,回来网上一查,原来是劈掛拳。"pi qua quan"在google搜索到4960条记录,"pi gua quan"在google搜索到7640条记录。看来q、g不分还得继续下去。俄亥俄州有个城市叫Piqua,或许这个是源头。

劈掛拳和太极拳:

 

P1040093P1040099

 

 

这位哥们唱着凤阳花鼓,唱了一半突然拿出手绢来扮女装,给人最深印象。

P1040118

 

一曲《春天里》荡气回肠,一直到睡觉我头脑里还萦绕着:如果我老无所依……

P1040123

从教十五年:我适合做教师吗?

我适合做教师吗?

高考报志愿时,班主任感慨道:做教师的都不愿意自己的小孩报师范。但我却觉得师范其实也蛮好的呀。大学期间看望班主任时,聊起我声带有了疾患,班主任说:不要紧,反正你以后不做教师。但我心里却是另外一个声音:我以后就准备做高校教师呢。

尽管知道自己不适合上课,但在读书时心里就很清楚,高校教师最适合我:以做科研为主,偶尔上一门课。教学科研两不误。本科时校报上报道了一个年轻老师,之前28岁就做教授了。其实只要不是混日子的,有点追求的老师最后总是可以做到教授。所以那时我的目标是做大师,而不是

做工匠和专门家。算一算,如果每个台阶都提前一点的话,28岁做教授也不是不可能的,之后就不用为了职称而做事情,而是可以纯粹为了学术而学术,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刚到上海时,我就瞄准着先做学术大师,再做院士去了。但是没想到十五年来却主要以上课为生,学术之路,竟是如此的艰辛。越是追求的,越是得不到。以致后来不断扪心自问:我真的适合做教师吗?

1. 阳光灿烂、充满干劲的日子

去上海之前,我对上海既崇拜又排斥,就像出国前对美国既崇拜又排斥。

同事理所当然地以为我愿意做上海人,就像现在周围的人都理所当然地以为我愿意移民美国。同事说:就像早期华人移民美国一样,第一代人都奉献了,要到第二代才能真正融入上海,被周围人看成是真正的上海人。但是我心里却觉得上海哪里都不如南京好。上海话土得掉渣,没有绿化,没有山水,空气和水都有异味,唯一的好处是:各种制度比较规范。尽管关系、人情也很重要,但还是给只有实力没有关系的人留着大门,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

到了上海,没有想象中的排外,甚至上海话也不用学,以致15年了、老婆也是上海人,但我却不会说上海话。

上海以它的热情让我处处感动着。报道那天,我觉得很疲乏,人事处的老师问我怎么脸色这么黄,我说大概没睡好。结果人事处的老师硬是拉着我去校医院,和医生讲清楚情况先给我做诊断,结果一量体温,将近40度。我很感动,幸好这位老师带我来看一下,不然我都不知道我发烧了。大小领导都没有架子,对下属的关心具体到每个细节,小领导甚至骑着自行车带着我跑。新部门不需要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只需要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周围同事都是年轻人,大家充满干劲。

工作的日子是充满激情的,读书时不清楚自己会做什么,工作几个月后就非常具体、非常清晰地明白自己能做哪些很有价值的事情,而且可以做得很好。我终于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100%的信心,过渡到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是100%的信心,找工作时被打击掉的自信全部回来了,而且是建立在大量工作经验基础上的非盲目的自信。

那时的教学理念即使在现在看也是非常先进的。十五年前,就已经全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多媒体教学、强调动手能力。一人一机边讲解边演示边辅导学生动手,后来学生所修的学分也被国外很多高校承认,如果学生以后出国读书的话,相关课程的学分可以带到国外去。

随着工作如火如荼,各种荣誉也自动纷至沓来,超出了我的期望。不需要我去争取,我只要把每一件事主动做好就行了。人在顺利的时候,坐着不动都挡不住好运气。那时的一切似乎如做梦一般。

2. 艰难的科研路

就在一切顺利得不能再顺利时,心中的危机感其实一直在不断加强。尽管工作上如火如荼,但科研却没有任何进展。领导也带领我们日夜加班不断地写方案、投标,但大部分都属于白忙。

学工科的却没有工程项目做,搞计算机的却没有充足的计算机。愿意舍弃一切去做的科研却最看不到未来,完全靠自己的兴趣、业余时间来做。

工作三年,决心将读博付诸实施,知道领导不可能同意出国读博,知道老婆不可能同意到北京去读清华,读本单位么,但周围人都觉得本科硕士这么好的学校,人生最后的学位虽然是211高校,却明显是个下坡路,不合算。最后读了老婆高考时梦想而不得的高校,让自己又多了一个母校。

读博才发现理科和工科的区别,从工科到理科,过去的思路是做工程,能做出来用是硬道理,这个价值观在理科环境中被彻底颠覆……

博士期间也是充满干劲,虽然和很多博士一样承受着巨大的毕业压力,总算按期毕业了。但毕业之后科研仍旧没有出路。我不禁对我一直以来从未怀疑过的论断产生怀疑:我适合做科研么?

戴世强老师前不久发过博文:入晚,研究生在做些什么。说很多研究生晚上尽管对着电脑,却是在看电影、打游戏。我刚工作时尽管研究生已经毕业,但每天晚上也是泡在和机房连为一体的办公室,不过我是正正经经在看资料、学技术。高中同学二十年聚会时,一位同学过来对我讲当年的轶事,他当初到上海找工作,借宿在我的宿舍,吃完晚饭问我晚上准备到哪里去,我实话实说:去办公室。结果他只得郁闷地跟我到办公室呆了一晚上。我猛然想起当年的场景,不过如今我的情商大有长进了,马上意识到当年真的是有问题:人家大老远到上海来,问我晚上去哪,当然是问准备带他到哪儿去玩啦。结果我当年却没体会出这层意思来,而是把它当作问答题来做了。

曾庆平老师前不久发博文:你是不是块做科研的料。对照着自己看一下:浓厚的兴趣——我是干一行爱一行,对什么兴趣都很浓。陈景润撞电线杆和牛顿忘记自己吃过饭的轶事对我已经不稀奇,兴趣浓时我的糗事还要过分。独特的思维——我的思维也算独特了,想法经常和一般人都不一样。"你经常浏览本领域的最新文献吗?你善于将文献报道结果跟自己的实验挂钩吗?你可以将分散在你看过的文献中的重要结果或关键句子串联起来吗?你在本领域已经做出了一些有潜在影响的研究成果吗?"——怎么看怎么都像在说我,只是最后一条潜在影响的研究成果至今还没达到。敏锐的眼光——我的眼光够敏锐了,虽然不是经常敏锐,但已经有很多次,不管是研究方面的还是商业方面,看到A,我就会想到B,然后会发现大师们在看到A时也想到B并做出成果了。超强的动手能力——这点我是最不缺了,学机械时开机床,学电脑时编程,想到的东西总能动手做出来。

反过来看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不适合做科研的情况。徐坚很久以前的博文: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一心想挣大钱、渴望尽快致富的人,还是别去做科研的好。”——很多人在工作了一两年后就放弃了梦想一心赚钱,我虽然不断提醒自己赶紧赚钱,但内心还是宁愿两袖清风,也要成为大器。“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适合做科研”——这点我最不怕了,没有我吃不了的苦、坐不了的冷板凳。“智力平平、缺乏创造力的人,做科研会很累。”——创造力我最不缺了,各种灵感总是装不下到处溢出,不管本科、硕士还是工作以后,一直到现在,都经常被好的想法兴奋得难以入眠。“对科学发现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好奇心和兴趣的人,还是不做科研的好”——我对什么都怀着好奇心,至今仍然没有减弱。

刚出国时看到一个学生的签名改成:“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感到很有道理,大家都奔着名利去了。去查了一下这话谁说的,原来是校长。于是就逆反了一下,想来我也曾经为了学术而学术,并且比周围人多坚持了那么多年,但不要说大师,成个真正的专家都不容易呢,就是饭碗都不牢靠呢。

看来看去,还是想不透为什么这么艰难。理论上,我觉得只要自己努力,给我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土鳖应该也可以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但为什么却做不出呢?

3. 跳槽的纠结

读博士不久,工作单位高层变换,刚开始还保持着如火如荼,但之后逐渐黯淡,之后几度高层变换后,越来越不清楚未来怎么样了。

博士毕业,虽然早已经知道本科时规划28岁做教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看自己,这个年龄段该有的都有了,人生到了最高点。但自己也很清楚,外在的虽然到了最高点,内在的实力早已到头开始下滑了。从前每天的每一个时段都有收获、有产出,什么时候偷懒了便觉得自己浪费了生命。如今却经常无所事事,内心越来越彷徨,依旧没有项目,没有科研。有一段时间看到报道说有白领一边上班一边拿出一半工资办公司,这样即使公司倒闭了,上班的工资依旧可以维持正常生活。我也动过心思去找个外企呆着,拿外企的一半工资自己给自己立项做研究。这样可以把科研真正完全作为自己的兴趣,哪怕科研最后全部白忙活,也不至于一事无成。

同事说我什么都有了反而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了。似乎对,似乎又不完全对。我仍然在追求科研,但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单位本身又没有科研要求的氛围中,只靠自己的兴趣能走多久?

参加工作七年之痒后,非典肆虐的日子,科研依旧看不到任何希望。树挪死,人挪活,我开始了跳槽回母校的面试。从211跳到985,工作的学校更有名气了,收入更高了,机会更多了,工作时间更灵活了,似乎找不到理由不跳槽。一切重新充满无限的希望、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但是我仍在犹豫,就像当年司徒雷登在南京久久徘徊不愿离去一样在故校徘徊等候,就像当初我离开南京到上海时对南京的幽幽期待一样。而这次的感觉更甚,第一个工作单位给了我一切,是我之前从未遇到过的福地,有着熟悉的同事,我很清楚,未来的再不会有这样的福地了。

新单位同事问我为何要跳槽,我竟然想不出很清晰地理由来,只得很模糊地说:机会。是的,新单位有潜在的机会可以拿到项目。老单位有同事问我为什么跳槽,我说一直没有项目做,老单位的同事说:如果真的只是项目的话倒好办,学校里面关系太复杂,很多关系还没理顺。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跳槽,我价值观从来都是不惜代价崇尚从一而终的,无论对单位,还是对领导,但似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让我不断违背我的价值观。

犹豫之中错过了办手续的最佳时机,跳槽的代价变得惊人,得放弃七年奋斗到手的一切,一切从零开始。然而,继续犹豫了两年后,依旧看不到未来,跳槽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经历过弃文从理,弃机械从计算机,弃工从理,如今,终于放弃了九年工作所积累的一切,甚至放弃了读博士时的专业,我跳槽了。这是一生中唯一一次跳槽,也是做事最犹豫的一次。就像一盘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下得很好的围棋,已经到了收官的时候了,却不得不自己违反规则、违反自己的价值观把棋子全部打乱从头重来。这个决心,不到万不得已如何下得。不过我心里很清楚,当我已经不能创造价值的时候,离开是迟早的事情。

4. 出国

离开了故校福地,新单位依旧以教学为生,科研只是个人的选择。新的同事、新的事业、新的梦想。虽然一切从零开始,但依旧相信只要努力,一切都是可能的。

但人不顺利的时候,喝碗凉水都会噎着。理想主义在故校保持了9年之后,终于在新校飞了一阵子以后彻底终结,人生目标不断滑落,不管教学还是科研,都只希望保着饭碗了。

上帝似乎关闭了所有的大门,但推一下发现出国的大门其实是虚掩着的。新单位工作六年不到,我被迫去推这扇门,结果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新单位的七年之痒还差几个月,我飞到了美国。

谁都没想到,美国竟然成为我新的福地。历史竟然和我刚参加工作时如此惊人的相似,美国人民用比上海人民更大的热情感动着我,共产主义理想在这里体现得更充分(虽然他们不认为这是共产主义)。工作所用到的技术,和我刚参加工作时何等相似,工作如鱼得水,充满活力,受到全方位的正面的鼓励……

5. 从教十五年,桃李满天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出国一年多,便赶上自己从教15年了。儿时听到某某老师从教多少年时都会景仰的,虽然比不上几十年从教的老先生,但十五年毕竟是个小坎了,值得自己给自己记念一下。十五年前的九号,我在南京到上海的列车上,十五年前的十号,我到了人生第一个福地去报到。

十五年过去了,孔子弟子三千,听过我的课的学生即使没有三千也差不了太多了。桃李满天下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所有老师的心愿,数数听过自己课的学生,虽然很难统计覆盖了多少省份,但来自全国各地、遍布全国各地是毫无疑问的了。再从国家看,过来上学的和过去深造的都算,不完全地数一数,中、美、韩、德、新加坡、爱尔兰等等好多国家。再不完全地算算从事的职业,既有google、微软、IBM、Oracle、SAP、HP等外企,也有各种国企、私企、高校,职业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可以算作“满天下”了。再看青和蓝,毕业的同学中,赚钱的不少人工资比我高,做官的不管哪一级都比我这个群众官大,做技术的做过的项目比我多,到美国名校深造的,不管去哪个学校都比我这个土鳖的母校牛……可以算作胜于蓝了。

再想点扫兴的事,桃李遍天下了,青出于蓝了,但有多少可以归为自己的功劳呢? 有些同学出国时是找我推荐的,这个好歹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更多的同学,所起的作用其实接近零,偶尔能有个别小事能够触动个别同学就已经不错了;对有些同学,说不定自己教书育人所起的作用反而是反作用。更何况自己本来就不成功,不误导人家就不错啦。

不管如何,还是有同学毕业了还记得我的,只要没真正耽误多少学生,而对少部分学生能起到好的作用,自己的人生就总还有价值,也就值得为自己记念一下。

6. 回国

这里的人说话口气都像是我不会考虑回国,但我每次还是说要回国。一个基督徒帮我解释我的动机:He wants to keep his promise。

有时也常常疑惑,为什么要回国呢?我无意做官、无意开公司、无意赚很多钱、无意在国内莺歌燕舞,只是想带几个学生做做科研,碰到愿意学的学生把我的所有经验、所有技术倾囊相授。哪里不是我的归宿呢?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华罗庚说: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但是如果科学家在国外对祖国更有用,科学家该何去何从呢?

无论如何,直觉仍旧是到期回国。或许,这就是宿命。或许,只是割舍不下国内熟悉的中文环境和亲朋。或许,就像一个单恋的人,不到最后的时刻不会放弃美丽的幻想?

无论如何,给自己一个期限,遵守诺言和流程回国,等到自己40岁时,如果仍旧看不到任何前途的话,就放弃科研的梦想,放弃教师梦,在41岁再度出国,找个企业呆着,用上海一套小房子的价钱到美国买两套花园洋房,工作上往十几万美金的年薪去努力,过过真正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吧。

从教十五年,可以退休了拿退休金了。41岁起在美国工作到55岁,又可以拿美国退休金了。拿着两份退休金,环游世界去吧。

又梦游了。

从教十五年:今晚我是我的读者

十五年前的今天,我拿到硕士毕业证书。不知不觉,竟然已经快从教十五年了。今晚,我是我的读者,阅读久远的记忆,阅读青春的日记。

1. 教师梦的萌芽

每个人的梦想都离不开所处的环境。最早的记忆是在四五岁或六七岁时,父亲任教的学校一个老师退休了,大家开个茶话会欢送一下。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开会时有很多花生吃,有一阵子我一直把茶话会当成是茶花会——一边喝茶一边吃花生。印象再深的就是校领导对他的高度评价以及那一连串排比句:老七同志虽然退休了,但是…。这个句式重复了N遍,让我很羡慕老七同志的。因为从我这个小孩的角度来看,老七同志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现在想来就是最最底层的基层教职员工,甚至似乎还算不上上课的教师,但退休的时候得到了这么高的评价。我就在梦想我退休的时候茶话会会怎么样呢?

小孩的脑袋总是和常人不一样的,我现在再回忆这个事情时,突然意识到,在我童年还记得的有限的几个名字中,“老七”这个名字应该是理解错了,肯定是老戚同志,而不是老七同志。

 

2. 从语文老师到爱因斯坦

小学,初中,高一,一直铁定地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做语文老师或做作家。摘录整理了大量的阅读写作资料,从观察积累、审题构思、行文修改,到字词句章、各种文体和各种表达方式,摘录了所有自己能读到的书,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出复杂的体系。那时还自己给自己办杂志、写各种专栏,自己为自己的杂志做美工、装帧。回头看看,虽然很粗陋,但很惊讶在中考、高考的重压下竟然做了这么浩大的一个工程。

高二开始了艰难的文理分科,做语文教师、作家和做爱因斯坦都是我的梦想。但几乎是瞬间我意识到了自己成不了语文老师、也成不了作家。作家需要外向的性格、口若悬河、需要丰富的阅历,这些都是我不具备的。我的初中老师也建议我读理科。此外,我的文科成绩比理科好,当时周围人的说法是文科好应该读理科,高考时便于靠文科把分数拉上去。反之如果理科成绩好应该读文科。在反复煎熬中终于下定决心读理科。令我稍感宽慰的是听到一种说法:一般情况下,能读理科的都去读理科,实在对理科读不进去的人才去读文科。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抛弃从前一切的努力,从零开始。当时感觉很悲壮,如今想来还是对的。如果真的从事文科工作的话,做官我会很痛苦,说不定像合肥工大的团委副书记那样跳楼了;做诗写散文对我的多愁善感是雪上加霜,我会像海子、三毛那样自杀。还是理科让人理性些。

 

3. 家教,高开低走

读起本科才知道理科和工科的区别,自己再努力也只能是工程师,不可能成为爱因斯坦了。但那时社会上刚开始流行做家教接触社会,对举着时髦理论的社会大潮,我从来都紧紧跟进生怕被拉下。况且我本来就好为人师,于是去刚成立的家教中心报了名。

第一个家教是辅导人家考研究生,我也乘机在假期自学了专业课,害得父母以为我专业课不好假期也得抓紧补习。其实我是去参加免修考试,可惜差几分没能成功免修,新学期还得认真地和大家一起去上课。所教的学生考研后来也没通过,不过我辅导的专业课他是考过了,只是栽在了不归我管的英语考试上面。这个是我最学以致用家教经历,之后在系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教师梦》。

第二个家教是教一个大专毕业的人补习数学,第三个家教是叫一个职业高中的学生学物理,再后来,找不到家教了机会了,为了锻炼自己,去卖保健品,一个也没卖出去,最后和同学一起去给一对夫妻公司糊信封,离教师梦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越混越惨。

 

4. 做助教带上机

本科尽管过得很折腾很郁闷,但一条底线我是坚守的:学习是第一位的。本科就有一些教授给我们上课,虽然所讲的一些深刻的道理不是很明白,但读书读得最好、进而读硕士、读博士、做教授成了我本科之后一直不灭的梦想。

实际上我内心是要争取每门课都考第一名的,虽然这个理想太极端,但其结局是保送研究生时我的总评成绩远远高于总评第二名的同学。家里限于经济情况虽然对我想读研究生有些微词,希望我早点工作挣钱,但当我被学校保送读研后其实就不会再考虑其他选项了。

读研究生,整天被搞发明创造和学编程的热情激荡得难以入眠,最后一学期,同时来了两份事情,一个仍旧是家教,是徐俊同学找来的教一个初中生学数学。另一个是徐俊同学联系到到新校区带学生上机。虽然每周要坐校车从闹市经长江大桥横跨长江,来到当时一片破旧的江北,但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校里体验到做老师的滋味,而且学生是真的把我们当作老师了。那一个学期,赚了七十多块钱,可惜之后就开始忙着找工作和毕业了。

 

5. 找工作,从机械到计算机

硕士毕业该读博了,实验室没有博士点,那时没有出国的氛围,也没有电子邮件,出不起邮费联系国外高校,更别提参加TOFEL、GRE考试了。工科学校中,清华是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读博士的去处。

家中其实依旧不赞成,我在犹豫中竟然错过了报考清华博士的截止日期。即使要读博,也得待工作几年才能读了,于是找工作成了第一要务。

大家热火朝天的找工作中,我却不知如何下手。好不容易有个宝洁公司来开招聘会,一场笔试,全校300多人只剩七十多人,我有幸在列,得以第一次进了仰慕的金陵饭店面试,面试结束,我们系的同学全军覆没。

离学校规定的找工作截止日期只有一个多月了,关键时刻,朱斌生同学找我一起搭档找工作,大家都有志于做高校教师,我们骑着自行车,跑南京各个高校,去了就找人事处、找机械系。老师们都是很热情地收下简历,并和我们聊聊,但后面就都没有下文了。不过这一圈跑下来,总算进入了状态,知道找工作是什么样子了。

徐俊同学见多识广,那时网络刚刚出现,他就找到一家公司的兼职去给科技启明星们安装拨号上网。还好徐俊同学记着我把我带上跑了几次,拆机箱、装Modem、装拨号软件和Netscape浏览器,几次下来终于知道网络是怎么一回事情。

在沙塘园门口的橱窗里,看到一张小纸头,上海有一家高校招教师,要求计算机专业。尽管我是机械专业,条件不符合,但仗着自己编程不错、发表过一些代码、又懂得Internet,还是把简历投了一份过去。

没想到来了消息要我去面试。第一次独自一人坐火车去面试,既然花了车票钱来了一趟上海了,就多跑几个单位。面试第二天跑专业对口的宝钢,坐了一上午的车又干等了一个小时,结果一句话就把我打发了。顺便跑了趟复旦,人家只收博士。跑了一趟杨浦区的一个人才市场,也没有收获。为了赶南京的人才市场,夜里2点多坐火车回南京,结果车票的座位还和另一个旅客重复了。半个月后再跑上海等结果,顺便跑了交大、同济,这两个学校也是只要博士。

尘埃落定,在轰轰烈烈的两个月找工作中,专业对口的企业全部落马。唯一比较确定的是深圳一家企业,当时对方寄来了厂房的照片并让我开出期望工资。去深圳可以做自己的专业,工资也高,去上海符合自己的教师梦,但工资低还得换专业。有多少钱可以让我下定决心放弃梦想? 我开了一个对方不大可能答应的价格:4000元。对方果然再没有回音。当时还有南邮处于模棱两可状态,但上海在当时的我看来就像美国一样,心中的天平早已倾斜。

学校规定的第一批找工作签约日期是1月26号,在26号那天狂打电话,偏偏长途电话不通,最后找了在上海工作的哥哥去打听消息,我不想折腾了,上海能定下来的话就签了,不想再去找其他单位了。这种心态也打动了学校,最后的时刻,终于得到可以签约的确认,于是当天将协议书签好快递到上海。

于是我完成了从机械教师梦到计算机教师的转身。努力学了近7年的机械专业,终于被彻底放弃。这是我第二次体验到从零开始。

 

6. 毕业离校。

十五年的今天,我毕业离校。本来硕士毕业后准备在去单位报到前好好玩一玩、休整一下的,很多人则等到一个月最后几天去报到,这样上一两天班就可以拿半个月的工资。

但我的单位催着报到,一个工程正需要人手。做工程比什么吸引力都大,8号下午拿到毕业证,马上去买火车票,只买到10号的火车票,但9号就混上火车出发了。

回望南京,唯一的不足是夏天太热,除了这点不足,有山有水有湖,处处文化古迹,是我最钟情的城市,但却又最无奈。近七年来每一个大街小巷都留着我青春的足迹,带着些许伤感、几多遗憾、带着不甘,我终于还是离去了。

远方的上海,完全陌生的生活在等着我,真正的教师生涯就要开始了。

Franklin公园的温室

 

今天傍晚温室免费开放,温室外景:

P1030874

P1030875

 

温室里正在孵化的蝴蝶。

 

 

P1030892P1030893

 

 

温室飞舞的蝴蝶。

 

P1030907

 

P1030905

 

 

 

动手区域,蝴蝶能看到紫外线,查看蝴蝶眼中的世界,装饰蝴蝶翅膀,透过双筒目镜体验蝴蝶复眼所看到的世界。

P1030927P1030929P1030930P1030932

 

 

内部装饰

 

P1030877

 

 

P1030878

 

P1030884P1030885

P1030886P1030903

P1030958

 

 

P1030959

 

 

各个馆不同的植物和风景。

 

P1030894

P1030896

 

 

P1030908P1030910P1030916

P1030936P1030940P1030918P1030924P1030937P1030952

 

 

各种花争奇斗艳。

 

P1030911P1030912P1030913P1030915P1030901

 

P1030941P1030942P1030943P1030951P1030953P1030962P1030963

教堂的时装秀

 

去IFI的教堂看歌舞表演,最后压轴竟然是时装秀。充分发挥了国际化学校的特点,二十多个国家穿着各自特色服装,两边过道为T台,款款走向舞台中央做造型。

时装秀:

P1030859

P1030862

P1030858

 

 

舞蹈:

 

P1030827

 

歌唱:

P1030809

 

歌唱:

 

P1030798

 

吹奏:

 

P1030781

出太阳,下冰雹

刚经历过春雪,刚刚出着太阳下起冰雹来。响声如雷。

P103077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