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9月 2011

飞盘高尔夫

 

单位门口的草地,高低起伏,小湖喷泉树林,错落着很多这种垂着铁链的设施,有些上面还有数字标牌。一年多前就来过这里,这半年则时时在这里徜徉,熟视无睹了半年多才注意到它们的存在,才知道它们并不是路边的路灯、垃圾箱那种寻常物。

 

P1150500

 

P1150495

P1150494

 

 

P1150488

 

 

P1150492

 

P1150485

P1150486

 

 

草坪中还散落着很多这种标志:14,Part 3,  81 yard。距离从几十米到一百多米都有。

 

P1150490

 

原来这是玩飞盘的地方(我们小时候不叫飞盘叫飞碟,因为我们的方言中盛菜的家伙习惯上称为碟子,而不叫盘子)。

原来玩飞盘不光是你飞给我我飞给你,而是可以站在这种地方向目标飞去。电脑看多了出来休息休息时常看到一些高手在这里,或独自一人背着行囊,或几人一群,拿着几个飞盘,站在这种位置,向着目标甩出飞盘。那飞盘笔直穿过草坪,几乎直接命中目标,一击不中,则走过去补一两,最后将飞盘击中铁链落入目标的圈圈里。然后继续向前,走到下一个位置飞向下一个目标。

 

恍惚间,感觉他们像是在打高尔夫球一样。

 

写完博文,上网查了一下飞盘,发觉里面还是蛮有学问的,光持盘手法就有十几种,玩法也有十几种。

我直觉感觉像打高尔夫球确实没错,草坪中那些带链条的设施应该叫飞盘高尔夫栏,规则和高尔夫类似但更有趣,和高尔夫一样球场也要有18个洞,要设置发球台、球道、长草区、水障碍和界外等。原来我每天来回走过的草坪看似不起眼,竟然是个飞盘高尔夫球场!

 

我的博文题目可以确定了,就叫“飞盘高尔夫”。

 

 

 

 

 

摘一段互动百科介绍的飞盘高尔夫:

“以手当杆子,以飞盘当球,就可以在校园、公园玩起飞盘高尔夫了。每洞距离30米以上至200米不等,目标可以飞盘高尔夫栏、树木、灯柱、地靶等为目标,视距离长短、障碍物难易程度,可以用直盘、弯盘、颠倒盘来接近目标再敲打目标,打完18洞总竿数越少越好。需要掷远实力、左右弯、直盘准度、敲竿的稳定,集飞盘各种技巧精华于一赛。”

 

互动百科其他的介绍摘录几句:

“飞盘,香港称为飞碟”

“飞盘的价格便宜,人人玩得起。最大的好处是,这种运动跟谁玩都可以,甚至你家的狗也可以”

“乍看之下,飞盘构造简单,但是会牵扯到一堆有关飞行、物理的科学知识,像是空气动力学、牛顿定律、白努利原理、旋转物理学等”

 

维基百科:

飞盘高尔夫是一种将飞盘扔进一个固定的目标篮里的运动。据职业飞盘高尔夫协会“这个游戏的目标是在最少投掷数内把飞盘扔通过飞盘高尔夫场至目标篮”。

不为了长寿而锻炼

 

一个卖玩具的摊位旁,华人摊主和我们聊起天。原来他在OSU工作,已经退休,现在陪夫人摆摊。

已经退休了?看着只有五十多岁呀。老先生笑了——他已经72岁了。

“你是不是经常锻炼?”

“不,”老先生搬出他的理论:“你在锻炼上所花的时间要远远超过你因为锻炼而增加的寿命。”

这个角度倒是新奇,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因为这样他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要去锻炼,但我锻炼时觉得身心很愉快呀,难道锻炼身体是浪费自己的生命、得不偿失?

仔细想一想,问题出在锻炼的目的上:如果锻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加寿命,那老先生的理论是正确的,得不偿失。所以如果你只是为了多活一点时间而很痛苦地锻炼着,那真得认真考虑一下是不是值得。但如果我们不是为了长寿而锻炼,比如锻炼本身就让我们心情舒畅,那还是去锻炼吧,否则节省下来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说不定还没这么开心呢。

换句话说,我们锻炼的目的应该是从锻炼本身获得乐趣,长寿只是锻炼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经常把副产品当作目的了,从而产生了很多问题。

老先生接下来的长寿秘诀验证了我的想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慢慢来。论文被退稿了,不要着急,慢慢来。项目申请不到,不要着急,慢慢来。做什么都不要着急,即使因为论文和项目不够,在美国呆不下去了,我可以去欧洲嘛。

如此心态,按部就班,确实活得很舒畅。

按照我的理论分析一下老先生的做法。

不要为了出论文而做科研。我们做科研的目的应该是从科研中获得探索和创新的乐趣,论文只是其中的副产品、是科研自然而然的结果。科研就像锻炼身体,如果只是为了论文而很痛苦地做科研,那得认真考虑一下是不是值得。我们的目标应该放在科研本身而不是论文上。

推而广之,写论文时不要为了职称、为了考核指标而写论文,上课时不要为了完成工作量而上课,学习时不要为了考分而学习……。同样做一件事情,目的不同,得失的感觉就不一样。

抽象出来就是,一个序列:A1 ,A2,…An,Ai+1 是Ai 的自然结果(1<i<=n-1),那么做Ai 时不应该以Ai+1 为目的。

除了这种自我调适以外,再换位思考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其实就是给人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人可以专注于要做的事情本身,而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副产品、放在本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上。果真如此的话,反而更容易得到意外之中的副产品。

印度裔美国小孩的生日Party

百来号人,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可惜没拍下来),乐鼓笛。

公园外景。

P1150483

P1150423

 

P1150425

 

 

P1150453

P1150443

P1150464

我和几位基督徒的故事(小合集)

 

引子:

出国前夕正愁刚去时没地方落脚,网上看到有组织可以帮助联系志愿者做我们的Host Family,于是电子邮件发过去。结果一个组织给我们联系到一个老外家庭,另一个组织给我们联系到一个华人家庭。后来协调了一下,到老外家庭住宿,华人家庭带我们去租房子。华人家庭给我们的电子邮件落款Brother XXX,心中奇怪为什么叫brother,查了一下才想起来基督教里大家互称兄弟姐妹。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人家也没什么坏心。以此为开端,接触到不知多少基督徒。故事太多,略记几许:

 

第一个故事:活雷锋

深夜零点之后下飞机,冰天雪地,老外开车到机场接我们。感到真是碰到活雷锋了,无条件地帮助我们,而且对我们十分信任,对每个细节都十分关注,避免让我们感到不便。房子很大,拿出一半给我们住几天过渡一下,有两间卧室、厨房、书房、客厅都给我们用,书房的电脑不设密码,我们随时可以上网。老人的父亲也八十多岁了,将手机借给我们用一天,以便对外联络。一早下厨给我们做早点,晚上做正宗的西餐给我们。带我们去超市购物,帮我们和各个基督徒联系找免费家具并用卡车帮我们运到出租屋。床等甚至特意帮我们消了毒。头一年在院子里弄了一块地给我们种,每隔两周开车带我们到他家里种菜,没事时专程送菜给我们,我们不在家时把菜放门口就走……那位华人基督徒则组织了买菜队,每周开车固定接送大家去超市买菜。说到底,我们见到雷锋了,全部是义务的。本来以为我们运气好碰到好人了,后来才发现大部分基督徒其实都是很热心的。

从锅碗瓢盆到各种调料,从电脑桌、餐桌、座椅、沙发、衣柜到电视、录像带播放机,你送一点我送一点,一个家慢慢不只了起来。有一位甚至买了新窗帘送我们并帮我们安装,还借了一辆只骑过一次的崭新变速自行车给我们。这是我骑过的最先进的自行车,想起我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党员借我长骑的。

有的基督教组织专门搜集各种二手生活用品,免费提供给需要的学生。并且备有卡车帮学生运送。

为了给女儿找玩伴,去了各个不同的教会。听到不少基督徒自愿到非洲传教,也有到云南、台湾等地传教。令人惊讶的是,她们到台湾的高校义务帮学生修改英文论文,修改时碰到疑问还和学生逐一核对讨论。非基督徒在美国帮人修改论文都要不菲的收费,这帮基督徒却不愿万里自费来到异地,义务帮人修改论文。可以想见,当地学生看到有人这样帮助自己会是多么地感动。然后她们宣传各种道理时就没什么障碍了。

 

学校针对访问学者的伴侣会开一些英语培训课程,有些收费有些免费,免费的课程有很多老师是基督徒。有些教堂也会对华人免费教英语,有些以教圣经的形式,有些则是纯粹的英语教学。

每当遇到这些事迹,我都会想到我们的八路军以前也是这样啊,我们以前课文里就学过八路军到老百姓家里给老百姓挑水。

 

图:帮我们找到一个家具后用铲雪车帮我们运到家

image

 

 

第二个故事:多生多育,养儿防老,丈夫养家妻子育儿等

到了Host Family家才发现这个老外是个牧师。但他和我们在一起一开始并不聊很多基督教教义,但对很多问题也会谈基督徒怎么看。发觉很多观念和传统的中国社会还是很相近的,像多生多育,养儿防老,男主外女主内等。有些基督徒生四五个小孩,大家庭其乐融融。基督徒将儿女看作上帝赐给的礼物,都愿意多生。我则想起以前人多力量大、生得多可以成为英雄母亲的时代。

 

还看到很多基督徒家庭收养小孩,看到过几家有中国的小孩,都已经完全融入了。

 

第三个故事:同志

我们网上联系了租房,华人基督徒利用双语优势开车带我们去看房子、签合同。本来还担心租房时会不会有陷阱、欺诈之类,但这位基督徒带我们去房东家里时,发现对方是个牧师,于是告诉我们放心,牧师不会搞欺诈。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一旦他们两个人知道彼此的信仰后,原本陌生的两个人马上热络起来。让我想起电影中的地下党接头,暗号一对好,马上互叫一声“同志”,然后就无比信任对方。

 

有了依靠,我们也懒得自己看表格了,带我们的基督徒虽然也和房东沟通对我们解释关键事项,但我们已经不想思考,让我们填啥就填啥了,华人基督徒也比较细心,甚至每个房间的钥匙都亲自一把把演示给我们看。

 

第四个故事:可问婚姻、可问年龄

华人基督徒和老外房东刚见面就谈婚姻,包括结婚前房东摔伤致残但她老婆明知要照顾他一辈子仍毅然结婚的事情。这和我们在国内听到的情况不同,不是说和老外交往要不问婚姻、不问年龄的么?华人基督徒说:那是针对非基督徒的,基督徒之间是很坦率的。

 

第五个故事:感谢

 

受人这么多帮助,免不了不断地说谢谢。我们的Host Family老是说:不用感谢我,感谢上帝就行了,是上帝让我帮助你们的。这时我的头脑中老是浮现出电影中的场景:领导看望贫苦群众,总说是党中央、毛主席派我来看你们来了,群众则不断地感谢党、感谢政府。

 

感谢上帝其实也不错,本来欠人家这么多人情怎么也还不清了,账记在上帝头上,我们接受帮助也心安理得,不用老是觉得欠人家人情。

 

第六个故事:崇拜

不少教会每次聚会时常赞美诗唱得特别厉害,赞美上帝,有些人一边唱还一边跳,让我想起传说中的忠字舞。赞美诗其实旋律都很优美,唱了让人感觉心里特别平和。想起我们的革命歌曲其实也很优美,唱了以后斗志昂扬,想起我高考时就是唱革命歌曲给自己鼓气的。很多基督徒饭前祷告,甚至凡事祷告,我会想起以前听说的吃饭之前先读语录的故事。

 

基督徒说是崇拜上帝,上帝是救世主,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我想起我们的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但其实我们的东方红还是强调有救星的,而且小时候学校的墙上也是挂了很多头像。不过总觉得基督教比较聪明,它崇拜的是人所看不见的上帝,上帝伟大正确万能,如果觉得上帝哪里不好肯定是自己的理解问题。由于看不见上帝,所以碰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后人的解读来将道理说圆满。崇拜人的话则比较麻烦,人总有弱点、总会做错事,而且做了啥历史都历历记录在案,发生问题就很难通过后面的解释来弄圆满。

 

第七个故事:免费演出

看表演,经常有免费的演出,还有基督徒免费接送。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但总是和圣经故事相关。很久很久以前在国内看红色电影也是经常会有单位包场。

 

image

 

 

第八个故事:免费旅游

基督徒们经常免费接送学生及学者参加各种旅游活动和去各个公园野餐,到美国家庭融入美国生活。

 

图:参观世界第一大航空博物馆: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USAF Museum)。外面有飞虎队的纪念碑,里面有飞虎队的飞机。

imageimage

 

 

 

第九个故事:圣经

各个基督徒纷纷给我们圣经,以致我们手中全英文、中英文对照、以及各种中文版圣经一大堆,从大开本到握在手中的小册子都有。到了教堂,基督徒人手一本圣经;出差进宾馆,每个房间一本圣经。其流行程度让我想起我们的红宝书。

刚住下时,没有什么书看,就看圣经吧。圣经开头第一句:“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让我想到共产党宣言的开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基督教的查经班、家庭聚会,让人想到我们以前的共产主义学习小组。每周的做礼拜,和每周的政治学习很像。

很多基督徒的文章都大量引用圣经的话,似乎圣经都这么说了,就不用再证明了。想起我们小时候书籍开头都来段毛主席语录,论述时也常引用毛主席语录。

不过对圣经的解释也有不同的流派,主流的流派将圣经当作上帝所说的话,并认为全部是真的,也有的流派把上帝七天造万物只当作一个故事。最近有人到我们家来,他们虽然也是将圣经当作真理,但对圣经的解读与传统的有很多不同,不认为有三位一体。主流的则认为这些的不是真正的基督徒,要我们不要被他们蒙蔽。这让我想起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也各不相同,你说我修正主义,我说你修正主义,而有时修正主义倒有几分正确呢。

 

第十个故事:献身

 

读义和团对传教士的追杀,一开始有些感觉错位,因为我们学历史时是正面宣传义和团灭洋教的。虽然后来也看到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但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是存在。不过看到身边的基督徒的言行,再看那时的传教士,还是觉得当时的传教士都是好人。尤其看到有些传教士明知杀身之祸要来了仍甘愿献身而不逃走,让我想起我们的革命先烈也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抛头颅撒热血。

我们的房东将自己的房子捐给了教会,圣经里也看到基督徒散尽家财追随耶稣,其实我们的革命先辈很多也是这样,毁家纾难投身革命。电影里也经常看到很多人牺牲前遗言交最后一笔党费。

 

第十一个故事:真诚和感动

听那些真正的基督徒演讲时,她们讲到自己的上帝的关系时常常泣不成声,我们虽然难以理解,却非常动容。她们是真正的信仰,谈到上帝对自己的爱,就像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爱。谈到顺从上帝,就像顺从父母、顺从丈夫。无论如何,这种真诚是难得的。我们对这种感情其实也不陌生,我们从小是听党啊亲爱的妈妈长大的,至少我们那时唱时也是怀着真正的情感没有丝毫做作地在唱。

 

基督教的核心是认为自己有罪,上帝派自己的独子基督为人赎了罪。基督徒即使受了洗认识也会有深浅,听说不少人到后面会痛哭流涕。一开始还不大相信,后来确实见到有些人在痛哭。我想起我们所受的狠斗私字一闪念的教育,那时很多人也是确实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需要接受再教育的。

 

第十二个故事:看受洗仪式

 

信仰基督教的称为基督徒,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称为马克思主义者。最终皈依上帝的仪式受洗,信仰共产主义的仪式是入党宣誓。不过,有些人即使形式上受了洗,本质上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后面还是会有反复或经受不住魔鬼的考验。

看过一次受洗,牧师先讲解了受洗的几种不同象征,然后两个学生讲解自己的心路历程,接着基督徒们围着她们为她们祷告,最后是受洗仪式。一人长的玻璃鱼缸一样的,盛满温水,连衣服连鞋坐在里面,两个人蹲坐两旁,然后托着受洗者平躺下去,再马上托着坐起来。是短暂的浸入,所以又叫浸礼,既洗礼。“洗礼”一词平时也经常用,但以前没有和基督教联系起来。

 

image https://xuyingxiao.wordpress.com/wp-content/uploads/2010/06/image5b365d48b66f9e.png

 

 

 

第十三个故事: 输出革命

 

出国之前和基督徒没有多少接触。高中后半段住在学校后面出租屋里,墙上贴满了宗教歌曲,记不得是不是基督教、天主教之类的了,我们当时觉得很好笑,经常拿里面的歌词开玩笑。读本科时去过一次教堂听演讲。工作以后在正大体育场门口的路上碰到一位基督徒要向我传教,我正在赶路,他一路跟着我走,但我急着赶路,尽管我尊重他们的信仰,但他们的做法比较让人反感,他们的说法就更让人难以接受了,我说我很难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出国前的圣诞节前夕,在北区的食堂门口也收到有人发教堂圣诞活动的广告。

 

到了美国,发觉真正的传道是通过一对一的帮助进行的。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人家是真心为你着想为你提供帮助呢。基督徒利用自己的钱财、时间大量帮助需要的人,通过对人的认同进而发展出对其信仰的认同。想来革命时期也是长期耳濡目染让人体会到共产主义的好。像打土豪分田地,也是通过给穷人好处获得大众的支持。这比任何理论都能争取人心。基督徒会到其他各个国家传教,哪怕别的国家很穷、很苦,也不惜几年十几年地住在当地。

 

 

第十四个故事: 辩论

 

学校图书馆门口的草坪上经常看到有不同的人在大声演讲,有时是一个人对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高谈阔论,有时则周围围了一帮学生。学生会和演讲者辩论上帝到底存不存在。

 

第十五个故事: 天国

人死了,称为见上帝,我们那时称为去见马克思了。有人说,共产主义理想其实是马克思把基督教天堂搬到人间,甚至说耶稣怀抱共产主义思想。

 

第十六个故事:变和不变:

赞美诗中有一首叫耶稣不改变(Yesterday, Today, Forever)。旋律不错,有句歌词听了很震撼:“昨日今日直到永遠耶穌不改。天地纵变,耶穌依然,耶穌不改变”。这也是和圣经相对应的:上帝的话后人不能增加不能删减。虽然这有些极端,但基督教的基本价值观似乎确实没变。但我们则是根本的社会价值观都在忽左忽右不停地变化,正是在这种翻来覆去多次的变化中大多数人丢失了信仰。

 

image

 

儿童的假期学校

P1090144

P1140307

 

 

后记:

据说,“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引用圣经中的典故有300多处,其中还不包括重复的,所提及的圣经人物有80多个”。据说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也给列出了某些方面的相似性。

我和几位共产党员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长途车上的党员

本科每次假期从南京坐长途汽车回老家,我都是在车上沉默地做白日梦。十八岁那一年的夏天也不例外,一路无言,不知道该和邻座说些什么。

车子中途休息的时候,她给我一块萨其马,我推辞了一下在她坚持下接受了;我没有什么好回赠的,最后摸出一片口香糖。一来一往之后彼此竟然就可以不缺话题一直聊下去了。她在省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在老家和我住得也不远,“暑假来玩!”下车分手后她抛下这句。有了这句话,暑假里我就敢去她家里去玩玩了。她的家中有很多好东西,那些音乐磁带是我从来舍不得买的,那些游戏机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更令我惊讶的是,她对我一点也不设防,看我喜欢,叫我随便挑一些借回家。

就这样,那个暑假,我第一次听了几盘完整的流行歌曲磁带。印象最深的是童安格的《花瓣雨》专辑,感觉每首都是精品。还有高明骏的那盘也不错。第一次玩俄罗斯方块,那个游戏机要50元一个,对那时的我来说是天价。当我带着这些珍宝回家时,感觉像在做梦——她连我确切的住址都不知道就让我把这些东西借回家了,也不怕我人间蒸发?之后的种种更让我的感觉到她的无私和无尽的信任,我一次次地心想不愧是共产党员啊。这种充分的信任感直到去年出国时在基督徒身上才再次体验到。

第二个故事,党领导我们闹革命

研究生时党员们经常在食堂一起点砂锅吃。那时吃砂锅是比较奢侈的,我们笑称他们为“砂锅党”。

后来学校要我们搬宿舍,搬宿舍不光麻烦,而且要搬到条件更差的宿舍。大家虽不想搬,但我们受的教育就是听党话跟党走,个人服从集体,学校一句话,根本没想过还可以不搬。

这时候,党支部开始发挥作用了。支部书记以前工作过,知道该怎么办。党员带头,我们群众跟着,集体拒搬。学校竟然没辙了,不断找各个党员谈话,最后达成协议:学校雇人帮我们搬家,同时给每位学生发搬家补贴。

这时我真正体会到,这才是真正代表学生权益的党组织啊。人不能只做乖乖虎,该争的还是该去争。

第三个故事,正直的党员

第一个工作单位,小领导是个非常热心的党员,在他身上不断看到传统的共产党员的身影。什么事都为了国家、为了学校着想,听到有人说怕小偷不敢报警,会义愤填膺当面责问不敢报警的人;出去旅游时看到山路堵车会冒着暴雨下车去指挥交通。平时说话、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至上。如今,这样的党员是越来越少了。

第四个故事,热心的党员

第二个工作单位,一次去广州出差时和一位编辑同住一个房间,编辑和广州一所大学的退休教师有一面之缘,编辑犹豫之际打了个电话问候了一下,结果老先生很热心地非要开着小破车来带我们领略广州的风情。临走那天赶在去机场之前,从喝早茶开始带我们享受生活。第一次喝早茶,才知道早茶不光是喝茶,还包括各种点心,既当早饭,又是一种社交场所。接着带我们去兜广州主要的标志性公园。老先生既负责开车,又负责掏腰包,餐费、门票费都帮我们包了。我们进公园玩,老先生就在公园门口坐在车里等我们玩好出来再去下一个公园。如此热心又无私,正是我心目中的党员形象。

九一八,九州去一只剩八

 

 

九一八——九州去其一只剩八州  (广义上的九州)。

LED数字版:91日 ——九州与日本,不是 1 衣带水,而是对决。

撷英版:九一八——就医吧。那时其实已经病得很重,感冒有症状时一般之前都已经潜伏很多天了。

 

1937年七月七日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高考的时间也逐步稳定在七月七日开始,这还是很有意义的。只可惜七月份天气太热,七月七日的高考持续十几年后改到六月份去了。

八十年前的九一八,抗战其实已经爆发,所以如今不再说八年抗战,而是十四年抗战。

也有人说,抗战其实自日军踏上我们的国土的时候就已经爆发,1894年甲午战争,日军进入中国境内。

 

摘抄历史上的今天:

1880年9月18日 李鸿章于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架设天津、上海间电线,次年年底通电。

1924年9月18日 中国国民党发表《北伐宣言》。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36年9月18日 阎锡山发起“牺牲救国同盟会”。

1947年9月18日 根据美国国会制定的《国家安全法》而成立了美国中央情报局。

1961年9月18日 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遇难

1973年9月18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时被接纳进入联合国。

1997年9月18日 日本超市巨头八百伴公司破产。

1999年9月18日 为“两弹一星”专家授予功勋奖章

Web 2.0之后网络防火墙的副作用

 

在维基百科查一位东南大学校友,发觉介绍中提到毕业于中央大学,后来又有人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又有台湾网友增加了“1962年在台復校”。唯独没有提到东南大学,而这位校友其实和东南大学关系更近,还资助过东南大学的学生留学,和在台湾恢复的国立中央大学倒没发觉有更多的联系。

 

在YouTube查一些二十多年前的敏感词,发觉查出来的都是一边倒说政府不好的,只看到有一个人问,大意是怎么没看到解放军被害、军车被烧的视频呢?确实这方面的视频似乎没有。心里先奇怪了一下,然后明白了:不是YouTube有政治倾向,而是网民中有可能愿意帮政府说话的大都在国内,都被挡在墙里面了。维基百科在很长的时间内也一样。于是本来完全开放的话语权就被我们放弃了。

 

网络长城和古时候长城一样,都是把墙内和墙外隔绝开来。在网络发展早期,它确实有效,尽管很多人学会了翻墙,但毕竟不方便,网络长城还是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建造者需要的效果。

 

但是,后来的网络和初期大不相同,尤其Web 2.0兴起之后,网站上大量的内容是由无数网民共同协作创建的。从长城建造者的角度看,作战的阵地转移到了墙外,网络长城将敏感信息挡在墙外的同时,也阻挡了国内网民从国内的价值观及利益发布、评论这些敏感信息、展示国内网民民意的机会。

 

这场景,就像在现代社会还固守着古长城,眼见着长城外逐渐人丁兴旺,但对城内的敌意却日渐增加,在把炮口瞄准城内,却仍旧紧闭城门,不移民出去同化、融合他们、将炮口转过去。

青蒿素,先争清楚“药”再争“医”

中医中药的争论从上世纪初到现在还是没争出个所以然来,很多人再合在一起争论 “中医药”,就更混乱了。照我看,很多争论中医的人世界观都不相同,基本上属于各说各话,不统一世界观的话争了也没有意义。还是先从更现实一点的中药来争论吧。如果“药”都争不清楚,“医”就更混乱了。先来容易的,撇开“医”不谈光看“药”,大家先争清楚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再说。

 

本来我以为我很清楚,但青蒿素一出来,我也混乱了。饶毅的博文避开了这个问题,《古老中药中发现的新药》、《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 》,标题上都肯定了青蒿素和中药的关系,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两篇博文的标题都没说这个新药是中药还是西药(也可能博文内容中有但我没读仔细),从中药提取出西药也可以说是中药研究的功劳呀,所以光从标题看正反理解都对。

 

看了一些人的博文,我觉得应该先得统一一下什么是中药、什么是西药,概念不同的话再争也是各说各的话争不出个所以然来。概念统一后,按照概念的定义去核对就行了。如果还是有争论,大家就去争怎么调整概念的定义好了。

 

感觉有些地方比较微妙:用中药提炼出的东西属于中药还是西药? 如果认可属于西药的话,大家就不用争了。如果认为是中药的话,那么如果从西红柿里提炼出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中药还是西药? 另外这中间

 

有没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界限? 也有人从提取出来的东西的化学成分来区分中药西药,但总觉得还有些细微的问题,我觉得这可以分几个逐步过渡的问题来考察:

 

1. 如果找到一种植物X,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实验证实吃这个植物对某种疾病有效果,对吃这个植物的毒副作用也做了很多实验数据,X是中药还是西药?一般认为是中药。

 

2. 如果从中药中用现代方法提取出一组东西A,A里面的组成成分还没弄清楚,但经过现代研究方法确认了A这个东西确实具有某种疗效,对A的毒副作用也用现代方法做了很多实验数据。A是中药还是西药? 如果是西药的话,A和X的唯一区别其实只是一个是天然的,一个是人工处理过的。(有人将天然和人工加工(排除粉碎等物理变化)作为中西药的区别)。

 

3. 如果后来对A的组成成分搞清楚了。比如它由100种化学物质组成,经过大量实验,这一百种化学物质各种组合都没有某个疗效,只有把它们合在一起才有某个疗效。这时,A还是以前那个A,它是中药还是西药呢?(有人将化学成分是否弄清楚了作为中西药的区别,在这里将碰到问题)。

 

4. 弄清楚化学成分后,人工合成这100种化学物质,结果做出来的A一样具有某个疗效。这时的A是中药还是西药?它其实和从X中提取的A没有任何区别。(按照天然和人工合成进行区分在这里将碰到问题)

 

5. 考虑3的一种分支:如果对A的化学成分分析时,最终确定A里面的化学成分B其实是真正有效的成分。这样的情况下,B是西药是没有疑问的(有人将是否是单一化学成分作为中西药的区别),否则就回到之前维生素C是中药还是西药的问题上了,但A是中药还是西药? 

 

6. 查了一下维基百科,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33,组分含量:C 63.81%,H 7.85%,O 28.33%。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

青蒿素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以后有更复杂的药出来时,能有一个对1-5的情况都适用、不会发生矛盾的中西药定义就很必要了。这个没研究过,还没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定义。

想得更远一点,讨论一个东西的毒性时,要区分它是“中”毒还是“西”毒吗?引起毒性的化学成分是确定的,不管这个毒是在天然植物中还是人工合成的。那么讨论药的疗效时,为什么要区分中药西药呢? 不管什么定义下的中药西药,引起疗效的化学成分客观上是确定的(哪怕非常复杂、是上百种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假以时日,终究能弄清楚是哪几百种化学成分在起作用),疗效由化学成分确定(除非对物质有全新发现,比如哪天发现物质的形状也包含特定信息,同样的化学成分,方形的药丸能治病、圆形的药丸就治不了)。中西药的区别只有在研究手段、经济性等方面才有必要区分,最后都得殊途同归。

 

补记:

1.

按照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的说法: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这个定义只强调了应用,未强调这个药是怎么来的。这样的话同一个东西,如果中医按照中医理论说青蒿素如何如何,用它来治疗疟疾,那就成了中药;西医按照西医理论来解释并用它治疗疟疾,那它就又是中药了。中药还是西药,只看怎么来用它了。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前提是错了——即这个中医的定义是错的;另一种可能是定义没错,结果也没错,即青蒿素既是中药又是西药,就像博文最后一段所说,本来就没必要区分。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峰是岭只是看的人角度不同而已,东西还是一个东西。

如果取第二种可能,即大家都认可“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这一定义的话,“药”概念清楚了,“药”的争议就可以告一个段落,可以争论什么是中医了。

 

2.

西红柿可以入药:

西红柿汁可使猫血压下降,平滑肌兴奋。

【性味】《陆川本草》:"甘酸,微寒。"

【功能主治】《陆川本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生食。

西红柿是我随手想来的虚拟的例子,bayuelang有更多的例子:柳树皮中提取阿司匹林、金鸡纳树中提取奎林、罂粟树中提取吗啡

让恶止步于我

 

善和恶都是会传染的,如果每个人都有让恶止步于我的意识,恶就会越来越少。如果每个人都启动善的链条,善就会越来越多。

 

读书时,有一段时间学校里偷自行车气门芯特别厉害。其实大家本来都不是小偷,估计一开始也就几个案例,但很多同学被偷了以后气不过就顺手把别人的气门芯拔过来,这样你拔我、我拔你,环环相报,使得偷气门芯蔚然成风。终于有一天我的气门芯也被拔了,虽然也就几分几毛钱,但那时收入低,还是很心疼的。发现被偷时头脑一热也想顺手拔个气门芯过来,还好终究胆子小没敢去做。推己及人,这条偷气门芯的链条上只要有一个人胆小一下的话,整个链条就断了,恶就不会继续传染下去了。

 

出了国,先是自行车车轮被偷,然后在超市发现有个人带着很长的链条,锁自行车时把前后轮、车座都锁起来,看来是被偷怕了。学校里还看到有的人锁好车后把车座拔下来带着走。偷车轮尚可想象,偷自行车车座也那么流行就不得其解了,毕竟车座不像车轮那样值钱和容易坏。今年夏天,我的车座在实验室门口也被偷了,检查一下,发现现在的自行车车座真是好偷呀,不需要工具也不需要拧螺丝,就把一个手柄一拨就可以把车座拔下来了,比偷气门芯还要方便。心中一闪念竟然想顺手拔一个别人的车座过来装上去。一闪念过后就明白了,偷车座的流行和在国内那一阵偷自行车气门芯的流行是一个道理,本来没有这个偷的需求,自第一个恶出现后,你偷我我偷你就流行开了。俺就自己偷自己吧,把废弃的自行车的车座装上去将就着用吧。

 

这几天玩飞盘,结果老是将飞盘飞到湖里去。第一次飞进去,下了班去看发现已经被风吹到湖边,捡了回来。第二次飞进去,下了班去看时发现已经被人捡走了。沿着小湖走半圈,发现水边有个泛白的飞盘。心中奇怪怎么半天时间就泡得发白了,拿根树枝起来一看不是我的,但比我的飞盘好多了,是专业选手用的飞盘。别人捡了我的,我就捡别人的吧,还赚了个更好的——这是恶的传染。这时回头一看,草坪的远处躺着一个飞盘,正是我的飞盘!可以想见:别人捞起了我的飞盘,在草坪上玩一阵子,然后放在草坪上等着失主来拿。这个时候,别人的善传染到我这里,我成了善的链条中新的一环。我也飞一下手中的专业级飞盘,将其搁在草坪上,拿着我的飞盘回家。当失主拿回飞盘后,他将成为善的链条的下一环。

 

小时候看《悲惨世界》,里面有个情节:少年的冉阿让恩将仇报偷了米里哀神父的东西,米里哀神父捉到以后不仅没有处罚他,还把他偷的东西送给了他。那时很奇怪他的举动,出国以后发现了很多像米里哀神父一样的人和事,明白了米里哀神父的行为不在于其道德的高尚,而是出于他的宗教信仰。甚至以前崔永元所介绍的美国活雷锋丁大卫的行为,其实也是源于宗教信仰。撇开动机看结果,米里哀神父所做的意义其实在于将恶的链条止住,将善的链条接续。丁大卫所做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在中国的支教,更有意义的是他所启动的“善”的链条。

 

我们小民能做的还比较有限,像红十字会等手握实权和资源的各级组织机构和官员,影响就更大了。无论是恶的链条还是善的链条,无论是启动哪个还是终止哪个,其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都是惊人的。

异国的中秋

 

国际桥梁举办的中秋晚会,做游戏,吃月饼。顺带买了一个学期的健身卡。

 

P1150168

P1150171

P1150174

P1150176

P1150190

暴君的仁政和仁君的暴政

 

第一个故事:

 

小时候在亲戚家做客,亲戚是个好亲戚,把逢年过节才舍得吃的大米拿出来煮给我们吃。但是……,其实我更喜欢喝玉米稀饭。

 

亲戚是好亲戚,我也是不挑食的好孩子,但亲戚浪费了米,我没吃到更好的饭。

 

 

第二个故事:

 

也是我的童年经历。为了叙述方便,稍微变更一下以鱼和青菜举例:母亲烧了鱼和青菜,母亲是个好母亲,自己舍不得吃鱼想省给孩子吃。孩子是个好孩子,要省给母亲吃。母亲没办法,只得骗孩子:我不喜欢吃鱼,只喜欢吃青菜。孩子相信了,把鱼全吃了。

 

这个故事里,两个好人还是得到了好报,一个精神上是幸福的,一个则饱了口福。

 

第三个故事:

 

我常想会不会有这样的场景——和上面这个故事一样,只是条件变了:孩子其实不喜欢吃鱼,而是更喜欢吃青菜。但孩子想,既然母亲喜欢吃青菜,我还是别说自己喜欢吃青菜了,把青菜省给母亲吧。于是孩子假装喜欢吃鱼,母亲吃青菜,孩子吃鱼。

 

这个故事的结局不好,两个人都是好人,但都在吃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如果两个里面有一个坏人,大家就都吃到自己喜欢的菜了。

 

感觉上可以按照博弈论建个模型分析一下。

 

 

第四个故事和上面的道理有些不同,但结局差不多,。

 

一个暴君,对大臣暴,对百姓暴,可谓暴政。但理论上却也可能出现相对的仁政。比如大臣慑于暴政不敢太贪,百姓虽忍受着暴政,但只需要受一君之暴,尚可忍受。碰到有的暴君将百姓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的话,说不定只对大臣暴,对百姓反而还有呵护。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就更是百姓之福了。

 

而一个仁君,个性温和,爱民如子,普施仁政,一般情况下是国家之福。但在贪腐文化太重的地方,所有的大臣必然形成贪腐集团、利益集团的话,仁君温和的个性往往无法对抗全面腐败的权臣。这时,百姓忍受的就不是一个暴君之暴,而是一群权臣之暴了。本想施仁政的仁君就会对着暴政束手无策。

 

这个其实可以做个数学模型,君、臣、民,设定几个变量,再设定不同的君臣民关系及国家治理模式,无论做计算机模拟还是理论计算一下,都会有一些有趣的结果。

梦和现实

 

我对梦和现实还是区分得很清楚的,只有一个梦出了差错,而且一错就错了十几年。

 

小时候在老家,我哥绘声绘色地对周围的小伙伴说他看过小轿车。小轿车很小,所以里面的座位也特别小,屁股坐的地方只有瓶盖这么大。他在讲的时候手上好像还拿着一个瓶子,示范给我们看。我觉得这么小的座位坐着真是难受啊,不过也没办法,座位大了就不叫小轿车了。

 

我也看过小轿车,只是记不得是在我哥讲故事之前还是之后了。那是一天早上,那时我大概只有三四岁或四五岁,起床后我来到学校的操场,睡眼朦胧中只见眼前车来车往,都是那种很小的小轿车,里面的座位果然都是只有瓶盖这么大。从此我确信小轿车的座位就这么大。

 

我一直把这一个场景当作我第一次看见小轿车,虽然那种感觉有些睡眼惺忪的朦胧,却从来没有想到去怀疑它。

 

读大学时,见到的车子多了,我意识到不应该有座位这么小的轿车,于是很认真地回忆过当时的场景,想确认它到底是不是一个梦。对于其他所有我还记得的梦,我都记得自己在清醒时知道它是个梦,唯有这个梦,无论如何也无法确认。只得存疑。

 

好像是工作以后有一天豁然开朗:七十年代的农村怎么可能有车水马龙呢,连长途汽车都难得见到呢,何况轿车。况且操场不是马路,不是汽车想开就能开近来的。这么理性地一分析,它就百分之一百是个梦了,尽管仍旧找不到做梦的确切感觉和证据,但结论毫无疑问。

 

只是心里一直吃惊,幼儿时的这个梦怎么就这么根深蒂固地在潜意识中成了我记忆中的现实的的一部分。其后果是,我现在的理性开始怀疑我哥讲故事的那个场景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我幼时的梦境了。

 

想起有个同学,从小告诉女儿圣诞老人会送礼物,并在女儿睡着时把礼物放在袜子里。结果女儿每次都真的认为是圣诞老人送的,长大以后才弄明白。估计是一个道理。

911纪念,上帝在哪里

911时上帝在哪里?女儿在问,我则很好奇基督教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如何自圆其说。

 

看到一个小册子,很多人在问:上帝睡着了吗?度假去了吗?册子里专门有篇文章以上帝的口吻抒情地解释这个问题。

 

综合各种说法不完全地列一下:

 

上帝没有阻止它的发生?比较经典的说法是上帝要给人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权,就像上帝尽管万能但也没去阻止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一样,自由意志比什么都重要。上帝会引导你,但不会强迫你,只是人的不同选择导致的不同后果要人来承担。比较深奥,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似乎都最终归到这方面,但还没到我感到彻底信服的地步。

 

尽管万能的上帝没有阻止它的发生,但据说上帝其实一直在所有人的周围,为每个人提供安慰。确实,当受难者无奈地松开手从高楼坠落,所有的人都无能为力时,也只有信赖上帝获得最后的安慰了。当人们被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时,心中有上帝的人会更有力量坚持到最后。

 

上帝尽管为了人的自由意志没有去阻止911,但还是作了一些干预。有不少统计数字证实各个楼以及飞机中的人远比平时要少,基督教把它看作是上帝干预的证据,当然从科学角度看,这是无法证实确也无法证伪的。

 

另外还有一些解释,比如美国人正在背离上帝,这些人被上帝带到天堂获得了永生,常人认为的不幸其实不一定是不幸,就像婴儿不理解父母的行为等……

 

参加了两个活动,不需要组织和动员,很多人就直接去了。老美这种对国家发自内心的热爱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隔壁一家教堂,演讲主题是“原谅”。也就是说人们经常要上帝原谅自己的过错,如今也得原谅911的制造者。

P1150150

 

 

隔壁另一家教堂专门针对911的自发的纪念,主题是“选择”。也就是说,选择爱而不是憎恨;选择依靠上帝而不是责怪上帝。

 

放一段视频唱一段歌,女歌唱者几度哽咽无法继续唱下去,很让人感动。

 

P1150154

P1150156

P1150164

科普之梦

 

照片为附近公园所拍。

P1140482

 

 

我来到一个科普植物园,里面的一条小路的路口有个门临时封掉了,碰上门上才发觉原来这个门的中间装的不是门板,而是用没有粘性但很有弹性如蚕丝般的蜘蛛丝网起来的。

 

惊讶之余打量了一下周围,发现门旁有几块翡翠一般的东西,上面有很多蚂蚁围着蚜虫采蜜汁。心中奇怪这个翡翠一般的东西是什么,用手触摸,感觉软而有韧性,像凝胶一般。仔细观察,发现原来蚂蚁在凝胶里面打洞做窝。想起自己小时候用玻璃瓶里装上泥土养蚂蚁时只能看到瓶子一圈中蚂蚁的活动;也想起女儿在国内的玩伴有人用玻璃板养蚂蚁,这样虽然可以看到所有的蚂蚁洞了,但强制整个蚂蚁窝必须是一个平面,不够自然;而这里用这有些透明的凝胶来让蚂蚁做窝倒是个好主意。

 

正观察着,一只不知什么虫子飞进了我的耳朵,这虫子紧接着也明白跑错地方了,于是头朝里屁股往外向外面退,怎奈我耳朵出口比较小,它的屁股挤不出来了。我可以感觉到它的腿在我耳道里用力地撑,我的耳朵口也被它顶得胀鼓鼓的。我配合它将我的嘴巴张大作打哈欠状,活动着颚骨的关节,以便它在用力时我的耳朵口的洞可以大一些。但试了几次,它还是失败了。这时,我听到这虫子气喘吁吁,大口地喘着气。没想到虫子也会喘气,而且它喘气的声音和人倒有点像,像是叹气声音一样。再试几次,它又失败了,我可以想见它有多累,它又屁股堵在我耳朵口头朝里喘气了,奇怪,这声音简直和人的喘气声一模一样。于是我醒了,原来是女儿鼻子不通气,睡觉时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

 

这梦真是和周围的环境密切配合呀。女儿的喘息声应该是持续很长时间的,但这个声音是什么时候进入到我的意识/潜意识中的呢?是我熟睡中先在潜意识听到了女儿的喘息声然后大脑据此帮我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还是我在自由做梦过程中女儿的喘息声进入了我的意识从而自动将二者关联修改了我的梦?如果是前者,这大脑真是有能耐,在梦中曲曲折折先做了这么长的铺垫;如果是后者,怎么正好这个虫子很累的时候女儿的喘息声开始进入我的意识? 早一步晚一步都和我的梦接不上了。

跳绳的新玩法

 

带女儿去打预防针,门口正搞活动。有卖各种小商品,儿童可以免费吃热狗,有用旧塑料瓶做各种手工,还有街头表演。他们的跳绳还是很有特色的,除了两根绳子一起甩之外,有的人一边跳一边还摆出街舞动作,有的人则跳的速度奇快。围观的人也有上去试跳的,两根绳子看上去吓人,但当绳子速度不快时,似乎对跳的人要求并不高,倒是对甩绳子的人是一个挑战。

 

P1150095

P1150098

P1150099

P1150100

P1150133

 

 

P1150056

 

P1150076

P1150093

 

 

P1150085

P1150091

P1150088

P1150089

P115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