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的仁政和仁君的暴政

 

第一个故事:

 

小时候在亲戚家做客,亲戚是个好亲戚,把逢年过节才舍得吃的大米拿出来煮给我们吃。但是……,其实我更喜欢喝玉米稀饭。

 

亲戚是好亲戚,我也是不挑食的好孩子,但亲戚浪费了米,我没吃到更好的饭。

 

 

第二个故事:

 

也是我的童年经历。为了叙述方便,稍微变更一下以鱼和青菜举例:母亲烧了鱼和青菜,母亲是个好母亲,自己舍不得吃鱼想省给孩子吃。孩子是个好孩子,要省给母亲吃。母亲没办法,只得骗孩子:我不喜欢吃鱼,只喜欢吃青菜。孩子相信了,把鱼全吃了。

 

这个故事里,两个好人还是得到了好报,一个精神上是幸福的,一个则饱了口福。

 

第三个故事:

 

我常想会不会有这样的场景——和上面这个故事一样,只是条件变了:孩子其实不喜欢吃鱼,而是更喜欢吃青菜。但孩子想,既然母亲喜欢吃青菜,我还是别说自己喜欢吃青菜了,把青菜省给母亲吧。于是孩子假装喜欢吃鱼,母亲吃青菜,孩子吃鱼。

 

这个故事的结局不好,两个人都是好人,但都在吃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如果两个里面有一个坏人,大家就都吃到自己喜欢的菜了。

 

感觉上可以按照博弈论建个模型分析一下。

 

 

第四个故事和上面的道理有些不同,但结局差不多,。

 

一个暴君,对大臣暴,对百姓暴,可谓暴政。但理论上却也可能出现相对的仁政。比如大臣慑于暴政不敢太贪,百姓虽忍受着暴政,但只需要受一君之暴,尚可忍受。碰到有的暴君将百姓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的话,说不定只对大臣暴,对百姓反而还有呵护。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就更是百姓之福了。

 

而一个仁君,个性温和,爱民如子,普施仁政,一般情况下是国家之福。但在贪腐文化太重的地方,所有的大臣必然形成贪腐集团、利益集团的话,仁君温和的个性往往无法对抗全面腐败的权臣。这时,百姓忍受的就不是一个暴君之暴,而是一群权臣之暴了。本想施仁政的仁君就会对着暴政束手无策。

 

这个其实可以做个数学模型,君、臣、民,设定几个变量,再设定不同的君臣民关系及国家治理模式,无论做计算机模拟还是理论计算一下,都会有一些有趣的结果。

Post a comment or leave a trackback: Trackback URL.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