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0月 2011

食品的创意

蔬菜笑脸。

一起在院子里种的蔬菜,老婆的创意。

截屏(2011-10-29 09_44_35).jpg

老婆自制的果冻。

截屏(2011-10-22 20_33_46).jpg截屏(2011-10-22 20_34_59).jpg

图书馆举办万盛节活动,所发的食品也充满创意。

截屏(2011-10-29 09_43_13).jpg

我的几次尴尬的见义勇为

 

image

出生在崇尚英雄的年代,所以从小就梦想着做英雄。

梦想着捡到巨款,我会大费周折地找到失主,一分不少地送还到人家手上。人家抽出几张要酬谢我,我一定分文不要。

想象着路过医院时有人拉着我:病人就要死了,所有的肾都配对不上,只有你的肾可以救他一命……。在自己半残和救人一命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肾捐了(——这是成家之前的想法)。

梦想着碰到有人滑冰时落水,我会像罗盛教一样舍己救人。平时头脑中经常推演如果冰很薄的话,怎么既不让冰破掉又能让落水者爬上来。今年年初看到网上有个新闻说摄影发烧友拍到冰上救人,发现救人者是自己的儿子——80后青年张帆(用张帆 冰上救人google可以看救人全过程)。看了那组照片,我以前头脑中推演的救人之法全部被推翻了。张帆尝试了各种方法,甚至用上了女孩遗落的围巾,就是没办法把落水女孩拉到冰面之上,还差点把自己搭进去。还好,他的行为帮落水女孩撑到了景区管理人员带着救生圈、系着长绳赶来增援那一刻。

(照片为网上张京平所摄的张帆卧冰救人中的一幅。)

……

反正能想到的见义勇为都被我想过了,但从来都没被我碰上过。

直到工作以后不久,接连碰上了几次见义勇为的机会……

一日我去上海火车站赶火车,到了火车站广场的一角时,突然听到马路对面有人大叫:“抓住他!”只见一个人估计是偷抢未遂,翻身越过马路的隔离栏,穿过马路向我跑来。身后两个人紧追,但翻隔离栏明显笨拙了许多,距离就这么拉远了。

我正想着去拦住他,只听扑通一声,逃跑的人自己扑到在我面前。原来我的前方有位路人,估计是路人伸脚绊了他一下。

没等我反应,逃跑者已经爬起来要继续逃。我本能地抓住他的手腕:“别跑!”

接下来是难忘的一幕:逃跑者右手握拳一个有力的摆动,就摆脱了我的手。同时他的眼神和我对接,那眼神让我心中一震:这眼神不是歹徒的穷凶极恶,也不是被抓住的惊慌失措,而是正义凛然,又带着几许不屑和厌烦。这以毫秒计的一个定格,让我想到了侠盗、想到了燕子李三。而我这个见义勇为者反倒觉得渺小起来。

还好,尽管我的气场和他不在一个数量级,还是扰乱了他。他轻松摆脱我后,没有继续在地面狂奔,反而直奔我身后店铺的楼梯。楼梯爬一半突然停下来了,原来那是一个不通的楼梯,于是被赶来的两个人在楼梯口瓮中捉鳖。

我的火车要到点了,我没能继续看下文,直接赶火车去了。但我一点没有做英雄的快感。回味那一刹那,我想到了一个词——手无缚鸡之力。他的胳膊精瘦却非常有力,经他这么一甩,我发觉我抓他的手腕时真的竟然连抓一只鸡的力道都没有。更让我无奈的是,我平时的握力远不止这么点呀,怎么关键的时候就这么无力了?我叫的那句“别跑”也是软绵无力,不是那种惊天动地能镇住歹徒的吼叫。最可笑的是,等他被堵住在楼梯里面了,我才发现我的右手中还一直拎着我的行李包——抓强盗时我竟然只出动了左手,右手一直拎着行李没有放下来。真是尴尬。

不过最尴尬的还是他的那个眼神,看得我反而觉得他是侠盗而我自己很渺小似的。这年头,坏人反而像好人,我这个好人反而像抓燕子李三的坏人了。

……

不久之后,在学校外门口的路上又碰到了一次机会。

晚上在机房呆得很晚,骑车回宿舍时,见到路口有一个人不慌不忙、四平八稳地奔跑着。身后,一群农民工跟着他跑,却跑不过他,眼见着那人穿过马路,往学校边门跑过去了。我拦住一位农民工,问怎么回事。他回答道:偷东西。

不错,机会来了。你跑得再快跑得过我自行车么?我骑车就追过去。这个小偷虽然看上去跑得不慌不忙,速度其实挺快的,就在我问话的几秒钟,已经要跑到学校东门了。但我自行车更快,很快追上他,和他并排骑几秒钟将速度调整和他同步,然后一边骑一边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他、我和自行车一起摔倒在地。

身后追赶的一群人同时冲了上来,本以为下一步是扭送派出所了,随知那一群人如蜂群一般一拥而上围住地上的小偷,拳打脚踢起来。

我们小时候,大人抓住小偷时都是往死里打的,但后来在普法宣传时都说抓了小偷不应该打,而是交给派出所处理。等我长大了这已经是理所当然的道理了。所以碰到眼前的场景我倒不知所措起来,本想劝一下的,但这一群人光顾着打小偷,把我晾在一边,看都没人看我一眼,更别说劝他们别动手了。

看了一阵,只得自己爬起来孤单单地走了。一边走一边心中还在忐忑:自始自终我只是听了一面之词,万一那一群追赶的人是贼喊捉贼、或者是由于其他的矛盾诬告逃跑的人偷东西?——尽管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万一真这样的话,那我可就是好心办了坏事了。

……

校门外同一个路口,有妇人抱着小孩乞讨,骗局经历得多了,知道都是骗子,对此置之不理。没想到妇人反而理直气壮:小孩饿了,大人无所谓,你就给小孩买顿饭吧。话说到这个份上,还能怎样?正好路口有个混沌摊,反正我不给她现金。带她一起过去,买了碗混沌,把钱付给摊主,监督了她一会儿我就离开。一回头,她自己吃上了。

算了,这年头要饭的大多要的不是饭,而是现金。她能接受真正的饭,说明真的是饿了。

……

想起这之前,女朋友还没成为老婆时,看完女朋友回学校,路过一对夫妇抱着小孩把我拦住。说是外地过来因为什么什么事情没有钱回去了,给多少都行,好给小孩买点吃的,并坐公交去火车站回老家。一开始我还保持着警惕,问这问那,但他们都对答如流。我提醒他们可以打110,但他们含含糊糊地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况且那时我还没有手机,他们更没有手机打110。我的头脑中浮现出雷锋同志,于是问他们买火车票要多少钱,然后帮他们计算一下去火车站公交转公交要多少钱买车票。最后我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了他们,但坐公交车的钱还是差几块钱。我平时身上只带十几块急用的钱呀,只好向他们表示抱歉:我身上只有这么多钱了,你们先拿去。你们刚来上海肯定路也不熟,按理我应该送你们去火车站,但我今天实在是有急事,这点钱虽然不够,但你们上公交时可以和司机说明一下情况,司机会帮你免去车票钱的……

事后和女朋友一说,女朋友说:你上当了,我以前在同一条路也碰到过完全一样的情形,被骗了五十多块钱。

多年以后,我骑车在不同的马路上又看到过这对夫妇多次,想上前揭穿他们,但终于还是没去白花这个力气,因为此时知道的阴暗面太多了,知道揭穿了也不会有任何效果。和那么多有组织地胁迫拐卖儿童甚至弄残儿童去乞讨的恶行相比,他们起码是衣冠整齐地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手里,只是个小巫。在那些衣衫褴褛、被拐卖被致残的儿童都没被解救的情形下,我揭穿了这对夫妇又能有什么用呢?

相比之下,网上参与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的人们,他们是真正的平民英雄。

阿米什人的家

他们是德裔瑞士移民的后裔,他们信奉基督教但加入了更严格的教规。他们崇尚简朴的生活,拒绝汽车、电力等现代用品。穿戴传统的裙子、小围兜、小帽子,男的结婚以后就留大胡须,保持绅士风度。他们拒绝游客正面拍照。

马路上时而出现的马车不是用来吸引游客的表演,而是他们的日常交通工具。他们不从军、不接受社会福利,他们建立自己的学校。

他们是阿米什人(AMISH)。分布在美国的23个州,大部分在俄亥俄州、印地安那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其中俄亥俄州最多,拥有美国最大的AMISH社区。

P1160560P1160714

P1160770

P1160563P1160565

P1160569

Walnut Creek小镇的Yoder’s Amish Farm。P1160593

 

P1160577

 

P1160582P1160578

P1160597

P1160613P1160611P1160607P1160615

P1160627P1160623

P1160622

P1160617P1160636

P1160651

 

P1160653

P1160661P1160668

P1160670

P1160681

P1160691P1160699P1160696

 

闻名的奶酪工厂。

P1160718P1160722P1160732P1160730P1160755

P1160710

P1160784

俄亥俄州野生动物的梦魇

 

俄亥俄州的“宠物饲养法”是全美国最宽松的,当地人可以将珍惜野生动物做为宠物。
俄亥俄州Muskingum县Zanesville农场,农场主Terry Thompson合法养了56只大型野生动物:18只孟加拉虎、9头雄狮、8头雌狮、6头黑熊、3头美洲狮、3头灰熊、1只狒狒、一头狼、一头灰狼、3只豹、两只猴子、一只猕猴。
前天农场主举枪自杀,自杀前把所有野生动物都放了。具体动机不明,有人猜测说是因为老婆离家出走,也有人猜测说释放动物是为了报复邻居。
动物们四处游荡,夜里执法人员开始追捕,附近学校停课一天。经过24小时狂杀,48只动物被射杀,一只灰狼因不明原因死亡,一只狒狒下落不明,估计被老虎吃了。存活的只有三只豹、一头灰熊和两只猴子,现在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动物园。
为什么警方要射杀而不是用麻醉弹?说是怕动物麻醉后趁夜色逃走,在不知道的角落苏醒后继续危害人的安全。
农场主的夫人很悲痛,因为她同时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她视如孩子的动物们。死去的动物按照农场主夫人的意愿掩埋在农场。
全球只剩下1400多头孟加拉虎,这一下就射杀了18只。死都死了,竟然就埋了,可惜了那么好的虎皮、虎骨……
动物表示很无辜,警方表示很无奈,我们只有表示很遗憾。

小悦悦的悲剧——我如何不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小悦悦的悲剧牵动人心,18路人更是成为众矢之的。这是好事,说明社会道德还是有希望的。但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我自己进入角色想了一下,竟然觉得在特定场景下我也有可能成为无动于衷的路过者或旁观者。

是我道德不够高尚?

诚然,社会的道德水准在滑坡,我们的道德教育需要加强,这些是基础。但是至少我不会因为道德原因而成为旁观者。

其他人我不敢打包票,至少我所受的教育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之类的。而这些尽管我没有完全做到,但也确实牢牢地成为心底基本价值观的一部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只有微调而不可能颠覆。这么多见义勇为却被人反诬的案例也无法让我做到见死不救。(我也相信绝大多数人对这些案例虽然在网上会说很多气话,但当需要帮助的人真的到自己眼前时,最多多做一些自我保护,绝不会因为见义勇为被人反诬的案例而真正袖手旁观。我也相信小悦悦事件中的路人大多数也还没有沦丧到直击惨案却在内心深处连报警都不愿做的地步。)

在假定道德不是问题的前提下,那我为什么还是有可能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光有道德,是否能够转化为行为、以及转化为什么样的行为都是有条件的。

想起我小时候,那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感觉自己是完美的人。但长大了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还是做过很多错事。比如随地吐痰,农村里周围的人都随地吐痰,只是有修养的人吐完后用鞋底搓一搓把痰搓得看不见。缺少修养的则吐在地上就不管了。按照现在的标准,两种做法其实都很恶心,但那时觉得很正常。可见,我有道德、我按照我所知道的最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但行动上具体怎么体现出来还是受周围人影响的。道德要靠模仿。

进了城,知道痰要吐到痰盂中。但走在马路上时吐痰怎么办?路边没有痰盂呀,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人把痰吐在卫生纸上然后扔进垃圾桶时我才恍然大悟。同时我也很感慨,平时到处看到不要随地吐痰的标语、横幅、公益广告,但怎么就没有宣传如何吐痰呢?一句“不要随地吐痰”的广告没有太多用处,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如果宣传时多写几个字:“有痰请吐纸上再扔垃圾桶”,就好操作多了。公益广告里来个明星拿着餐巾纸在各种环境中表演一下,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多了。可见,提高道德不光要靠讲道理,得提供具体可以模仿的事例让人模仿。尤其当某方面的行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比较缺乏时,媒体和学校得靠教育来提供大量供人模仿的活生生的案例,并通过正面的宣传让人都把这种模仿当作高尚的事。

可叹的是,由于追求新闻的标新立异,大部分媒体平时更愿意突出宣传反面的案例。这时道德的叩问更强了,但更多正面的能够供人模仿的榜样却就此没有机会出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即使对陈贤妹的宣传,更多的还是从道德本身进行宣传(当然,这方面的宣传在当下怎么做也不过分),而很少有对她救人的过程进行分析和宣传,让大家能够正确模仿(这方面的宣传也是不可缺少的,对道德还没彻底沦丧的人来说,更缺的是这个。)

具体到小悦悦的案例,我们可以质问道德水平的滑坡,我们可以分析挖掘每个路人的心理并用心理学、社会学的各种理论来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这些都是必须的,但这些分析最终还是要有人来形成某些具体的措施,否则以后悲剧还会继续上演。其中一个措施就是要多宣传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形时应该怎么做、各种做法会有什么后果。因为普通人在做事情时,第一反应其实更多的是靠模仿别人而来。

想起刚工作不久旅游时有人在千岛湖玩一个水上项目时意外落水,他会游泳,游到湖中的水泥平台时,一个同事伸手拉他上来,我见状也上去帮忙。一人拉一只手,结果落水者的胸口被水泥平台划伤。这就是救助不当的后果,虽然划伤不重,虽然落水者还是谢我,但我自己心里清楚,我是帮了倒忙了:如果只拉他一只手,他空余的一只手就可以把身体推离水泥平台而不会划伤。

想起两年多前的夏天,我在邯郸路骑车去学校。发现路边人行道上躺着一个流浪汉。我的车速很快,发现流浪汉时电动自行车已经过去很远了,这时我的心中一直忐忑不安,一边骑车一边在想:他到底是生病了还是在睡午觉?我担心第二天报纸上会登出新闻:流浪汉病发倒路边,众路人无一伸手相救。一路骑到学校后,心中还是不放心,又骑回去看看他。发觉不断有路人经过,但没有一个人去询问流浪汉。我想推推他,又怕万一他是在睡午觉,把他弄醒了他会不高兴。我想打110,又怕小题大作,甚至担心他本来在上海流浪得好好的,报警了他反而会被遣返,会违背了他本身的意愿。最终只能再仔细观察一下,发觉睡觉比生病的可能性更大,于是离开。

整个过程中,每一步我都浮现不出可以模仿的榜样。唯一浮现出来的是以前路边病发没人救助而死亡的报道——这促成我到了学校后还是又骑车返回现场。但对怎么救助、对各种具体问题如何处理等,都没有可供模仿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只能自己在那里内心挣扎。如果我平时能看到很多具体的宣传,说见到流浪汉在路边不管什么情况都该打110,这样我就不用担心万一搞错了的尴尬。

到了美国,今年五月份倒是真的碰到了老太太被地上东西绊倒的场景,我则心安理得地当了一回旁观者。周围都是熟悉的华人,我到现场时,已经有一群人围着,其中正好有医生。已经有人打了911,在等911期间,医生则简单地询问病人,看有没有大碍,同时将餐巾纸垫在病人的出血的鼻子下面。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太太一直保持着脸朝下摔倒的姿势,不能扶起来、也不能翻身。在确认没有紧急问题后,大家能做的就是安慰她,一直等警车、消防车、救护车三辆车赶到,七八个人拿着担架下来,跪下来加颈托,转上担架出发。有了这个经历,以后见到跌倒的老太太该怎么做就心里非常有底了。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学会各种急救常识,但在各种紧急情况下应该怎么反应,这个确实需要平时的教育和训练,还要靠报刊、网络、影视等等提供各种供人直接借鉴的场景,如此才能在真的碰到事情时应对得当。碰到有人要跳楼怎么办、碰到有人被锐物戳伤怎么办、公共汽车碰到小偷时乘客和驾驶员分别应该怎么办,当这些形成可以重复借用的常识性的流程后,对个人的道德拷问就更加有力了。

想起女儿在幼儿园就演习火灾逃生了,道德方面也是一样,除了少数彻底道德沦丧的人,对于大部分人,提供什么样东西给大众模仿,大众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附视频:老外搞的一个心理学实验:http://www.snotr.com/embed/6003
 
视频截图:
许许多多路人经过,实验者无人理睬。
image
 
这个路人我和一样,关注打量了很久,离开以后又不放心地回了一下头。
发现有人出手了,于是她也加入了救助的行列。
image
image
 
这次实验人员戴上领带打扮成绅士模样,马上就有人过来关心了。、
确实,如果我在邯郸路看到的不是流浪汉,而是一个衣冠楚楚的人,
我就不会那么犹豫了,而是可以马上确认他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
会去询问或报警。
 
image

俄亥俄历史协会

 

周六,Ohio Historical Society,志愿者展示200多年前的风俗。

 

孩子们在挖墓穴。

P1160352

 

棺材。

P1160362

 

志愿者讲解丧葬文化。

P1160372

 

P1160365

 

志愿者围着棺材哭泣。

P1160492

 

骷髅。

P1160496

 

草垛堆成一间间占卜室。

P1160397

P1160403

 

跳集体舞。

P1160485

 

表演无头鬼的传说。

P1160460

P1160348

P1160357

 

P1160366

P1160367

P1160374

P1160380

 

P1160385

P1160387

P1160392

P1160395

P1160405

 

P1160407

 

P1160419

P1160428

 

P1160432

P1160434

 

P1160435

P1160439

P1160454

 

P1160481

 

P1160486

 

 

参考阅读:黄安年的博文

 

俄亥俄历史协会

黄安年文 2007年6月25日

(按《俄亥俄历史协会》一文写于2003年9月6日,收录于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202-20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

各个历史协会在普及美国历史文化知识方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003年9月6日,我们专程来到俄亥俄州首府哥仑布市(Columbus)参观俄亥俄历史中心(Ohio Historical Center)。哥仑布市由270号公路环抱,71号公路贯穿南北,因而交通发达而便捷,俄亥俄历史中心正在71号公路旁,它的西面315号公路上是俄亥俄州立大学。1885年成立的非赢利性的俄亥俄历史协会(Ohio Historical Society,www.ohiohistory.org)也在这里办公,这里可谓指导俄亥俄历史研究的司令部。60000平方英尺的展览馆向观众展示了俄亥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古代印第安人文化状况。这里还有规模巨大的博物馆、图书馆、州档案馆,许多协会也在这里办公。我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保存极其丰富的历史档案(含缩微胶卷),按照各个县分别保存的县公共档案等,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建筑史及其他专门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

俄亥俄在美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总统中,来自俄亥俄的就有五位。俄亥俄历史协会向我们展示了俄亥俄州一些重要的历史遗址,如海斯总统中心、哈定故居、尼尔·阿姆斯特朗空中与空间博物馆、国家公路博物馆、俄亥俄河博物馆、国家美籍非洲人博物馆和文化中心;以及一些美国土著印第安人遗址、军事历史设施遗址、美籍非洲人遗址、社会和经济史遗址、自然历史遗址等。

美国不仅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而且给予历史协会以特别的关注,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要在北京以外找到一个与俄亥俄历史中心相当的省级历史中心似乎还很困难。美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表现为许多历史文化保护组织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大量赞助,这些社会赞助既反映了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又是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的重要经济支柱,而政府对于这些赞助是采取免税或优惠的政策。

(写于2003年9月6日)

收费站和科学的关系

本文查询结果并不严谨,仅供一笑。

红色方框中的数字代表查询到的结果数量。收费站的数量和科学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并不说明收费站建得越多科学就越发达。

借用隔壁家的二傻子的例子:科学统计表明,癌症患者中富人的比例很高!这说明什么?……富人之原罪啊!因果之报应啊!——非也,富人有钱,营养也好,保养也好,医保也好!其平均寿命比较长,而老人得癌症的比例当然较高了!故癌症患者中富人的比例自然也较高啰!

百度查“收费站”,搜出来让人吓一跳,国内这么多收费站:

剪切板(2011-10-15 16_31_15).png

北京市(516) 上海市(349) 广州市(527)
重庆市(520) 天津市(271) 杭州市(259)

广东省(1771)
山东省(1220)
江苏省(1180)
河北省(1130)
四川省(1095)
河南省(978)
陕西省(891)
云南省(841)
浙江省(826)
山西省(752)
内蒙古自治区(722)
湖北省(721)
辽宁省(695)
广西壮族自治区(660)
江西省(657)
湖南省(606)
贵州省(552)
福建省(508)
安徽省(499)
甘肃省(457)
黑龙江省(420)
吉林省(366)
宁夏回族自治区(2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6)
青海省(112)
香港特别行政区(23)

百度查“科学”。

剪切板(2011-10-15 15_03_37).png

北京市(2406)

上海市(556)

广州市(801)

香港特别行政区(433)

南京市(431)

合肥市(314)

四川省(486)
山东省(465)
广东省(443)
江苏省(420)
河南省(406)
浙江省(391)
湖北省(341)
辽宁省(338)
黑龙江省(29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89)
广西壮族自治区(280)
内蒙古自治区(253)
河北省(242)
福建省(241)
云南省(224)
湖南省(212)
江西省(209)
天津市(180)
陕西省(175)
甘肃省(174)
吉林省(168)
山西省(153)
贵州省(141)
重庆市(137)
安徽省(89)
海南省(67)
宁夏回族自治区(45)
青海省(34)
西藏自治区(11)
澳门特别行政区(2)

俺的照片第一次上了头条

今年五月收到复旦大学第十二届世界校友联谊会的群发邀请函,先是非常温暖了一下,而且心想正好去华盛顿游玩一番。不过仔细一看,要缴注册费、宴会费、旅馆费……凭良心说,费用确实是非常平民化的,而且请了不少官员、教授、青年领袖。但是,我一个小不拉子跑过去,这钱可是砸进去连点响声都没有的。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八月份,在OSU的邮件列表上看到东南大学校友在搞聚会。免费是王道。去年就搞过一次,但那时我没去订阅这个邮件列表,也就不知道这个消息。今年可不能再错过了,不然明年回国了可就没机会了。在海外被当作校友的感觉还是非常特殊的。

小一点的学校有小一点的好处,俺吃了顿野餐,就沾着大家的光在简报的第一条露脸啦,还是彩照。里面的文字我还帮着改了几句话,比写文章写书写论文容易多啦。封面很喜庆,我的头像躲在一堆人里面很有安全感。俺终于感觉到了自己是校友了。

特意光顾了一下东大校友会的网站,这才发现名博武夷山同志也是俺的校友呢,做校友的感觉真好。

 

image

image

image

终于加对了一次汽油

 

 

油价两块多一加仑时我没下决心买车,等我下决心买车时,两块多的汽油早已成为历史,三块多成为常态了。

 

每天开车经过两个加油站。老美的油价不光每个加油站不同,同一个加油站每天的价格也不同,至今还没完全适应。经常是油价低位时没下决心加油,等油价上去了,油箱空了,只得去加满,第二天却发现油价又跌了。

 

上个月想了一招:管你油价涨跌,我确定一个心理价位,油价到了这个价位我就把我的油箱加满。没到这个心理价位时我就和你耗着,反正我几个礼拜才耗一箱油,有足够的时间和你耗。

 

油价三块四美金一加仑时,我觉得心里价位到了,尽管我的油箱还有一些油,我依然加满了它。

 

说来也怪,从那时候起,每天油价都在下跌,跌了几天,我把油箱再加满,它又跌,我又加满。如此接连跌了整整两个礼拜。最后一天,跌到了三块零八,一点意外错过了没去加油,结果后来油价飙升了一下。懊恼不已,因为明知道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后已经回升了,这个加油站反应有些滞后,但肯定这几天要涨的。

 

重新调正自己的心理价位到三块二,继续等待时机。还好油价并没有挺住,第二天油价就跌掉了三块一毛八。赶紧加满,随知过了一天又跌了四分钱。正有些遗憾时,只过了两天,今天突然涨到了三块四毛五。不免心中窃喜。

 

其实跌来涨去,都在小数点后面变。哪怕整整一箱油也就几美金的事,犯得着这么影响心情么。只是每天都经过加油站,凡人倒是很难Hold住自己的心情。就像炒股票时不去看盘也就罢了,每天盯着大盘看时,能心如止水的人恐怕不多。

田忌赛马和辛普森悖论

田忌赛马是个家喻户晓的有关谋略的故事,田忌的各个等级的马都不如齐威王,但孙膑献计田忌,用下等的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从而三局两胜赢了齐威王。

这个故事说明了谋略的重要,但换个角度看,也可以作为避免比较的误区的一个案例.

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比较中:比分数,比论文,比业绩,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比总量,比人均,……然而很多人经常不知不觉中陷入各种比较的误区。

比如管理者选拔人才时,实际上就是进行人才的比较。要是选拔养马人,应该把齐威王选拔出来;要是选将才,应该把孙膑选出来;要是选单匹马,应该把齐威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和田忌的上等马选出来;要是选千里马团队,应该把齐威王的千里马团队选出来。

但碰到具体问题时,管理者单靠看业绩时常常陷入误区:田忌的团队三战两胜,于是养马人才田忌胜出;孙膑比赛时是在田忌领导下出谋划策的,于是将才选拔田忌胜出而孙膑落选;田忌的中等马赛场得胜,而齐威王的中等马赛场战败,于是千里马选拔齐威王的中等马败北。甚至生活中经常碰到齐威王的中等马郁郁不得志得不到机会,而田忌的中等马虽被选拔出来却不是用来比赛,而是接替孙膑做领军人物。

网上流行的中美物价对比也有和田忌赛马类似的场景:不管最终结论是谁的物价高,很多文章的论证方法是有问题的——光是列举某些商品的价格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因为难免会陷入类似的用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有选择地进行对比的误区。

如果限定同类对比,是否就不会陷入误区了呢?

我们不妨续写田忌赛马的故事:

伯乐来挑选千里马团队了,他看出了孙膑的计谋,加上了一个限定条件:比赛时大家按照先下等马、再中等马、再上等马的顺序出场,由于要选拔的是团队,所以比赛形式是接力跑,看最终的结果决定输赢。

孙膑为此又想了一招:不是等距离接力,而是将双方的马的接力位置刻意安排一下,让齐威王的下等马、中等马跑很长的时间,等最后一棒齐威王的上等马开始发威时,比赛已经临近结束了。而田忌的马则让下等马和中等马只跑很短的时间,虽然这段时间田忌的马会落后,但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让田忌的上等马在跑,此时齐威王还是下等马或中等马在跑,跑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把他们远远甩在后面了。等齐威王的上等马终于等到接力棒时,纵使其能力再强,也无法在短时间赶上了。

这一招明眼人一看就可以看出问题,它本质上还是用快马和人家的慢马比赛,只是经过了这么包装一下后,表面上是同类对比,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些数据时就更容易迷惑人,更容易让我们的直觉发生错误。

比如A国和B国的人口都是100个人,A国21个人患高血压,B国14个人患高血压,哪个国家的高血压情况严重呢?光从这个数据看,明显是A国严重。但是如果换一种统计方式:将两个国家的人口一分为二,分成年轻人和老年人来统计,A国年轻人的高血压患病率是5%,B国则是10%;A国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是25%,B国则是50%,则明显是B国的高血压患病率要高得多。

这可能吗?A国的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都比B国要低很多,但合在一起统计的话怎么会A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却比B国高很多?

还是让数据来说话,比如A国有20位年轻人,其中只有1位患高血压;80位老人,其中有20位患高血压。B国则有90位年轻人,其中有9位患高血压;10位老人,其中有5位患高血压。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发现前面的两种统计数据都是正确的。

这一现象不是个别的,“在分组比较中都占优势的一方,在总评中反而是失势的一方”,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人在讨论这一现象。到了1951年,英国统计学家辛普森在其论文中正式描述和解释了这一现象,所以该现象称为“辛普森悖论”。

用改编后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难理解这一现象。A国就像田忌,B国就像齐威王,年轻人就像慢马,老年人就像快马。虽然B国年轻人的患病率10%远远高过A国的5%,但B国年轻人口多,就像齐威王大部分时间是用慢马在跑一样,B国大部分阶段是在用10%的患病率和A国的快马——老年人的25%的患病率在比。等B国老年人的患病率50%开始对总数据发挥影响时,由于B国只有很少的10位老人,所以对总数据的影响并不大,就像齐威王的快马刚开始跑时比赛就已经结束了。这样光看最终结果反而给人A国高血压情况更严重的错觉。

类似地,一个学校每个学院的人均科研经费都比另一个学校高,但整个学校的人均科研经费却可能比另一个学校低。一个学校的各个专业的录取比例都比前一年上升时,整个学校总的录取比例却有可能比前一年下降。一个学校里面每个系的男女比例都大于另外一个学校,但总体计算男女比例却有可能小于另外一个学校。

田忌赛马及辛普森悖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进行比较时,不光要看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作为研究者对比不同方案的数据时如此,作为管理者选拔人才时也如此。

而作为被人拿来比较的千里马,是到田忌的团队还是到齐威王的团队,就更得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及周围的环境情况来斟酌了。

此外,作为弱者,恰当地运用辛普森悖论则可以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战争中通过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其实和本文续写的田忌赛马类似,是在各个局部分组都不利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策略用局部的优势兵力和对方的劣势兵力进行对决,最终达到总体效果上的优势。(徐迎晓)

排名是一种信仰

 

显而易见的思考:

A大学比B大学综合排名靠前,不代表你要报考的那个专业也是A比B好。

你要报考的那个专业A比B好,不代表你以后要从事的具体方向也是A比B好。

你所喜欢的具体方向A比B好,不代表对你最重要的某个排名指标也是A比B好。

所有的指标都是A比B好,不代表你在A学校能得到的也比在B学校多。在B学校做鸡头可能比在A学校做凤尾机会更多。

 

 

更深一步的思考:

辛普森悖论说:在分组比较中都占优势的一方,在总评中反而有可能是失势的一方。所以不仅综合排名要具体分析,每个具体的指标也得具体分析。

比什么指标?就拿科研经费一个指标来看,B大学计算机专业科研经费2000万元,A大学计算机专业科研经费4000万元,B大学肯定不如A大学么?不是,我们得看人均,B大学计算机专业只有10个人,人均200万;A大学计算机专业有100个人,人均40万。谁厉害?

比人均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为简化讨论,假定A和B两个大学都是两个专业。B大学计算机专业人均科研经费200万元,机械专业人均科研经费10万元,A大学计算机专业人均科研经费40万元,机械专业人均科研经费5万元。每个指标都是B大学比A大学好,但计算整个学校的人均科研经费时,A大学是36.41万元,远高于B大学的人均科研经费27.27万元!

可能吗?具体算算看,B大学计算机专业2000万/10人=200万/人, 机械专业1000万/100人=10万元/人;A大学计算机专业4000万/100人=40万/人,机械专业50万/10人=5万/人。经验算,前面的数据没错,每个专业的人均科研经费指标都是B大学比A大学好。按照这个数据算人均科研经费的综合排名,B大学总经费2000+1000=3000万,总人数110人,人均经费3000万/110=27.27万。 A大学总经费4000万+5万=4005万,总人数也是110人,人均经费4005万/110=36.41万。明明B大学每个专业都比A大学厉害呀,怎么到了排行榜中,A大学综合指标比B大学高这么多? 这个咱就不讨论了,统计学家辛普森同志1951年就已经从其他现象中提炼出数学公式并分析过了。其实画个坐标图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这个数据了。

一个具体的指标如此,许许多多的指标合在一起,同样有这个问题。统计学上通常加上权重来修正这些数据,问题是不同的机构进行排名时选取的指标不同、权重的分配也不同,所以得到的排名也大相径庭。所以,即使每个排名机构都把所有的原始数据和计算公式都完全公开,也只是减少了黑箱操作的可能性,对数据的解读以及指标和权重的设置还是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题外话:GDP也是一样,某一天中国GDP总量超过美国,说明什么问题?过于乐观是不对的,因为按照人均,我们还是很穷;按照GDP的构成,我们更成问题。但无动于衷也是不对的,即使我们人均不如美国,但由于我们的人口基数大,总量所造成的影响力还是不可小觑。如果N年以后中国可以成为全球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国的话,肯定在人均达到美国的人均之前就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导致排名是一种信仰的思考:

 

大学排名只能姑且看之当作一种参照。问题是大部分的老百姓只看得懂最终的结果,其中的过程大家既看不懂也没有兴趣。这种氛围下,高校还能保持自己的姿态吗?

 

这种情况下,至少招生会受到影响。本来不错的B大学,由于某种统计的计算方法下排名比A大学低,于是大家都相信A大学更好,好学生都流向A大学,B大学就会逐步下落。真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这倒是有点皮格马力翁效应的影子。这种情况下,排名就成了一种信仰,因为很多宗教信仰也是这样,信则有,不信则无。尤其是内心力量不够强大的人,有了真正的信仰以后自然就会内心强大了,而这种内心强大又反过来让信仰者确信自己所信仰的确实是真理。

 

这种情况下,假定某个机构胡乱来个大学排名,只要它让大多数的老百姓或投资人相信了,各个大学就只得被它指挥着走了,甚至有些学校要去搞公关、要偏离自己的价值观为了指标而奋斗。人力、财力资源相信谁谁就是上帝,宗教信仰其实也是这样,不管它本身是否是真理,信的人多了,就有了黑洞一样的吸引力,会变得越来越具有吸引力。赢者通吃也是这个道理,不管它一开始是怎么赢的。

 

学校的排名是这样,对人的排名也是这样,高考的分数其实只具有参考价值,科研人员的各种考核指标也是如此,但掌握资源的人相信某种计算方法时,不管它是否合理,它就成了指挥棒。不相信它的人将因失去资源被淘汰出局,从而印证某种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看,圣经说那些没有看见就信的人有福了,倒是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老美的农家乐

周六周日接连去了两个农场,据说这和中国的“农家乐”相对应,只是老美的农家乐是免费的。

 

周日去农场是IFI组织的,在另外一个城市Grove,Stradley农场。

 

田野。

P1150912

 

撑木排。

P1160040

P1160046

 

风车

P1150921

 

篝火

P1150924

 

P1160139

湖光

P1150928

 

P1160021

 

豆田。

P1150937

P1160013

 

垂钓

P1150951

飞机

P1160011

秋色

P1150926

拖拉机

P1150999

 

P1160003

P1160018

P1160055

 

P1160061

 

 

经过田野中猎鹿的小屋。

P1160070

 

拖拉机上看秋色

P1160073

 

P1160090

P1160089

 

P1160103

P1160106

 

P1160117

 

P1160123

P1160130

Smith农场的免费狂欢

生活在重复,细节有不同。三溪公园里面的Smith农场,周六再次免费摘南瓜。

 

树虽绿,藤已红。

P1150873

 

几驾拖拉机带着大家周游农场。

P1150832

 

P1150844

 

 

P1150814

P1150827

P1150862

 

路上摘南瓜的人群。

 

P1150836

P1150661

P1150663

P1150671

 

P1150810

P1150677

 

除了南瓜,地里的萝卜、玉米也是随便摘。

P1150909

 

南瓜手工。

P1150713

P1150729

 

厨房铝箔做头盔。

P1150708

P1150710

 

 

 

旧报纸做时尚的帽子。

P1150717

P1150726

 

树叶用胶带纸贴在白布上,反过来用锤子敲,将美丽的树叶印在白布上。

P1150759P1150780

P1150761

 

我的树叶作品。

P1150788

 

做绵羊。

P1150767

P1150776

 

攀岩。

P1150665

 

迷宫

P1150670

 

玉米地。

P1150815

 

 

一只小蛇在路旁,可惜不知为何多处受伤,已死。

P1150638

 

漂亮的毛毛虫。

P1150654

 

蚱蜢,

P1150652

 

P1150861

 

公园里有橄榄球比赛。

P1150636

P1150889

 

热情的啦啦队为队员壮行。和声非常动听。

P1150897

 

队员奔向球场。

P1150900

和女儿再论上帝

女儿早上刚睡醒,说:我看见天上有电风扇。

我说:那是因为你刚醒还没洗脸。

女儿说:天上应该有电风扇的。

我:“为什么呢?”

女:“因为天上热呀,上帝要在手里玩球——地球”

我:“你怎么知道地球在上帝手里”

女:“我看到书上画的呀”

我:“如果上帝在手里玩地球的话,我们在地上为什么看不见他的手呢?”

女:“因为他在天上呀”

我:“天上有白云、飞机,我们都看得见,为什么上帝的手却看不见呢?”

女:“因为上帝不让我们看见他”

我:“为什么不让我们看见呢?”

女:“你想,我们看见云和飞机在天上飞都没什么,如果看见一只手在天上飞,大家都要吓坏了,要叫‘妖怪!打妖怪!’”

隔了一阵,女儿觉得这个理由似乎牵强了些,换了个说法。

女:“你看地球是圆的,但我们看不出来,因为地球很大。”

我:“嗯”

女:“上帝也很大,比地球还要大很多,所以我们也看不出来。”

我将她一军:“很大应该更容易看见呀,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

女:“上帝住在房子里,他把地球放边上了”

乔布斯更早的遗产

在Windows出来之前,微软的MS-DOS正当其道,大家都用计算机时得记很多命令和参数,通过键盘输入到电脑,非常麻烦。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开发了图形化用户界面,它的一位员工访问苹果的乔布斯时展示了这个界面。乔布斯看了很激动,要买这个技术,但这个实验室不是商业单位,回绝了。苹果的眼光是很准的,于是自己研发,开发出第一个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商业化操作系统,并大获成功。如今我们天天在用的下拉式菜单、桌面显示、鼠标拖拉双击操作等都是苹果奠定的事实标准。

微软由MS-DOS推出最早的Windows时,很多人说:这不是抄苹果的么?

时光过去了大约二十年,微软推出Windows 7后,似乎仍摆脱不了苹果的影响。很多人说Windows 7还在“剽窃”苹果,可见苹果在创新方面的功力。

我是木知木觉,很多年后才突然领悟到Mac OS、苹果机、Macintosh电脑、iPod、iPhone和iPad原来都是一家的。PDA一词也是起源于它。

可惜,乔布斯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