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1月 2011

HighBank公园360度照片测试

秋季已过景色欠佳了些。左右拖动360度浏览。有点google街景的感觉。

一开始传入的是黑白图片,多等待一会儿可以得到彩色图片。鼠标滚轮可以拉近拉远。

360度照片很大,只得把分辨率降低些。

本来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发现拍照时没能做到保持水平,所以最后的接缝非常难调整。我手头的软件都比较傻瓜式,对调正角度支持不好,只得最笨地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将就处理一下了。

我挑选择场景也不是很好,都是一根根树干,有一点点没对齐就很明显。树干还是适合上下摇动,

低分辨率全屏查看

http://up.qqhello.com/201111/e1ef5d894dc4cb51178302165de0cb7a.swf



HighBank公园测试全景图

1.6MB,传输速度比较慢。

一开始传入的是黑白图片,多等待一会儿可以得到彩色图片。鼠标上下拖动可以上看树顶下看树根,体验树的高度。鼠标滚轮可以拉近拉远。

如果要看全屏的话可以点击 http://up.qqhello.com/201111/f500de0ec8bbfb7938cd8a4fcc8ee851.swf

补充制作提示:
1. 一棵树上中下拍三张图
2. 三张图拼接在一起(以前用过其他功能强大的软件,这次就用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自动拼接一下,傻瓜式的:三张照片选中,创建)
3. 制作Flash(这方面软件也比较多,这次用的Pano2VR,傻瓜式的:拖过去,点击一个按钮)
4. 找个免费Flash空间挂上去,博客中引用一下。

HighBank公园

路边自动喂鸟的装置

截屏(2011-11-26 19_24_41).jpg

一只小鸟在觅食。

截屏(2011-11-26 19_38_17).jpg

满地树叶,可惜已经黯淡无光,早一个月来的话秋色会很好。

截屏(2011-11-26 19_24_57).jpg截屏(2011-11-26 19_26_12).jpg

截屏(2011-11-26 19_26_40).jpg

近两百年前的墓碑,以前这里是个农场。

截屏(2011-11-26 19_27_00).jpg截屏(2011-11-26 19_28_48).jpg

截屏(2011-11-26 19_29_48).jpg截屏(2011-11-26 19_30_06).jpg

截屏(2011-11-26 19_30_31).jpg

此处高台看风景。

截屏(2011-11-26 19_31_58).jpg

高台上看Olantage河,这条河通到我租的房子附近。远处树上有老鹰的窝,很多人在这里用望远镜等待老鹰归巢。这里

截屏(2011-11-26 19_30_56).jpg截屏(2011-11-26 19_31_41).jpg

截屏(2011-11-26 19_32_30).jpg截屏(2011-11-26 19_33_22).jpg

落叶中的小松鼠。

截屏(2011-11-26 19_34_20).jpg

靠近了看。

截屏(2011-11-26 19_34_42).jpg截屏(2011-11-26 19_35_12).jpg

截屏(2011-11-26 19_35_44).jpg

黑色星期五购物

去年的感恩节黑色星期五,俺无动于衷。今年,终于赶夜里12点的场子在附近超市买了个Kindle.

在国内关注很多年汉王电子书阅读器,看中电子墨水不伤眼睛、耗电奇少、户外也可以看,但一直觉得太贵,没下狠心购买。 这次借黑色星期五之风,3G Kindle 3从税前139美元猛降到85美元,足以让我动心了。

队伍很长,从超市前门绕半圈排到后墙再在外面兜一圈。天很冷,好在我是卡着时间到这里,排了5分钟就开门了。看到一对中国人和我一样看新鲜对着人群猛拍。12点到了,大家行进速度很快,10分钟左右就全部进场了。但到了电子产品区域再次排起长队,而且速度奇慢,差不多等了一个半小时才买到。想起那句话:免费是有代价的,Kindle的降价也是有代价的。更惨的是大家都在抢非常便宜的大彩电,这个Kindle没人抢。我要是两点左右来或者一大早来的话都不用抢、直接拿了就走就行了。

话不多说,用了一下,有心理准备知道它比IPAD/IPOD差远了,但它便宜呀,而且就我看中的电子墨水功能来说,也唯有它了。总体还是满足我的需求的,中文虽然有的不能显示,但大部分中文电子书尤其PDF文件还是能完全正常显示的。放MP3、一般的网页及收Gmail邮件都没问题。

截屏(2011-11-25 16_36_26).jpg

截屏(2011-11-25 16_36_40).jpg

截屏(2011-11-25 16_37_04).jpg

照片管理软件心得

自从有了数码相机,照片就越来越多起来。曾经按照各种不同的方式整理过照片,但随着照片的增多最后都发现有致命问题而不得不换其他方式整理。最后逐步稳定至今没再出大问题的整理方式是按照“日期-景点”建文件夹,像“2011-10-25图书馆万圣节”,可以满足基本需求。然后用照片管理软件建标记,满足复杂的查询需求。

用过很多照片管理软件,但随着照片的增多最后都发现有致命问题。一直到Picasa出现,可以自动搜索并组织照片。所有文件夹中的照片可以全部展现在一个窗口,非常平滑地通过鼠标滚轮上下滚动显示、同时又可以按照日期快速定位到局部再上下滚动。需要把各个文件夹中的照片按照新的类别重新组织时,不需要重复拷贝照片,也不需要重新调整文件夹,可以保持原有的“日期-景点”文件夹不变,任意将不同文件夹里的照片重新组织在一起制作各种相册。这种组织纯粹是逻辑上的,不会带来任何副作用。可以按照各种方式添加多个标签,并很快速地按照标签查询。标签可以在每个图片下方直接显示。照片自动与网上相册同步,并可以设置网上相册中图片的大小……

Picasa用熟了,微软才推出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功能虽然接近Google Picasa了,但一顿一顿地明显不如Picasa平滑,很多功能也不如Picasa贴近用户。安装好后仍旧弃用。

但是,微软似乎对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下了不少功夫,长久不用再装新版本时,惊讶地发现它和Picasa已经不分仲伯了。它给照片打星级可以分几个不同的等级,不像Picasa只有加星、不加星的区别。它做全景图的功能也Picasa没有的……

 

最后的结果是,以Picasa为主管理照片——习惯了它的界面,看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的界面时怎么看怎么别扭;另一方面Picasa跨文件夹平滑滚动的功能确实让我割舍不下,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每次只能在一个文件夹内部滚动着实不便。于是平时仍用Picasa,只在用到Picasa没有的功能时再启动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

再后来,两者的人脸识别功能做得都很成熟了。看着Picasa自动地将所有图像按照人脸进行组织在一起,还是很令人惊叹的。尽管计算机识别人脸还是远远比不上我们的大脑,但它也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虽然技术尚不不完美,但还是可以投入应用,然后通过我们的大脑弥补技术的不足。这样,不完美的技术也能带来让人惊讶的方便。

随着照片越来越多,电脑再也放不下,照片得放移动硬盘了。Picasa不支持移动硬盘,每次换机器或拔掉移动硬盘后都要重新检索所有照片,一方面花时间,另一方面标签什么的虽然是内嵌在每个图片文件内部不会丢失,但整理的图片人脸、制作相册等都没有了。

这个致命的缺陷几乎让我弃用Picasa,虽然也想过欺骗一下Picasa,但一直没想到日常操作起来也方便的做法。这两天看到了一个去年刚出来的配套软件PicasaStarter。很简洁的程序,不需要安装直接拷贝在本机或移动硬盘。运行时外挂在Picasa之外,可以将现有的Picasa数据库拷贝到移动硬盘,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文件夹放置不同的Picasa数据库,在启动Picasa之前选择数据库欺骗Picasa使用指定的数据库。只要移动硬盘第一次连接电脑时分配一下固定的盘符,则不管换机器还是拔掉移动硬盘,都不会丢失数据、也不会重新检索照片了。

至此,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了,照片管理可以稳定下来了。

在美国看家庭医生

出国前想象中的家庭医生是拎着包到你家里来给你看病的,出国后想象中的家庭医生是呆在一个简陋的小诊所里,小毛小病就帮你看了,复杂点的病就把你转到大医院去。

其实都不是。

上周急诊室的社工帮我预约了家庭医生,于是第一次有了家庭医生。老美除了看急诊外,一般的病都必须经过家庭医生才能去医院。

诊所不光和我们电话确认,还通过邮局寄来地址,给出从各个方向开车来诊所的路线。原来就在我上班的楼边上。没想到家庭医生所呆的诊所是幢大楼。而我上班的那个楼周围竟然有两个不同的诊所。跑了一圈冤枉路才来到找到我预约的。

按照约好的时间到了,登记,看证件和保险单。保险单其实就是自己在保险公司网站打印的小卡片。坐在沙发上等待。有点国内看病的感觉。从进门签到到护士开始叫我,大概过了三十分钟。

护士性格活跃热情,领我穿过走廊进诊所,量身高称体重。进了医生的小房间,和国内的医院差不多大,有床有仪器。没看到翻译呀?以前办其他事用过免费的翻译,是现场打电话等翻译到现场的。这一次,见到的是一台机器。原来是网上视频,护士视频联系翻译,然后视频消失,呼叫声,翻译上线,只保留语音。效果不错,我和医生在诊所里各个角落说话翻译都能听到并翻译。

有翻译就是方便,不用纠结于那些医学术语,一股脑地把大大小小所有不适都向家庭医生倒过去。家庭医生一边记录一边询问,把家族都调查一遍。然后检查、解释……最后说他的上司要来向我问候一下。

没想到最长的等待在这里,等了十来分钟,翻译也一直在线陪我等待。终于等到了,不是想象中的白发老翁,而是看上去比这位医生大不了多少的美女。照例握手、寒暄、简单询问一下……

最后家庭医生建议我再打个流感疫苗。一开始领我进来的护士再次进来给我打针,然后等家庭医生出书面报告。没什么问题,所以复诊时间写的是一年以后来复诊。但老美还是很谨慎,预约一个多月后看专科医生。

在医生的房间总共呆了大概一个半小时。

依旧是不用当场付钱,但心里仍旧忐忑,不知道最后账单寄来要多少钱了。尤其那个流感疫苗,本来有免费的我没去打,这次打了还不知道保险公司是否覆盖。

总结:

1. 家庭医生很细致,问得细致、检查时也每一步都事先解释说明。我是他今天的第一个病人,看到10点多才看完。照他这个速度,他一上午的时间只够看两三个病人。

2. 翻译很到位很实用。只是翻译不在现场则互动性差一些,由于翻译每句话都翻译,我开口说英文就觉得很怪,于是连简单的Yes/No我也只好用中文说,然后等翻译给医生听。

3. 每次看病都自动打印出现在正在服用的所有药品供医生参考,一目了然。

截屏(2011-11-23 22_25_17).jpg截屏(2011-11-23 22_25_35).jpg截屏(2011-11-23 22_26_11).jpg

在美国看急诊

早知道美国看病麻烦,所以一年半来在美国从来没不去看病。

这一次,虽然明知没多大事,但经不住家人动员,去看一下放心。同时想到给老美付了这么多保险费,不用一下岂不亏了?

但却不知怎么去医院,据说老美的医院得预约的,至少要等一个礼拜。到处咨询,最后有熟人建议:直接去看急诊,急诊不用预约,不用等很久,停车免费,而且保险公司付的还多。

网上查了很多在美国看病的经历,赵安平在健康报上写过文章,他以前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访学时,和我一个心思,觉得付了这么多保险费得享受一下福利,也是怕预约太拖而去看急诊。不过他比较牛,选择憋气比较明显时打911,直接救护车送过去,戴上氧气罩进急救室,心电图、转专科大夫,最后仍旧要多次预约,但不过最后还是没做成他想做的CT、超声心动和腹部B超等,尽管他跟的几位老师是业界大腕,也一点无济于事。最后只是要他“先做以深呼吸为主的锻炼,过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再说”,“做颈部的锻炼,有意识地抬头、低头,看看情况再说”。

俺这点小事不敢打911,自己开车去。兜了半天才找到学校医院看急诊的地方和停车场。进去,登记姓名身高等,打印了很多写着名字和编号的纸条给我,其中一条做成腕带套在手腕上,领着俺进去。

心中做好等几个小时的准备,不料刚进去就有白大褂迎上来,领进急救室拉上门帘。心中暗喜:难道运气这么好,不用等就直接给俺看病了?

孰料老美看病流程和我们不同,白大褂走了就没再回来。俺和老婆面面相觑半天,看床上有件衣服:难道是让我们先换衣服?

拉开门帘,正好有两人进来量血压什么的。说是要换衣服,所有的衣服都要脱光,只穿一件医院的病服。怕理解错误闹笑话,追问了一句:内裤也要脱掉? 回答是肯定的。感觉真是小题大做,在国内的话住院或者做手术才会叫你换衣服。

一切换好,开始了等待。原来等待不是在大厅里等着叫号,而是在急救室躺在病床上等着不同的医生护士过来,一会儿有人来登记,一会儿有人来检查,一会儿检查的人的导师过来和我握手问候一下就走了,一会儿有人来抽血,然后继续躺在病床上等待验血结果……

这是俺第一次躺病床,单间,还是非常舒服的,而且一点也不需要自己跑上跑下交钱领药什么的,全程躺在床上,都是医生护士社工等跑来跑去。而且似乎也没等多久,从进门开始一个多小时就感觉一切搞定,等结果就行了。

事实证明我太乐观了。抽完血后说是怕后面要继续抽血做其他检查,将管子留置在胳膊上。此时开始我的舒服日子结束了,总觉得那个管子插在血管里胀痛,而且胳膊不能弯曲。而此时等待时间开始长了起来。等了很久医生报告血液没问题,说急救室能够做的已经做完了,后面可以出院了,医院同时找社工并联系专科医生帮我预约后面的检查。

我只关心我胳膊上留置的管子什么时候能拿掉,拿掉后我就自由了、可以舒服舒服了。问了很多次,甚至不惜按了病床边上的呼叫按钮,但最后结果都是要按流程等护士来帮我拔管子。之后又是量血压,漫长的等待,偶尔有人进来。从医生宣布没问题到我的胳膊上管子被拿掉竟然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感觉他们真是浪费医疗资源,让我白白占着这个急诊室。直到所有的事项全部结束,最后的关头才来了个护士把管子拔掉,终于可以走人了。早知道如此,我宁愿多扎几针也不愿用这个留置的管子。

算起来我躺在急救室有十人来为我服务。回到家,就有医院帮我们联系的专科医生打来电话,预约到一周以后去检查。

回来一想,折腾了半天,竟然只是作了各种检查,并没有给我“看病”呀。排除了可能的风险后,真正专科医生来看病还是要一周以后。

想起网上有人开玩笑:在美国看病有两种结果,一是还没等到病人就死了,另一种是还没等到病就自己好了。我觉得再加一种:本来没大病,但等得心焦急出病来了。

总结:

1.总体上病人还是比较舒服的,医院对病人还是比较重视的。躺在这里一切等医生过来。不像国内哪怕急诊也要病人家属自己各个窗口去跑。

2.从头至尾没人找我收钱,据说以后会有账单寄过来,大部分保险公司会付。不过我的保险比较低端,每个病得先自付100美元。最终会要我付多少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3.小病适合在国内看,快速处置,费用便宜,不像美国要拖很久,费用也高。

4.大病适合在美国看,设备先进,更重要的是,不用付钱也可以先把病看起来。真正到最后被病拖得什么钱都没了,就一切免费了。不像国内,生个大病不靠亲朋好友捐款就没法过下去。

5.美国的看病难主要体现在等待时间和费用。费用方面如果所看的病在购买的医保中没覆盖的话,要支付的费用极其昂贵。有的访问学者看个感冒就要一百多美元。

6.英语词汇是看病时一大难关,各种病和症状和英语术语都对不起来。好在我呆的学校的医院提供免费翻译。这一次看急诊怕要翻译的话得等待更久,没要翻译。后面预约专科门诊毫不犹豫地要求提供中文翻译。

截屏(2011-11-16 22_49_18)(1).jpg

截屏(2011-11-16 21_32_55).jpg

截屏(2011-11-16 22_49_45).jpg

截屏(2011-11-16 22_51_17).jpg

彩色的秋

以前看九寨沟的图片,惊讶于树可以是彩色的。

前几天细雨中看单位边门的树特别艳丽,从绿色到红色各种过度色彩都有。随手拍。

截屏(2011-11-16 14_15_39).jpg

截屏(2011-11-16 14_18_52).jpg

截屏(2011-11-16 14_22_27).jpg

素色秋意看野牛:Battelle Darby Creek公园

周六,Battelle Darby Creek公园。半个小时车程抵达,这是距离最近的感觉像有山的公园。

来得晚了些,没见到金色秋景,大部分树叶都掉光了,有点冬天的感觉了。只是草地还泛着青色。

以前走的林中步行道已经封闭,兜到边上另外一个步行道,意外地发现里面竟然养了野牛。

截屏(2011-11-16 14_01_57).jpg

截屏(2011-11-16 09_19_07).jpg

截屏(2011-11-16 09_19_34).jpg

截屏(2011-11-16 09_27_19).jpg

截屏(2011-11-16 09_20_45).jpg

截屏(2011-11-16 09_26_40).jpg

截屏(2011-11-16 09_21_34).jpg截屏(2011-11-16 09_23_46).jpg截屏(2011-11-16 09_24_14).jpg截屏(2011-11-16 09_21_54).jpg

哥伦布秋景——房前屋后

OSU镜湖

截屏(2011-11-10 21_09_26).jpg

家门口

截屏(2011-11-10 20_30_57).jpg

截屏(2011-11-10 21_06_19).jpg截屏(2011-11-10 21_07_21).jpg

截屏(2011-11-10 20_31_52).jpg截屏(2011-11-10 20_32_28).jpg

截屏(2011-11-10 20_29_20).jpg

单位门口

截屏(2011-11-10 20_15_01).jpg截屏(2011-11-10 20_18_30).jpg

截屏(2011-11-10 20_19_35).jpg

截屏(2011-11-10 20_57_51).jpg

截屏(2011-11-10 20_58_23).jpg

学校其他

截屏(2011-11-10 21_08_35).jpg

截屏(2011-11-10 21_08_59).jpg

公园附近

截屏(2011-11-10 21_10_30).jpg截屏(2011-11-10 21_11_10).jpg

截屏(2011-11-10 21_11_27).jpg

截屏(2011-11-10 21_13_27).jpg

哥伦布秋景——Antrim公园

10月中旬的Antrim公园

截屏(2011-11-10 20_35_03).jpg

截屏(2011-11-10 20_35_31).jpg

截屏(2011-11-10 20_35_45).jpg

截屏(2011-11-10 20_36_22).jpg截屏(2011-11-10 20_41_57).jpg

截屏(2011-11-10 20_42_23).jpg

截屏(2011-11-10 20_42_34).jpg截屏(2011-11-10 20_43_08).jpg截屏(2011-11-10 20_43_36).jpg

俺是白天鹅吗?

堪萨斯城开会巧遇大导师,而且是同机回来。

“你知道吗?某某某对你真的很满意。”大导师说。

被人背后夸总是开心的,第二天醒来,忽然觉得自己出国以后像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俺算是白天鹅了吗?

老美夸别人是习惯行为,不能当真的。但当不同实验室、具有不同目标和利益的大导师、二导师、三导师都在夸时,还是让人有点飘飘然的。

尤其当大导师三番五次从不同角度来夸时,俺还真是觉得自己该算白天鹅了。

最经典的是大导师以前告诉我的故事:当年大导师把我推荐到三导师那里说我怎么好怎么好,一开始三导师不相信要面试,面试完毕后,三导师对大导师说:现在即使你说月亮是方的我也相信了。

再经典的是老婆说有人说我是软件天才——似乎是第一次被人叫天才。是A说的,但我和A只接触过一次啊,原来A是听B说的,B听C说的,C虽然和我见过几次面,但也就是寒暄了一下,看来C又是听其他人说的。人前被夸不算啥,在背后被各个不同国籍和种族的老外夸总算说明点问题了吧。

 

 

但是按照国外的标准,我也没做出什么成绩呀。——这个好自我解释,不是每只天鹅都要那么高贵无瑕的,世界这么大、天鹅这么多,俺就在天鹅群里做一只普普通通的天鹅就行了。虽然有很多高贵的天鹅让我艳羡、仰止,但并不是其他的天鹅就不叫天鹅了,每一只普通天鹅的生命都是有意义的。

 

好了,就算俺已经成了白天鹅了吧,但想象一下日后回国,却又得意不起来了。

——按照国内的标准,俺仍旧是一事无成啊,国内需要的数字我一个都没有。

 

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标准是,不光天鹅觉得它是天鹅,鸭子也觉得它是高贵的天鹅。

所以俺还是丑小鸭,倒是觉得国内高手云集,到处是白天鹅。

 

所以要使故事符合逻辑,安徒生的童话应该反过来:天鹅群里孵出了个和其他天鹅不一样的鸭子,磕磕绊绊地长大,直到在外面的世界看到了鸭群,终于看到“幸福和美在向他招手”。

多出了一小时

早上10点多,电脑显示才9点多。难道电脑自动调整到堪萨斯城的时间了?我在堪萨斯城时为了避免麻烦没有调整时区,还是按照哥伦布市的时间过日子的呀?心想大概是墙上的钟又不准了吧。

老婆要出发了,说来不及了。

“才9点多呀,不急。”我说。

“哪里9点多,10点多啦。”老婆说。

”但我的电脑才9点多呀”

老婆反应过来:难道夏令时结束了?她一查自己的手机,也是9点多。但比手表慢了一小时。果然是夏令时结束了。

平白多出一个小时,很爽。

 

 

摘几段网上夏令时趣闻:

南半球的夏天在北半球的冬季到来,他们的夏令时是10月-3月

夏时制对患有夜盲症的人大有好处。

不少零售商对夏时制持肯定态度。美国的糖果商院集团游说美国国会将夏时制延长到11月,因为万圣节是糖果销售最旺的季节,而家长们不希望孩子们在天黑以后还在外面游逛。

夏时制使得炎热的下午延长了一个小时,导致大众须多使用一个小时的空调系统,因为空调所需的电力为灯光的数十倍,整体国家所消耗的能源其实不减反增。这在数十年前空调不普及的时代是无法预期的问题,因此夏时制在21世纪的环境下到底有无节省能源的功用仍需更多的研究与统计资料来评估利弊。

夏令时的英文叫Daylight Saving Time简称"DST",意思是“节约日光时制”,但是下面几个地区因日光过于充足而拒绝使用夏令时:

亚利桑那(州内的Navajo Nation除外,那里是"一州两制")

夏威夷

波多黎哥(是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自治领地)

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国海外属地,为美国“未合并领土”)

关岛(美国海外属地,是美国的非宪辖管制领土,本岛原住民是查莫罗人)

美属萨摩亚群岛(太平洋中部偏西南方的美国无建制领地)

 

 

赤道附近的多数国家不使用夏令时

中国的国土跨越5个时区,曾经使用过几年的夏令时,但因为“适应夏令时”带来的成本过高而放弃。

日本二战后被美国占领,开始实行夏令时,最后在1952年放弃。原因是日本农民的强烈反对。

美国一个执法机构的数据显示,使用夏令时期间恶性犯罪率下降10%。

夏令时结束时,美国的火车在凌晨2点钟全部停下来休息1个小时,而在夏令时开始时,火车要加速行驶以便追上时钟

 

中国不适合使用夏令时的原因:

    • 中国新疆、云南、四川等地实行的都是北京时间,实际上已经全年实行夏令时。在中国,夏时制只对东北,华北和華東等東部地區起作用。例如,新疆西部的喀什等地区时间已经快上3小时多,是世界上时区偏差最大的地方之一。如果这里也用夏令时,偏差就更大,當地很有可能在時間顯示10点時才天亮,严重影响生活秩序。
    • 中国大多数的平民都已习惯北京时间,实行夏令时对于他们来说难以接受,認為多此一举。
    • 夏时制使铁路和航班需要每年修改时间表,造成麻烦和不便。
  • 俄罗斯曾经使用过数十年的夏令时制度。2011年3月27日,俄罗斯总统下令,2012年起俄罗斯全国停止夏时制。2011年夏时制实行后年底不再将表回调,所以相当于全国时区往前了一个小时。
  • 三溪公园看鹿

    都市公园每天都有很多活动,傍晚三溪公园有免费看鹿活动。

    开车20多分钟就到了以前没车时感觉非常遥远的公园。电瓶车载着大家穿越田野,钻入树林。一个小时边兜风边听一刻不停地科普讲解,只可惜是英文的,要少吸收不少要点;天也很冷,兜到天黑以后冻得吃不消。

    公园美丽的小湖

    截屏(2011-11-05 21_35_47).jpgs

    截屏(2011-11-05 21_10_12).jpg

    上免费电瓶车

    截屏(2011-11-05 21_10_36).jpg

    讲解员展示鹿皮

    截屏(2011-11-05 21_11_11).jpg

    远处看到的第一头鹿,俺的三倍变焦相机只能捕捉到一个轮廓了。

    截屏(2011-11-05 21_13_31).jpg

    远景

    截屏(2011-11-05 21_14_37).jpg

    展示鹿角

    截屏(2011-11-05 21_15_05).jpg

    这些树皮就是被鹿角蹭掉的。

    截屏(2011-11-05 21_15_38).jpg

    摸摸鹿角

    截屏(2011-11-05 21_16_17).jpg

    截屏(2011-11-05 21_16_36).jpg

    黄昏时分是鹿们出没的时间,一只鹿带了好多只小鹿在漫步。不过玉米杆太高,虽然眼睛能在鹿移动时辨别出,拍出来时怎么也辨不出来了。

    截屏(2011-11-05 21_17_04).jpg

    大家摸完鹿皮,小孩领粘纸作为纪念。

    截屏(2011-11-05 21_20_01).jpg

    哥伦布之秋

    才回哥伦布,一早便去附近的Goodale公园。

    尽管近在咫尺,今年入秋以来却是第一次去,已经有些来得晚了,有些树的叶子已经落光,地上落叶也不像去年厚得能够让女儿把自己埋在里面。

    公园紧靠市区,被俺居住的维多利亚小镇环绕,是哥伦布最古老的公园,也是美国最老的公园之一,1851年由Lincoln Goodale捐赠出来。第二张照片中的Shelter据说也是有点历史的。

    公园里有一群人盛装载歌载舞,像是在搞什么仪式。

    截屏(2011-11-05 16_24_03).jpg截屏(2011-11-05 16_24_49).jpg截屏(2011-11-05 16_25_18).jpg截屏(2011-11-05 16_25_55).jpg截屏(2011-11-05 16_26_12).jpg截屏(2011-11-05 16_26_35).jpg

    截屏(2011-11-05 16_27_11).jpg

    截屏(2011-11-05 16_28_02).jpg

    截屏(2011-11-05 16_28_18).jpg

    截屏(2011-11-05 16_29_29).jpg截屏(2011-11-05 16_29_59).jpg截屏(2011-11-05 16_30_15).jpg截屏(2011-11-05 16_31_04).jpg截屏(2011-11-05 16_31_33).jpg截屏(2011-11-05 16_31_58).jpg